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瑛 張之材
(1 重慶文理學院,重慶 402160;2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400031)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于2016 年12 月在北京召開,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總書記2017 年,在十九大報告中還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
2018 年10 月《求是》刊登了文章,強調必須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引導人們厚植愛國情懷筑牢精神之基。[3]。
新華網在2019 年3 月刊登了文章,總書記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4]。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2020 年10 月18 日,《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在北京發布。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何蓮珍介紹,《指南》主要繼承了以下關鍵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性質,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涵蓋了跨文化交際課程。《指南》進行了重要修訂: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關于教學內容,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應體現新時代要求,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關于教學方法與手段,倡導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創建多元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建設或使用在線開放課程、線下課程、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虛擬仿真個性化課程等精品課程,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關于教師發展,對高校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素養提升要求,尤其是育人素養[5]。
這一切都說明,國家的需要和大學英語課程指南都要求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即做到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也就是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突出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內涵,實現價值觀引領和思想引領作用。
當前我國英語教學缺乏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甚至一些大學英語教師們忽視課程要求,實施教學目標時,只以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為目標,在內容上只重語言知識,而忽視英語教學中富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
2020 年,在某本科大學,筆者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到31 份問卷調查表。問卷的設計是采用了5 級量表(1=完全不贊同;2=較不贊同;3=中立;4=較贊同;5=完全贊同)。問題涉及下列幾個問題:1.你認為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非常必要。2.你認為目前教材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面完全符合要求。3.你非常了解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具體方式方法。4.你努力地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5.你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效果很滿意。
1 至5 題,得分最高的一個問題為第1 題:3.67 分;得分最低的為第2 個問題:1.67 分;這5 個問題的平均得分為2.54 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較大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地探索解決問題。老師們普遍對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其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傾入的關注度不夠;對目前教材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面的符合性不滿意;對其實施的具體方式方法不太明確;對課程思政的效果不夠滿意。通過對其中6 位老師的事后個人訪談得知,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教材的內容的編寫。大家普遍認為教材對教學有很好的引領作用,教材編寫內容得當,方式方法得當,就能更好地完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任務。
對同一所學校學生們的問卷也做了類似的設計,問卷的設計也是采用了5 級量表的形式(1=完全不贊同;2=較不贊同;3=中立;4=較贊同;5=完全贊同)。收到179 份問卷調查表,涉及下列問題:1.你認為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2.你認為大學英語教師很重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3.你認為目前教材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面完全符合要求。4.你對老師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很滿意。5.你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效果很好。
得分最高的仍然是第1 個問題:3.89 分;得分最低的為第4 個問題:1.53 分;這5 個問題的平均得分為2.81 分。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就學生們的觀點而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較大問題。學生普遍認為有必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認為老師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視度不夠;對目前教材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面的符合性不滿意;對老師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不太滿意;對課程思政的效果不夠滿意。通過對其中30 位學生的事后個人訪談得知,他們最關心的就是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覺得只要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得當,就有較強的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同時也提出教師的個人的品行素質、言傳身教也很重要。
大學英語學科是大學時期的一門特殊的主干的公共必修學科,課時多,持續時間長,影響面寬,影響持久。我國互聯網非常的發達,我們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日益增多,社會思想混雜,多樣各種道德觀、倫理觀都影響著人們。西方社會的價值觀給青年大學生的認識帶來了沖擊,甚至他們的價值理念抵消社會主義的正能量。如果不讓青年大學生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主流意識思想應該是社會主義,否則那樣我們對青年的培養就是失敗的,會導致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喪失,因此,英語教育的政治思想價值取向研究非常關鍵。
教育是涉及人的活動,最關鍵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大學英語教學中最關鍵的要素是教師。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本。教師肩負著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責任,所以大學英語教師必須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方向、觀點。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學識淵博、率先垂范、以身作則、作風嚴謹,有執著的精神和崇高的品格,塑造的形象應該是崇尚民主、自由、平等。在教學過程,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具備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的品質。行動比言語更有說服力。教師還必須在行動上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要有相當高的人格魅力,用行動、言語引領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對教師達成心理認同,接受教師做出的教育指導。如果教師言行不一,說到了卻沒做到,那就會適得其反,會給學生的道德發展、全面素質的提高,造成相當壞的影響。
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對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有深入的研究,擁有科學的理論,并時刻接受前沿知識理論,來武裝自己,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只有掌握了現代英語教育的學科知識、技能、教學研究方法、理論知識,并且遵循教育規律,才能很好地指導英語教學實踐。
高校必須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并且經常對教師進行政治引領、培訓,要使得教師不但關注學術,還要關注社會政治,堅持引領廣大教師言傳身教,以德立身。
加強教師的集體教研活動,實施英語課程思政重要性的教育,提高教師思想意識,促進研究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舉辦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比賽等,比賽成績卓越者,進行示范課的展示,擴寬成果的影響面。
加強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各級機構可以設立專項的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鼓勵相關的研究設計。各學術期刊編輯部應該多推出課程思政方面的專題欄目,尤其是一些核心期刊編輯部。
大學英語課程主要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背景,內容涉及生活、風俗習慣、政治、經濟的各方面,其隱含的文化含義與中國的文化有著大的差異,甚至有些內容是背道而馳的。學生涉世不深,思想單純,鑒別能力不夠,識別能力也較弱。如果沒有教師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受到國外不良思潮的左右,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們完成德育目標,還會帶來消極負面的影響,產生價值思想的沖突,不加以重視,學生們的價值觀會受到消極的影響。
目前大部分教材在內容的選擇上反映的都是以美國為核心的英美文化,其中涉及的內容基本上都是英美國家的人物。這種偏好極其可能給學生造成美國文化就是西方文化或英語文化的錯覺,會片面認為美國文化更高大上。青年大學生可能傾向于采用英美化處世事方式與思維模式,就可能導致跨文化交際的誤解,甚至失敗,而這與培養學生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文明,同時與吸取西方優秀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背道而馳。
筆者研究了近年來在我國多數高校使用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第三冊,發現教材在育人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教材中英美文化偏好嚴重,例如,選取最核心的讀寫教材的課文,其中出現的文化內容都是局限于英美文化,每個單元有兩篇課文,一共8 個單元,16 篇課文,每篇都不是中國文化背景的內容。其中的一些內容還非常陳舊,以第1單元A課為例,涉及一個人成功的努力,其中的例子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愛因斯坦和愛迪生的例子。中間為什么就不能有我們國家杰出科學家,核彈專家鄧稼先以及航空員楊利偉等的優秀事跡、典型的范例?教材分析還發現教材中本土化文化與西方文化失衡存,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6]。《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全套教材一共八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共有十八道練習題,但只有一道翻譯題涉及中國文化的,中國文化背景的內容還不夠。學生們不能樹立起足夠的中國文化自信,也不能獲得中國傳統美德等思想政治觀念的影響。
教材中人文素養內容弱化,教材中每個單元設置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詞匯理解、閱讀、寫作、翻譯、聽說等語言能力訓練模塊,目的是在提升學生的英語訓練能力。其中多數練習題都缺乏政治思想素質的培育的主題,批判性思維訓練的模塊只見于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討論題。事實上,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考試的驅動強化了英語學習的工具性,弱化了跨文化交際的功能,導致教材編寫更側重于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7]。教材所選文章的主題缺乏中西意識形態差異對比的話題探討。道德教育類主題文章在表達方式上內隱化,它的呈現是開放式的討論[8]。如果教師不當場鮮明提出或有意識地引導這種內隱化的主題,很難使教材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且由于學生呈現的思想觀點紛繁復雜,如果教師們不去認真澄清事實、理清觀點,還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教材的編寫要根據國家的最新的人才培養需求以及大學英語改革目標來策劃和編撰,教材在內容上具備更明確的思想引領作用。外語學科有其特殊性英語教材難免要借用、借鑒外國原版的資料,所以必須有力地監督規范管理編撰、出版、審核、選用的環節。要用制度來維護教學意識形態的安全,杜絕西方不良價值觀的影響。使教材必須符合政府提倡的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場和價值取向,為英語課程思政奠定堅實的根基。
對目前的教材進行大力改編,應該把大學英語教材未涉及的一些關鍵的,有利于思想道德提高文化涵養提高的內容補充進去,嚴把教材內容質量關,從意識形態的高度抓好教學內容。例如,增加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美德的中英文的雙語材料內容等。
目前多數大學英語教材的體系都是每個單元有兩篇主要課文。應該把每個單元的兩篇課文,A 課和B 課,劃定為中西方文化的對比。A 課的文化背景為西方文化,B 課的文化背景為中國本土文化,摒棄英語教材必須是西方文化背景的老觀念。這樣才能大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體現,同時提升中華文化的輸入量,使學生們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得以醫治[9]。
在網絡普及的背景下,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絡獲取海量信息,必須對這些信息去偽存真,以免受到過于廣泛的西方化文化影響,喪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因而在課程環節過程中,可以開設大學英語選修模塊,使學生的文化視野得以擴展,來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可以開設“中國文化概況”的教學模塊,把英語作為媒介向學生傳授我國本土的地理、風俗、傳統、美德、經典著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國情等文化,不但可以提升大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還能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信心與決心。這完全符合2020版《指南》關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要求,為大學英語教學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奠定了文化基礎。
教師還應該通過在課堂實踐中給學生提供了合作的機會,使學生們獲得了合作相關的經驗,在團隊中體驗合作的成功感。通過合作學習、任務型學習這些學習方式,促進道德教育的作用完成,例如協同合作、集體意識、團隊精神等。意識到個人目標和團體目標在學習任務完成中相互依存的關系,這是整合英語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挖掘教材中隱含的德育要素,使其具有思政教育功能。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3版第3冊的內容為例,在第1單元A課中“"永不言棄”,它講述了林肯這位典范的英雄,他經歷了數不清的艱辛和不幸以及失敗。在其政治選舉中共有八次落選,而且在他的四個孩子中,有三個都夭折了,但他不折不饒,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受到廣為稱頌的偉大總統。教師在對課文的講解中可以強調“永不言棄”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它能夠使一個人在思想松懈的時候,能夠克服重重困難,追求成功,執著地跨越障礙,完成壯舉,取得成功。在課后的組織學生的討論中,也可以采用討論題,說明“永不言棄”是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也可以采用辯論的形式,把學生分成兩大團隊,正方和反方,讓他們用英語陳述各自的理由,通過辯論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主題,從而加深對成功的關鍵要素的理解。還可以繼續深化達到下列目標: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成功觀、事業觀,為今后的合理的事業規劃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還可以引入以思政為主題的演講、辯論等多樣化的教學環節設計,內容可以涉及我國道德模范、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愛國人士等,要充分利用教材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思想教育、思想提高的故事。例如鐘南山、張宏文、涂呦呦、莫言、馬云等的訪談與簡介,這樣可以活躍英語課堂教學氣氛。而教條式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會使學生覺得“假大空”,缺乏認同感,使他們失去學習動力和興趣[10]。另外,可以通過翻轉課堂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能力,將英語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實現無縫對接,使英語課更富有現代感,更貼近學生們的生活,因為只有將貼近生活的英語思政教育素材導入課堂,才能使英語教學與思政教學相融合,促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感受到個人肩負著去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使命[11]。例如,可以在英語課堂中引導學生觀看并且評述思政主題相關影視資料,或者對我國重要決策報告的中英版進行閱讀,英漢互譯,并對其進行課堂討論。依靠這些方式方法,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讓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堂得以實現。
我們教師必須注重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性,在教材中有時難免會出現與我國核心價值觀、政策、方式、傳統習俗等的差異。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白生活在不同社會、不同國情的國家,文化不一樣,風俗習慣、社會的道德要求都不一致,我們處于哪個社會,就必須遵從該社會的文化、道德規范、價值要求,否則那就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犯錯誤,甚至于是反社會。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3 版 第3 冊)第7 單元的A 課“經濟危機中求生存”,講述了在美國的一場經濟蕭條中,故事中的主人公被解雇了,失去了經濟收入的來源。她在文章中提到了,她不能領取福利救濟,因為沒有未成年的孩子;她也明白她的三個已成年的兒子也幫不了她。關于這一點,我們必須給學生們澄清,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甚至完全是背離的。在西方文化中,成年的子女對父母并沒有贍養的義務,而在中國文化中,我們必須履行對父母的贍養義務。身處于不同的文化,就必須遵守所處的社會的文化習俗,否則就是違背道德,甚至違背法律。教材中這種內容一定要有老師引領、對比、區分,否則這句話會把學生們領入歧途。一定要及時發揮教師的作用,把學生引領到我們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社會主義優良傳統文化,避免受到西方的價值觀以及文化的消極影響。
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即慕課來配合傳統的課堂教學,實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立體式的大學英語教學來提升教學效果。擴展課外英語思想政治資料,用來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現課內外的教學融合,在實現課堂為主渠道的前提下,融入思政元素到第二課堂,創造具有思政教育的文化課程氛圍。利用快速發展的先進的網絡平臺,例如校園網,提供能即時更新的有關中國國情、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文明等的中英雙語材料。提高教育的便利性與即時性,如建立微信群、QQ 群,時時關心學生的學習、心理及思想狀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順利地發展,最大程度上發揮課外校園網絡文化育人功能。
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充滿正能量的英語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推進英語校園及氛圍的建設,優化校園思想政治育人環境。如組織勵志主題的英語角,舉辦馬列主義英文原著經典朗讀比賽,開展“中華傳統美德”英語演講比賽,開展“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報告”等翻譯大賽,營造良好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學風,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環境,時刻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正能量的傳播和精神鼓舞。
考試對教學具有很好的引領作用,可以在考試設置中增加有關思想教育方面主題的考試題目。在各個題型中都可以適當加入,比如聽力、閱讀、翻譯、寫作等等。各級考試都可以這樣實施,尤其是涉及面廣、影響力大的期末考試、大學英語4 級、6 級考試,以及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等。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不單是培養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還必須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價值觀培養。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發揮思想教育功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協調統一,實現大學英語教學傳授知識技能與育人功能的結合,充分按照《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版)來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施政,使其充分地、完全地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中,發揮大學英語教學應有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