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 湯曉俐
(1.重慶三峽學院土木工程學院;2.紀檢監察室,重慶 404020)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基點的教育,是一種具有超前性和預見性的教育。2020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提醒我們要對生命和人類的生活方式進行反思,更要對生命教育進行反思。后疫情時期,加強生命教育可謂是適逢其時,如何加強青年大學生生命教育也是當前教育的重大課題。
生命教育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及現代化的推進而興起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潮,美國杰.唐納.華特士在20 世紀六十年代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最初的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教育青少年遠離毒品,預防艾滋病、暴力等問題,而今的生命教育內涵早已不再限于此。在當前形勢下,有的學者提出有關生命、生存、生活的問題都應該一并納入現行的生命教育范疇當中。[1]
顧明遠先生提出:教育的本質是提高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2]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為基點、貫穿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一生,通過各種教育活動,教會學生安全知識和生存技能,引導學生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失落與痛苦,培養學生對自然、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愛情懷,提高學生對生命及其存在價值的認識,懂得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從而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廣大學生上了一堂深刻的生命教育課。新冠肺炎造成的大量人員死亡,抗擊疫情涌現出來的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跡,既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強化了生命可貴,又會促使學生反思有限的生命究竟因何超越和增值?這些感觸和思考,有利于幫助學生激發生命情感、錘煉生命意志、追求生命價值和尋找人生意義,從而提高生命的幸福指數和精神境界。[3]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而90 后、00 后大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作為特殊群體,他們面臨著學習、生活、就業、情感等方面的壓力,大學生意外死亡、他人傷害等現象日趨嚴重,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突發事件逐年增加,因此,對當代青年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變得愈發重要,愈發緊迫。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可從學校、家庭、學生三個層面描述。
1.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尚未構建完善。近年來,各地高校為防止大學生意外事故的發生,重視學生肉體生命保全、心理健康,逐步開設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教給學生安全知識、生存技能和心理健康知識、自我調適技能。大部分高校對輔導員開展安全教育要求人人講、時時講、處處講,但對于“生命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尚未完善。
2.生命教育師資隊伍不齊。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開展者是輔導員,他們的專業背景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學為主,但也有很大比例的輔導員既非所帶學生所學專業,也不是大思政的相關專業,本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的專業知識和素養,更缺乏生命教育的專業知識。同時,作為思想政治理論基礎課程的任課老師也缺乏將相關的生命教育理論融入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自覺和主動性,甚至是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素養。
3.生命教育實踐形式化。生命教育是一種直接觸及人的心理、感染人的靈魂的教育,必須滲透到實踐活動中進行體驗。[4]目前,很多高校的寒暑假“帶薪實習”“三下鄉”、專業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和“四點半課堂”“市民學校”等青年志愿者活動、認知實習等,只是少數人重復參與,覆蓋面有限。我們應當擴大參與率,讓更多的學生在這類實踐活動中體驗生命的價值,只有體驗的東西,才能內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為生命的一部分。
中國家長大部分缺乏生命教育的知識和素養,也沒有生命教育的意識,不會主動對孩子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很多家長還有“學校包辦學生所有事情”的思想,很少有家長主動與學校老師溝通教育問題,輔導員在家校溝通過程中發現,家長主要關心學生身體健康、學習成績、在校表現,而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價值觀和思想政治素養關心較少。從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中發現,家長們與孩子的溝通不多,他們認為孩子成年了,相互間有代溝,沒有共同交流的話題;孩子也不愿意與父母溝通,所以就少于聯系,即使聯系,溝通的內容主要是學習生活問題。所有,家庭生命教育十分匱乏。
受中國傳統文化“重生輕死”影響,人們避諱生死問題使得中國生命教育缺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相當迅速,精神境界大幅提升,可隨之卻出現了“孔顏之樂”“娛樂至死”的現象,當前大學生特別極端行為外,熬夜、酗酒、網貸等不良習慣也是對生命不負責的體現。當代部分年輕人尤其是高校大學生渾渾噩噩,沒有生活目標和人生追求,沒有確立自己正確、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吸毒、酗酒、通宵打游戲等不良現象泛濫,拜金主義、拜物主義層出不窮,當今青年大學生存在嚴重的“空心病”現象,如此種種,都是缺乏生命教育的表現。
生命教育的實施要靠社會、家庭、學校分工合作,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而學生作為受益個體,也必須主動學習,多渠道獲取生命教育知識,保全肉體生命,完善社會生命,提升精神生命。
人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人人都離不開整體的社會大環境。而社會教育往往被大家忽視,但它卻是每個個體必須要經歷的教育。其一,促進生命教育的發展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運用行政手段促進生命教育發展。其二,利用大眾傳媒,倡導正確的價值觀。抓住“網絡時代”青年大學生的數字化生存特點,利用全媒體構建一個生命教育信息全域、全員、全時的傳播生態。同時,新興媒體還要加強對輿論的評析和監督,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引導和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一方面,當今大學生生活在網絡時代,新媒體對于網絡信息的汲取相對傳統媒體范圍更大,了解更深;另一方面,科技發展使新媒體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有趣的方式,能夠在傳統教育方式上進行創新,使得生命教育更容易滲透到大學生思維之中,成為生命教育的促進因素。
疫情后,政府、社會的輿論引導也更應該加強生命教育知識、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技能的廣泛傳播,以不斷增強人們的生命意識,提升生存技能。同時,更要輿論宣傳引導作用,積極宣傳身邊的英雄人物及其先進事跡,通過這些“可觸摸”的人物,引導人們叩問心靈、思考人生的價值,提升生命的意義。
高校要進一步推廣生命教育理念,促進青年大學生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對教育來說,生命就是一切教育過程的起點,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開展生命教育,就要從生命的整體出發,著眼于生命的全過程。[5]
1.規范生命教育課程體系
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是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最直接的辦法。同時要完善生命教育課程教學評價機制,以保障教學實效。
2.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習總書記說:“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責任。”因此學校需要積極引進生命教育專業課程教師,同時也要加強對學校現有師資的培訓和培養,不斷強大生命教育師資隊伍,促進生命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成效的不斷提升。同時充分發揮政工干部、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中不斷融入生命教育的作用,切實將生命教育貫穿于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
3.建立專門的生命教育研究機構
建立專門的生命教育研究機構,鼓勵教師積極進行生命教育研究,堅持科研實踐齊抓并進,在研究與實踐中探索有效的生命教育策略,最終形成完整的生命教育模式。構建社會實踐育人體系,社會實踐是提升大學生生命價值的關鍵環節,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回饋社會,并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價值,獲得自尊感、成就感和生命價值感,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形成積極進取、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管理育人、心理育人、資助育人、服務育人等育人體系要同步發展,協同推進大學生生命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后疫情時期,學校生命教育更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學習在抗擊疫情中涌現出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通過圖、文、聲、光、像等多種表現手段交叉傳播,增強對學生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激發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和英雄觀。
習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對人生成長發揮著不可或缺、舉足輕重的影響。首先,家長作為第一任老師,必須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由于知識經濟時代的高學歷要求,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學習成績而忽視生命教育,繼而造成孩子生命價值觀缺失。父母應給予子女更多地關心和理解,寬嚴適度,以科學民主的方式教育子女,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其次,家長需要不斷加強學習,提升文化素養和生命教育知識,嚴于律己,做好榜樣示范作用,對子女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子女對生命和生命價值的認識。再次,家長應多途徑、多形式教導子女勇擔責任,培養家國情懷,幫助子女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學會對社會、對父母感恩,珍惜生命就是最好的報答。最后,家長應該加強與學校以及輔導員的溝通,更多地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思想狀態,主動與老師溝通子女的教育與發展問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大學生是生命教育的主體,自身的努力對于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至關重要。首先,大學生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我,悅納自我,善待自我。其次,大學生應通過各種渠道、不同方式主動學習生命教育知識,如道德素養知識、心理健康知識、安全知識等,掌握生存技能,增強生命意識,端正生命價值觀。大學生還應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找準人生定位,早日實現人生價值。最后,大學生要認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強,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