楊清青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貼近學生思想實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由此可知,高校教師應當運用音樂教育來豐富思政課程,明確新課程改革對于思政課程實踐的要求,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采取合理的方式來開展思政教育活動,在意識形態領域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信念,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為新時代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
音樂教育的過程是輕松而愉悅的,能夠讓高校學生感受樂曲之美。亞里士多德曾強調:“音樂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娛樂性”[1]。因此,音樂教育具有緩解情緒的優勢,能夠通過含有深刻意義、甚至哲理性的音樂活動,傳遞先進思想,營造和諧而又融洽的氛圍,不斷激勵學生進步。在高校思政課中運用音樂教育,可以進一步提升課堂的娛樂性,使思想政治課程生動、有趣,集中學生的精神,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音樂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所以,音樂教育有弘揚精神的優勢。文化內涵豐富的歌曲,不僅可以用歌詞向學生傳遞知識,而且能夠弘揚具體的時代精神,使學生感同身受,形成良好的思想價值觀念。杜威曾提出:“引發學生的思維,才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也就是說,教師利用文化內涵豐富的音樂引發學生的不同思維,可以讓其步入音樂之中的情境,從而升華學習體驗,在多感官受到沖擊的基礎上,自覺弘揚積極的文化精神,有效提高思政教育成效。
作為一種抽象的聽覺藝術,音樂可以利用悠揚的旋律感染學生,讓其在體會歌詞內容和意義的同時,進行合理的聯想,在不同的旋律、節奏、歌詞所營造的意境中,實現自我感觸,產生不同的情緒狀態,從而深刻體會音樂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體會的過程中,實現人格升華。高校教師在思政課中融入合適的音樂,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進行播放,當學生耳邊歌聲再次響起時,其情感狀態將再次涌現,觸發不同的情緒反應,從而在思想上得到洗禮,在學習思政知識的同時,升華人格,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思政課程本質上是一種教育形式,目的在于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德育是向來是我國高校教育的優良傳統,因此,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高校思政課程根本任務相趨同,都是為了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提出了能夠指導實際工作的方針。高校思政課程圍繞“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開展,重視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培養,同時傳遞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踐行立德樹人,培養其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進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2]。
思政課程理念的提出,昭示著高校的協同育人格局不斷完善,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不再是憧憬。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由過去的“三全”育人、“十全”育人向“協同育人”理念發展,逐漸作為一種教育方針和共同使命,指導各級各類高校的實際思政教育工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凝神聚力,培養優質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設者[3]。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以協同育人為中心,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將凝聚、塑造、輸送人才視為道路,逐漸成了衡量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
當今的高校思政課程結構不再以單純的理論講解為主導,而是隨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實現了理論講解、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由傳統的理論、價值觀、能力三者分割,變為了三者的重新統一,要求教師在育人過程中積極探索實質性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積極的引導。面對當前高校學生的心靈困惑和經歷,教師應當在現有課程結構的基礎上,變革教育形式,從而不斷完善思政課程結構,觸及學生的基礎認知,從而改善其思想道德觀念,培養其成為高素質人才,構建全方位、全程育人格局。
部分高校教師在思政課實踐中,會將傳統課堂教育和線上教育相結合,意在啟發高校生思維。然而,有些教師依然未能把握好課堂與線上教育的比重,長時間采用課堂板書授課法講解思政知識,僅讓學生通過網絡匯報學習成果,未能做到傳統課堂教育和線上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得思政課程呈現出強制性,學生只能被動聽講和匯報學習成果。落后的思政教育方法很容易導致高校生在思政課程中喪失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其學習交流意識也會降低,不利于促進思政教育質量提升。
高校根據社會與國家需要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在思政課實踐中融入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意在更新傳統教學理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有些教師在課程實踐中的“本位思想”較為嚴重,會過度主導課堂,導致自己在教育活動中的親和力降低,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逐漸朝多元化方向發展,但是,部分教師未能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致使思政課程難以順應社會思潮發展方向,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擴大思政教育成果。
新時代社會發展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不僅改變了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而且逐漸升華了價值觀念。高校生能夠第一時間接觸到新思潮,而且其熱衷于了解新鮮事物,在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的同時,會受到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影響,以至于其主流價值觀產生了不同看法,如不加以引導,則容易為思政教育帶來阻礙[4]。而一些教師在思政課程實踐中,長時間拘泥于基礎教材,未能積極拓展課程資源,導致學生的價值觀念塑造面臨不同的挑戰。相對匱乏的課程資源,不僅會影響課程實踐的效果,也不利于豐富高校生的認知,容易影響其思維判斷的正確性。
在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的新時期,高校生使用移動網絡設備的時間正逐漸增加,部分教師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會在課程中融入大量的網絡學習任務,意在通過新型的教學方法,拓展思政教育途徑。但由于缺乏具體實踐教學和面對面的溝通,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缺乏時效性,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很難獲得良好的實踐學習體驗。較少的實踐活動會導致高校生沉溺于網絡世界,從而與現實社會脫節,甚至會出現人格障礙,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還會影響思政教育的效果。
音樂教育具有緩解情緒的優勢,而且音樂具有獨特的感染力,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5]。因此,高校教師需要采取“以音化人”的策略,創新思政課程形式,將音樂教育貫穿于思政課的不同環節,利用音樂感染學生,既能夠解決教育方法落后的問題,又可以提高思政課程實踐的質量。比如,在思想教育理論講解環節,播放歌頌革命志士的樂曲,利用音樂感染學生的情緒,使之能夠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受到觸動,從而產生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在思想政治素養培養環節,播放強國、強軍類的軍歌,講解強軍思想以及“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現實意義,激發高校學生參軍報國的熱情。在思政作業中,讓學生在互聯網班級群內推薦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紅歌,使之通過搜索并傾聽,受到感化,切實促進思政教育質量提升。
鑒賞音樂可以培養高校生良好的審美素養,還能夠在鑒賞環節中融入不同的思政知識,從而豐富思政課程,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6]。所以,高校教師要發揮音樂教育的弘揚精神優勢,引領學生在鑒賞音樂的同時,細致分析音樂背后蘊藏的精神,進一步提高思政課程的趣味性,解決學生興趣較低的問題。比如,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音樂,教師則從教育專業角度入手,將思政知識與學生喜歡的音樂相聯系,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的角度來對音樂進行解析,使之能夠提高審美素養,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探究興趣。根據思政課程目標來適當引入音樂鑒賞活動,引導學生在了解思想政治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欣賞教師播放的音樂,不斷提高學習的興趣,并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鑒賞,從而挖掘音樂背后蘊藏的崇高精神,將之與思政知識相結合,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通過歸納總結的方式來開展思政課程實踐活動,能夠將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從而以提供音樂資料的方式,引入思政課程資源,可以充實思政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有效解決課程資源匱乏的問題。為此,高校教師應當科學的選擇音樂資源,在課程實踐中圍繞思政主題來向學生提供不同音樂資料,使學生通過學習得到思想上的洗禮,不斷開闊學習眼界[7]。比如,教師講解音樂家為國奉獻的先進事跡,總結不同音樂家在各個時期所創作的歌曲,引入不同的音樂資料,讓學生在閱讀和了解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其中蘊含的崇高思想政治信念,切實豐富思政課程資源。由此,學生能夠在豐富課程資源的保障下,不斷豐富音樂知識儲備,切實增強歸納、總結能力,不斷提高思政學習水平。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聽覺藝術,具有升華人格的優勢,在思政課中融入音樂教育,可以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指導,從而升華課堂,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有助于提高思想教化效果。針對實踐活動較少的問題,高校教師需要將音樂教育與思政實踐活動相融合,找準思政教育切入點,播放符合學生期望的歌曲,以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升華思政課堂,培養學生優秀的人格。比如,教師開展音樂創作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不同的思政主題創作歌曲,使之在融入自己堅定的理想與信念,升華思政課堂,促進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提升。還可以指導學生合唱紅歌,調動學生參與實踐的熱情,升華思政課堂,使之通過合唱來緬懷先烈,受到先進思想政理念的觸動,形成優秀的人格[8]。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具有緩解情緒、弘揚精神、升華人格的優勢,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音樂教育,可以有效擴大思政教育成果。針對思政課程實踐中凸顯的教育方法落后、學生興趣較低、課程資源匱乏、實踐活動較少問題,教師采取以音化人、鑒賞教學、歸納總結、指導實踐等策略,不斷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豐富課程資源,升華思政課堂,大膽嘗試教育改革,靈活運用各類實踐方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切實提高思政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