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棟
(甘肅省廣河縣城關學區雙泉小學,甘肅 臨夏回族自治州 731300)
數學思維的靈活性主要指的是,學生在思索、探究數學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探究過程的靈活程度,在數學推理的過程中,學生正向、逆向雙重思維的靈活運轉。在數學的課堂中,每個小學生的思維靈活性都具有一定差別,但主要的是在學習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活動通過實踐得到的鍛煉、發展。所以,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有目標的開展多樣化的思維靈活性鍛煉,全面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程度。
思維靈活性主要指的是思維的靈活程度。思維靈活性主要反映出了知識的“遷移”程度。思維較為靈活的人具有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能夠打破固定模式的限制,根據現有條件進行轉變,沖破固定思維模式,實施計劃調整,采取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數學思維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根據實際情況明確思考方向,根據實際的條件變化調整自身策略;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以及高度去看待數學知識;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計算法則、原理、規律等,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現有的知識進行整合;不盲目跟隨教材內容,同時還能舉一反三,更好地進行知識遷移。
靈活思維對思維的敏捷性、創造性等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部分具有思維靈活性的學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歸納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將關系應用于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抓住問題的本質,熟練的知識點轉換。同時,也能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以簡短的結構,快速的闡述現有問題。在推理問題時,也能從復雜的分析中掌握重點知識,簡化計算、推理、運算等多種過程。思維的靈活性和數學課程具有密切關聯,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構建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創新的核心品質。所以,在課堂中,教師應抓住有效機會,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靈活性。
思維程式化主要指的是人們最常使用的方式以及掌握的新方法。學生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總會不自覺的采用這種思維方式,缺少隨機應變的能力。當學生習慣了在某種場景中運用某種思維方法后,將無法真正去接受其他思維方法,長久下去,學生的思維將會變得越來越懶惰,其學習能力、學習成績也會隨之下降。
思維僵化是小學生群體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教師的日常教學具有重要關聯。部分教師在授課期間,會提出一些重要觀點,列出承載著重點、難點知識的數學習題,并要求學生以教師的思維進行解題、推理、分析。這種重復性的練習,強迫性的“要求”,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限制,學生沒有充足的機會、時間去探索、思考,只能麻木地跟著教師進行學習,長久下去,原本一些敢于提出質疑的學生逐漸變得“惶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一些原本具有積極態度的學生,也不再愿意舉手發言。久而久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學生也越來越討厭學習數學知識,更別提靈活性思維的形成。
思維定式別名為“慣性思維”,主要指的是之前的知識、經驗、技能等,使人們的思維逐漸變得固定化,進而影響后續的分析、解決過程。當環境發生變化后,學生會被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所禁錮,無法獲取提升,所以整體的思維模式過于呆板。經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后,學生能夠將解決問題的技巧掌握在手中,并經過有效的練習鉆研,使自身的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只要習題稍微有所變化,學生就會變得不愿意思考,甚至不知道如何思考,是能搬用之前的解題方法。同時,學生思維定式化的形成,也會對學生將來的發展、綜合能力等產生嚴重影響,學生將無法獲取深層次的數學知識內容,只能進行淺表性的理解和學習,學習的學習成績會呈下滑趨勢,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
要想真正實現培養學生靈活性思維的目標。首先,教師就必須要選擇合適的素材,在進行備課工作的過程中,針對教學內容進行仔細鉆研,探索有效的素材,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要設置合理化問題,重視學生的思維特點,盡量不要選擇一些阻礙學生思維發展,或者壓制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內容。在鉆研教材內容后,要做好引導工作,激活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的好奇心“復活”。
以授課“圖形”相關數學知識為例。在課堂開展的初始階段,教師必須要保持整體教學環節具有一定的新穎性,針對學生層次選擇合適教學內容,針對舊材料展開新的教學。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以全新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回想以往學習過的知識內容,使學生能夠將新知識、舊知識聯想在一起,使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得到培養。針對基礎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圖形;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就可以重點激活學生興趣,組織學生開展游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創新意識;針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逐漸建立空間觀念。教師可以將裝滿各種圖形的紙箱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摸物體猜形狀,最后以直觀的方式揭示不同圖形的概念和特點,讓學生以自己的理解,通過語言進行形狀特點的描述,以此加深學生知識記憶,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在不斷地描述、思考中變得更加靈活。因此,只有教師選擇適合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才能讓學生思維活躍,使學生在思維的引導下獲取更多益處。
小學數學課堂中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就是課堂提問,很多時候教師所采用的提問方式就是“你問我答”,這種方式過于表面化。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具有獨特的思維。而數學教學主要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是針對學生現有的思維特點,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教學過程所實現的。所以,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要根據學生現有的思維特點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在課程開展時以合理的提問方式去啟發學生,有目標的激活學生思維,讓思維處于積極狀態,以此實現培養學生靈活性思維的目標。
以授課“時、分、秒”相關數學知識點為例。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要與教材內容、學生真實能力相吻合,要了解學生想要得到什么?為什么想要得到?重點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巧妙的設計疑問,就能夠獲取“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成效,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點燃,使學生靈活性思維得以培養。如:“我們的生活與時間具有密切關聯,而時間是怎么表示的呢?你知道關于時間的歷史小故事嗎?今天,我們就要探索‘時間’的奧秘,揭開時間的面紗,你們想和時間做朋友嗎?”通過這種問題,能在學生的內心埋下一顆疑問的種子,學生會變得非常好奇,渴望與“時間”做朋友,自然而然地就會主動探究和學習,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發展,為課堂添加更多的活力。
小學時期的學生缺少系統性、全面性的思維訓練方法,訓練學生所掌握的數學知識以及學習知識方法具有一定的限制,這些都是影響學生數學思維聯想運用的重要元素。在授課期間,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小學的數學課程是一種具有方法性、抽象性的學科,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應合理的運用自身思維,選擇正確的方式,如轉換、類比等多種方法,以此提高數學成績,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
以授課“數”相關數學知識點為例,教師就可以在授課期間將“類比法”教授給學生,并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比較“乘法和除法的相似點、不同處”、“因數和倍數的定義、概念、內在關系”等。鼓勵學生運用不同方法進行數學問題探究,讓學生的靈活性思維得到培養。當學生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思維時,就能夠對自身的思維懶惰性產生沖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去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增強學生的知識感知,使學生逐漸形成勇于探究、敢于鉆研的思維品質。同時,教師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巧妙地選擇教學角度,讓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真正受到教師的啟發和引導,逐漸形成。
如果教師只依靠課堂的教學去培養學生靈活些思維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適當的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靈活性思維。數學課程主要產生于客觀世界,還為客觀世界提供優質服務。所以,在進行小學的數學知識授課期間,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提升,引導學生將所獲取的數學知識運用到課外實踐活動中,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使學生的思維變得越來越靈活。
以授課“圓形”相關書數學知識為例。教師就可以利用學校的圓形操場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原型物體進行具體教學,并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搜集,針對自身對知識點的理解,去搜集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圓形物體,并帶到課堂中與其他學生一起針對物體研究圓形的特點以及性質、內涵等。這樣的實踐活動相對來講比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能讓學生的靈活性思維得到鍛煉。
綜上所述,加強學生思維靈活程度的鍛煉,能讓學生的知識構建能力得到提高,還能幫助學生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得更加透徹,并逐漸學會融會貫通,將掌握的知識“編織”成巨大的知識網,使學生的思維鏈長度得到延伸,讓學生能夠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生更為豐富的聯想,感受思維所帶來的益處。因此,在授課期間,教師要重視教學流程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的擬定,將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將培養學生靈活性思維作為首要任務,通過不同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教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