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艷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東塬學校,甘肅 東鄉 731400)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通過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深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理念,有機的融合德育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品格教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能力以及道德品質。因而,本文對于基于德育視域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踐路徑產生了以下見解:
思政課堂應立足課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真正從意識到行為發生改變,注重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落實核心素養。交流中大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探索基于問題解決的學生活動設計,思考針對不學生力者的實踐變式,尋找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最佳路徑。
教師的課堂以知識為基礎,能力為核心,素養為目標。課堂富有時代氣息,選用時代感很強的素材,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課堂具有學科特點,通過自覺感悟、體驗,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負責。教師在內容上分為三個板塊,通過邏輯上的層層遞進,將教學內容逐步展開,善于開發本校的資源,活動形式豐富,講授知識又能回到學生本身。
基于德育教育視域之下,教師課堂設計的問題都是學生身邊的問題,在學生回答的同時能進行及時的點撥,特別能走進學生的心里。課堂富有時代氣息,富有正能量,注重立德樹人。教師在教學中以角色代入的形式,合作探究的方式,不斷追問的手段,思辨的視角,聯系學生實際,注重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一。材料有時代感,容量大,但在課堂中應學會等待,問題設置要精致。
教師以現階段的教材內容作為切入點,充分開發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設置豐富有效的學生活動,讓學生明白普通人同樣也能在平凡中創造偉大的道理。基于德育教育視域之下,教師應當充分關注問題的設置,從辯論賽、情境問題的選擇,到各個問題的層層遞進,一步步引導學生凝聚責任意識,生動體現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價值引領作用。
基于德育教育視域之下,教師以《學習伴成長》為課題,帶領學生深入探索了學習的世界。整堂課條理清晰,親近自然,有情懷、有高度、有升華、有落地,真正幫助學生打開了學習之窗。首先,本節課以新聞播報的形式導入新課,結合學科特點,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引發學生關注;繼而從“探究學習之義”“辨析學習之理”“感悟學習之責”三個學習環節出發,層層遞進,開展本課的學習活動。然后,從古人對學習的理解——我認為的學習——我參與的學習,環環相扣,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對學習的全面認識。在從認識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身邊鮮活的事例,通過合作探究,學生深刻體會學習對個體生命成長的意義。活動中學生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最后,通過榜樣人物的引領,激勵學生將勇擔學習責任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生于盛世,不負時代”這一視頻的展示,使本節課得到了升華,充分體現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時充滿激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注意板書書寫時機,在講課的同時生成板書,深化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
教師立足于課標和學科核心素養帶來展示課,課題分別為《尊重他人》,《誠實守信》和《以禮待人》。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生本,以“友誼的小船”三幕情景劇貫穿課堂,采用學生表演的形式,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展示。學生表現力強,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掌握了“友誼的澄清”相關知識點。授課邏輯清晰,結構體系完整,善于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引導。課堂以“鄧稼先致楊振寧”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詩句收尾,對課堂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拔高與提升,告訴學生與朋友交往還要樹立共同的三觀,共同為報效祖國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基于德育教育視域之下,教師的《以禮待人》課堂以熱播劇《覺醒年代》中的“禮”導入,課堂主體以“小明的故事”模擬情景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課程各環節的過渡流暢自然,語言輕松幽默,評價性語言豐富,對不同的課堂情況進行針對性評價。設置小組討論活動,分角度對生活中禮儀進行探討,每組請代表上臺展示,問題設計貼近生活,學生有話可說,展示的內容豐富,語言風趣幽默,現場充滿歡聲笑語,氣氛活躍。課程最后以“壽春學子的禮儀”視頻展示結尾,以榜樣的力量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文明有禮的中學生。教師打破了教材結構進行優化,能夠體現精心的教學設計。課堂無論是音樂、文字還是視頻材料,都十分新穎且貼合主題。
基于德育視域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組教師通過開展實踐教研:1.提倡教研成長型互助。資源不僅僅是主辦方提供的,而且也應該是大家提供的。2.要通過教研創新帶動課堂創新。3.教師對于教學理論,要有自己的凝練,教學主張是對自己教學方向的引領。教師要讓抽象的東西落地得看得見的東西。4.教師要通過透明療法來錘煉自己,道德與法治教師面對的學生更多,教師要把自己的價值放大,對學生要有引領功能。
在我校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研期間,組長教師用一組圖片生動直觀地呈現了海量作業給學生、教師、家長帶來的重負,并分析了目前作業設計與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應轉變作業觀念,不應“窄化”作業功能:作業不只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更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環節。優化作業首先要樹立“少而精”的意識,題目的設計力求做到科學性、典范性和系統性,對此熊教師提出了“6+4+1”的作業設計構想,三種作業難度分層,讓學生自己選做,實現學困生“吃得了”,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并給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學生“跳一跳”,超遠自我,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基于德育教育視域之下,為了發揮作業的診斷性功能,實現“準且實”的作業優化目標,熊教師提出作業布置要結合具體班情、學情,要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發現和總結學生作業問題。教師還給大家分享了自己設計的作業錯誤內容及原因分析表,以便更精準了解每個班學生作業問題,從而更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
作業優化做到“精細”,作業形式要多樣化,要注意趣味性和實踐性,適當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踐行相結合,在社會生活的大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能力,真正實現育人的目的。熊教師結合自己布置的實踐類作業,如開展“尋訪家族人”、“志愿者活動”“玉帶河污染環境問題的分析”“法律知識手抄報”“思維導圖”“新聞播報”“時政點評”等,此類作業不僅能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而且還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知識內化,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教師圍繞“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設計教學環節。從“最美逆行者劉海艷”的故事著手,啟發學生認識責任;從學生自身生活體驗出發,明確責任的本義;在詩歌、視頻中領悟責任大義;在典型案例中品悟責任深意,學生們受益匪淺,感悟良多。教師執教《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一課,把教學內容劃分為“知責任”“明責任”“擔責任”三個層次,以當下熱點時政豐富課堂內容,引導學生建構責任認識框架,進而外化于擔當責任的行動。她的課堂不僅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注重對學生思想上的價值引領。教師將案例教學、小組合作融為一體,圍繞“梁小豐”的困擾,通過情境、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正確對待責任、為什么要積極承擔責任、怎樣做負責任的人等問題,課堂上師生活動豐富,課堂氣氛活躍。
教師的課堂以班委改選為主線,具有思辨性;學生參與好,教學氛圍活躍;切入點非常小,讓學生能有話可說。教師問題設計非常好,層層遞進,帶有思辨性,學生表現好,可設置拓展延伸。教師設計了思辨性問題,問題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進行思維碰撞,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與書本關鍵知識相聯系。教師對資源的選用充實了思辨的課堂,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思辨力,模范人物引領思辨的結果。教師以視頻導入,以視頻結尾,能升華至國家的高度。教師以張桂梅的事例導入,講了三個模塊,三個模塊又以梁小豐的6 個案例串聯,學生討論積極,環節環環相扣,不僅站在了教師的角度,也站在了學生的角度。教師能夠讓學生在問題中進行角色互換,主題情境凝練,建議知識落地的時候做一些問題卡。落腳點始終在學生身上。教師打造了對話式、啟發式、探究式課堂,從學生的不同身份入手,讓學生有話聊,但責任卡環節在情感升華方面還有待于提高。
基于德育教育視域之下,教師執教道德與法治課程時,需要立足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深化教師自身對于德育教育理念的深入感悟。例如,在講解《促進民族團結》時,以新疆庫爾班大叔的一系列故事為主線,引導學生結合實踐分享相關生活經驗,進行材料分析對比,總結我國的民族概況相關知識。通過展示直播帶貨助農援疆案例,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暢想“援疆未來時”,總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原因和舉措。其中,模擬直播帶貨環節點燃學生參與熱情,學生表現聲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責任擔當。
教師執教《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時,課堂以學生的時政分享上甘嶺戰役69 周年和《長津湖》,引導學生思考抗美援朝的原因是維護祖國統一導入新課。運用最新時政串線教學,選取西藏、新疆、中國香港等地的案例層層設置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反對分裂的原因和做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搜集的材料為切入口,體會臺灣同胞對于祖國統一的殷切盼望,深入觸動學生的內心,增強國家認同感。基于德育教育視域之下,通過對新聞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總結實現祖國統一的方法,并融入材料分析題的答題方法訓練。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程序環環相扣,整個課堂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教師身著漢服授課十分用心,主題串線層次清晰,模擬直播帶貨環節設計新穎,學生活躍參與度高,但在深挖教材和語言的啟發性等方面仍有待進步。課堂結合時政和學情,創設系列教學情境,有條有理,層層遞進,真正做到了“設置真問題,引發真思考”。
基于德育教育視域之下,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要注重:一是,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體現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過程;二是,教學形式要為教學內容服務,環節設計真正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三是,要關注課堂的生成性,以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為根生長出知識;四是,要研究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選擇恰當的教學素材,貫徹落實德育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