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鵬興
(新昌縣融媒體中心,浙江 新昌 312500)
時政新聞是對國家和地方政治生活中最新發生事件的報道,是我黨和政府進行輿論宣傳的主要方式,特點是嚴謹和規范。隨著我國當前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周邊的播放環境以及傳播范圍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因此電視時政新聞需要結合時代發展的方向,創新自身的節目形式以及內容,更加貼合融媒體時代的發展特點,從而使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
為了使電視時政新聞能夠在融媒體背景下獲得全面的拓展,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加強對融媒體特點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從而為后續工作指明正確的方向。在融媒體時代下,信息的應用范圍以及傳播途徑在不斷地擴大,受眾群體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還具備信息的發布權力,新聞信息來源更加的寬泛,有效地提高了新聞本身的內容以及價值。融媒體的優勢是具備實效性和及時性的特征,在新的環境下能夠讓受眾群體快速地獲取相關的信息,傳統媒體無法采取直播的形式進行信息的傳播,所以在一些熱點新聞發生之后,需要通過一些加工來進行新聞的傳播,這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時間的浪費,也會導致信息的機制性很難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轉變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方面的不足,全面地提高受眾群體本身的關注度。
在傳統電視媒體發展的過程,主要是單方面的進行新聞的傳播,和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比較遠,整個傳播形式太過單一,無法全面的引起受眾群體內心的共鳴。但是隨著我國當前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融媒體時代到來為受眾群體和新聞發布者搭建良好的互動平臺,通過雙向信息交流的機制可以提高新聞整體的吸引力,并且還可以使受眾群體能夠具備一定的敏感力,更加快速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從而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1]。在融媒體背景下增加了評論模塊,能夠使相關崗位人員了解受眾群體的想法,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新聞的播報,并且通過受眾群體的反饋,及時的發現自身在新聞傳播方面的不足,優化技術方案和技術條件,從而使得媒體技術的發展水平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
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時政新聞在傳播模式方面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無論是新聞制作還是素材搜集所涉及到地素材均呈現出交互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并且在融媒體背景下,信息來源和途徑朝著更加寬泛的方向而不斷地變化,這就需要相關崗位人員抓住有價值的信息,并且進行科學的加工,更加貼合于受眾群體當前的信息獲取需要。在傳統時政新聞傳播是所涉及到的內容太過固定化,并且采取的播放渠道是非常單一的,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舊媒體的融合使得時政新聞在播出方面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但是與此同時對新聞采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崗位人員要將創新意識融入到不同的工作環節中,實現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的不斷創新以及優化。再根據受眾群體本身對信息的需要,提高時政新聞本身的傳播效果,從而全面的凸顯時政新聞本身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隨著我國當前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移動終端已經成為新型的屏幕播放新形態,在以往新聞傳播時,觀眾只是非常被動的接收相關的時政新聞,并且電視臺無法掌握受眾群體的信息篩選需要以及對時政新聞的興趣,然而在融媒體時代下可以實現新聞的雙向互動以及傳播,受眾群體由新聞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接收者,在這一期間電視臺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全面的了解觀眾的喜好,并且進行信息的整合之后,再通過多媒體平臺將個性化時政新聞推送給相對應的受眾群體。從而使得信息傳播能夠具備精準性的特點,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
在融媒體背景下,信息量在不斷地增加,傳統媒體已經失去了在以往發展過程中的壟斷地位,并且電視時政新聞也發生了雙向傳播路徑的變化,相關崗位人員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搜索相對應的新聞素材,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平臺和收入群體的新聞接受特點,將素材進行多種形式的整理,通過多樣化的發布形式,全面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2]。但是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在融媒體背景下,對于相關崗位人員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相關崗位人員樹立新型的工作理念,全面的提高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
在融媒體背景下需要電視時政新聞轉變自身的發展思路,融入更多拓展性的思維,從而使得整個節目能夠快發出新的活力。但是在融媒體背景下對電視時政新聞的挑戰也是比較多的,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新聞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一些電視新聞時政節目的結構主要側重的是事件種植形式和國家重大事件等等,大多數的內容和播放時間都局限于政治形式的新聞,和人民群眾相關的內容是非常少的,這類節目中領導活動和時政會議占據了較大的比例,并沒有加強對民生問題的全面分析,也沒有全面的報道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導致整個節目和人們關心的內容出現不協調的情況,降低了人們對新聞的關注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視時政新聞本身的收視率。
一些電視時政新聞在播報的過程中存在著模糊性的特征,并沒有根據這種群體對于新聞的需要來突出整體內容的針對性,對后續節目播出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電視時政新聞主要是為了和廣大人民群眾相互聯系,根據當前社會發展現狀來進行新聞的傳播,并且還需要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進行緊密的配合,從而使得新聞傳播效果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當前大多數的崗位人員并沒有加強對播報內容創新的重視程度,也并沒有搜集人民群眾所關注的問題,很難體現出電視執政新聞和人民群眾之間溝通的關鍵渠道,也無法發揮平臺宣傳的作用。同時在電視時政新聞發展的過程中,一部分崗位人員缺乏一定的創新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電視時政新聞傳播和發展效果無法得到全面的提高。
由于電視時政新聞在以往發展過程中,在報道結構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迎合多媒體的發展背景優化,新聞報道的結構轉變在以往發展過程中的不足,相關崗位人員需要迎合融媒體的發展背景,不要太過關注國際形勢和國家發展需要,要更加貼合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上的一些熱點新聞,這樣一來才可以提高新聞本身的吸引力。電視時政新聞在創新時要將新聞報道和民生問題進行相互的融合,體現出對民生問題的關懷,同時還需要更多關注人民群眾所比較感興趣的熱點以及難點問題,抓住人民群眾本身的需求點,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分析些時政新聞,充分發揮時政新聞本身的傳播價值,因此相關崗位人員需要創新自身的工作理念,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3]。電視時政新聞要符合觀眾的閱讀習慣和觀看習慣,可以適當地改變場景結構,例如可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來宣傳相對應的新聞,正好符合人們當前碎片化的信息獲取特點。與此同時還可以改變新聞整體的敘事風格,融入一些網絡語言,更加生動地向人們宣傳一些時政新聞,從而使觀眾在觀看新聞過程中能夠沉浸于情境中。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新聞創新時要實現雙向的互動和交流,讓觀眾從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第一視角的參與者,這樣一來、、可以拉近觀眾和新聞之間的距離。例如在實際創新時,可以利用AR 技術為觀眾營造一體化的報道畫面,之后,再通過拍攝的角度為觀眾構建真實性的場景,從而使觀眾能夠在觀看新聞事件時能夠感覺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不僅僅是電視新聞節目傳遞信息的新型表現,更是讓觀眾能夠真正參與到新聞事件中,感受新聞事件的內涵,從而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
在融媒體背景下,受眾群體所接受到的信息渠道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而不斷地發展,對于電視時政新聞來說,如果仍然運用傳統的發展模式的話,那么很難提高受眾群體對于新聞的觀看競技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進行報道內容的創新,從而使得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首先要進行內容的調整,要使觀眾更加深入而具體地了解有關國防或者是國家重要政策的新聞,充分發揮電視時政新聞在國際政策宣傳方面的價值。在時政新聞播報期間可以有相關專家和學者來適當的解說新聞播報的內容,通過通俗的語言讓人們更加透徹了解新聞播報的重點,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國的相關政策。在評價相關政策時要和人們日常生活進行緊密的連接,同時還需要適當的融入人們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從而使得人民群眾能夠了解各項政策對自身的影響積極地來觀看新聞的內容,使得整個信息傳播能夠具備生動的特點。例如對于節目《新聞1+1》,主持人白巖松以簡潔而犀利的語言對新聞事件進行了獨特的解讀,同時配合這些專家學者和人們的關心問題進行相互的結合,使觀眾在觀看新聞時能夠了解相關國家政策對自身的影響,全面的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從而使得新聞傳播力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
其次在后續工作中還可以注重民生新聞的內容,相關崗位人員要將新聞內容和人們日常生活進行緊密的連接,從而使得新聞整個貼合度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例如對于遼寧衛視的《第一時間》,這一節目結合了該地區的風土人情,并且將歷史人文進行了相互的融合,主持人本身的語言是非常幽默而輕松的,可以更加靈活地為觀眾呈現一些民生趣事和一些大事等等,因此相關崗位人員需要注重的是新聞內容的創新。在進行重大新聞事件播報時,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實時性,要進行資源的多方位整合,比如可以采取實時滾動播報的形式,不斷地強化重大事件在人們心中的印象,通過客觀性的角度來深化傳播的力度,從而使得新聞行業能夠獲得蓬勃的發展。
在電視時政新聞發展過程中,需要迎合融媒體的發展背景,崗位人員要及時更新自身的觀念,不斷的擴寬新聞傳播的渠道,并且可以利用多種新媒體平臺。尤其是對于短視頻來說,要適當地提高新聞的覆蓋率和曝光率,從而更加貼合于人們在信息獲取方面的需要,比如一些電視臺可以通過微博和微信注冊官方平臺賬號,以短視頻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的傳遞時政新聞內容,從而使人們可以接受時政新聞,提高時政新聞的關注度,同時也可以開展直播間播報新聞的方式增加評論模塊,主持人可以和觀眾進行在線的互動和交流,針對人們在獲取新聞方面的一些疑惑,提出針對性的解說,從而使得整個新聞的傳播影響力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也可以讓人們不自覺地參與到整個新聞獲取中,全面的優化新聞傳播的模式。
在融媒體背景下進行電視時政新聞的創新和拓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把握住融媒體背景下所帶來的新機遇,充分地掌握自身在信息傳播方面優勢,并且還要全面的分析在新聞傳播方面的一些不足,和多種融媒體平臺進行相互的融合,加強與觀眾之間的聯系,更加高效率的完成相關政策的傳播,優化新聞的整體內容,全面提高時政新聞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