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寧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誠信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個體的立身之本、處世之寶,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是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我們國家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老體制的相互碰撞,雖然物質生活快速發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設還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而誠信缺失行為就是當前道德層面上嚴峻的問題之一。對大學生誠信的研究是當代高校思想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會進一步豐富完善誠信教育理論,而且在實踐中對大學生誠信培養的方法上有所幫助,有助于大學生順利進入社會,為我國大學生的誠信培育起到正確的指引作用。
學業誠信是指大學生在考試考評以及作業論文活動中的誠信行為。根據調查,大學生的學業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考試中的不誠信現象。近年來,很多大學生出于僥幸心理,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在考試中進行作弊,甚至用一些先進的科技手段,付出了大量的金錢代價及人格代價,而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大學生為此收到了一些懲罰,有的甚至付出了終止學業的代價。這類不誠信行為是目前大學生誠信缺失中最為普遍的。第二是論文和作業的抄襲。對于老師在課后布置的作業或者論文,很多學生都有抄襲經歷。隨著信息的不斷發展,網絡平臺的資源越來越豐富,很多學生不愿意思考,抱著應付的態度進行抄襲。
在馬斯洛的個人需求理論中,在獲得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個體就會產生人際交往的需求,它是個體人格健全和社會發展的必要過程,誠信則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大學生交往誠信的缺失多指在與同學、老師日常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違背諾言、欺騙他人或者失信于人等不誠信行為。“以誠待人、立信服人”是人與人交往的前提準則,也是取得良好人際關系和樹立個人形象的根本條件,如果大學生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出現誠信缺失的行為,就容易被其他同學孤立或者排斥,甚至產生矛盾與沖突。
職業誠信主要表現大學生在求職方面存在虛假簡歷以及用人合同的單方面違約。隨著求職壓力的增加,大學生們表現得也愈加浮躁和焦慮,一些學生并沒有把重心放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面,而是過分在意表面榮譽,刻意包裝自我、做虛假簡歷,忽視自身的職責。還有很多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沒有深入了解用人單位就簽下合同,最后因為工作環境、工作待遇等問題又草率違約或者重復簽約,這與大學生缺乏誠信意識有很大關系。這種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失信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大學生在人們心中文明禮貌的形象,還為一直以來被人詬病的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帶來爭議,也給大學生將來步入信用經濟時代的職業生涯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影響。
在經濟誠信方面主要指大學生在涉及自身經濟方面時所表現出來的不誠信行為,比如故意拖欠學費、不按期償還助學貸款和網絡平臺貸款等。大學是大學生真正離開家門獨立生活的第一步,也意味著大學生需要獨立自主進行理財并處理與自身相關的財務關系和經濟關系,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缺乏誠信,會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內因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剖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時應首先分析其內因,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自身原因具體說來是以下兩個。首先是心智不成熟。個體意識對大學生的外在行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大學生由于其價值觀還不穩定,獨立生活能力較弱,缺乏獨立外出實踐的機會,社會生活的閱歷和經驗缺乏,思想容易脫離實際,對很多事情不具備理性的分析和判斷,對誠信的認知也存在一定的誤區。其二是內在意志不堅定。誠信價值觀的踐行不僅需要對誠信的涵義進行深入了解,還需要堅定的意志力才能在長時間內都堅定不移的秉承誠信價值觀去生活和學習。但正如前文所說,很多大學生沒有經過足夠的歷練,加上自控力又相對較弱,規范自己行為的自覺性往往比較欠缺。在當前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下常常缺乏對民族傳統文化所弘揚的艱苦奶酪和舍己為人等優秀價值觀的深刻認知,因此即使在接受了誠信教育后也有可能因為意志力不堅定而難以長期付諸實踐。
首先是社會誠信文化的缺失。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由于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傳統誠信美德的斷裂,誠信文化的發展滯后于時代的發展,社會個體誠信缺失、社會道德滑坡、社會成員極度缺乏安全感,因此個體利益被片面放大,這也為人們盲目追求利益的“短期化行為”提供了生存條件。大學生群體受到社會公眾誠信價值體系的影響和制約,尤其是今日大學與社會的交集越來越廣泛,大學生誠信與社會誠信整體在發展方向上基本趨同。其次,大眾傳媒的誤導。一些無良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的注意、提高閱讀量,故意發布一些沒有經過調查、不能反映真實情況的報道去故意“炒作”,結果是混淆大眾視聽。網絡時代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的高速傳遞及個體的虛擬性,大學生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的能力較強,但思考和辨別真偽的能力較弱,在這個過程中也容易成為這些信息的制造者和傳遞者,也會對誠信行為產生錯誤的認知。
家庭是個體社會化最早的場所,父母合理的教養方式以及對個體照顧和關懷對于誠信傾向起著強化作用;隨著個體期望得到回報和誠信行為的付出,誠信機制得以形成,也就達成了誠信慣性。誠信慣性的穩定性很強,有較高的風險容忍度和承受力,因此它雖然形成于個體人際交往的熟人范圍內,但仍適用陌生人際交往。誠信慣性是誠信行為發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多次誠信行為的重復會強化誠信慣性,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但是如果信任方的期望得不到被信任方的正向回應或支持,信任過程就會遭到破壞,誠信慣性就會減弱,結果就造成惡性循環,誠信慣性發展成質疑慣性,成為了誠信文化建構的較大障礙。
但是很多父母對家庭誠信教育并不重視,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導致部分大學生認為只要成績優秀就會得到認可,從而忽視了德育缺失的消極影響。更糟糕的是父母本身沒有踐行誠信觀,沒能以身作則,樹立了錯誤的榜樣,致使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中養成了不誠信行為,破壞誠信慣性,以致在與他人交往中也有了失信行為和習慣,對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培養帶來極大阻礙。
大學是進入社會的過渡期,是大學生日常生活和進行各類實踐的主陣地,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對于大學生誠信觀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當前有很多高校只重視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而德育課程和活動僅僅是走形式、走過場,甚至壓縮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嚴重影響了誠信觀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對于誠信缺失現象來說,學校教育中有以下具體原因。一是“兩課”中的誠信教育不足,很多學校并沒有科學嚴謹的制定教學方案,道德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只是將教科書和教學大綱的知識教給學生,而較少關注道德層面的教育,也就導致了大學生較少在專門的思想政治課程中接受誠信價值教育。二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誠信價值觀教育缺位。有很多高校沒有建立起完善系統的日常思想政治模式,而是將很多工作都交給輔導員完成,缺少專門的誠信教育老師,也缺少系統的工作模式來專門對大學生進行誠信引導,所以使得大學生除了課堂之外很少能接觸到誠信觀教育。說到底,征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缺失的根本原因就是重視程度不足,沒有將誠信教育提高到應有的地位,忽視了對學生德育的培養,從而導致了大學生失信行為的增多。
在社會轉型中,隨著道德性誠信的萎縮,行為主體的行動已經無法僅靠道德來約束,健全的法律法規是良好社會秩序和社會運轉的前提。法治對行動者的約束主要源于對違規行為的監督和懲罰,行動者對于法規的遵守則是因為對因違規而產生懲罰的恐懼。若有良好的監督機制,對發布不真實信息和不誠信行為個體有相應的約束和懲罰機制,行為者則會減少背叛和作者的機會,促進人際之間的誠信。
制度是對個體正當行為的支持和保障,使個體對自己的行為有著明確的預期性,抑制著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是一種規則與規范體系,多通過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來體現。由于制度強大的協調功能和穩定功能,良好的秩序得以形成,同時也就促成了信任。因此要強化制度信任,減少交往風險。
首先要建立科學完善的信用記錄系統。政府主管機構和教育部門應聯合起來建立科學有效的信用體系。個體信用記錄體系的建立是鼓勵誠實守信、促進良好信任氛圍形成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透明公開的信用記錄體系下會提高約束不誠信行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其次是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要想得到有效解決,僅僅依靠家庭和學校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對大學生的失信行為進行約束。有了更科學的監督機制,才能保證制度更好的實行,才能促進社會信任的形成。
博弈論中有一個經典案例“囚徒困境”。是兩名嫌疑犯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主旨是兩者彼此合作,選擇信任對方,都不承認罪行,就可為整體帶來最佳利益,但是在信息不通暢的情況下,個體背叛同伙可以為自己帶來最大利益。形成“囚徒困境”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博弈的不可重復性,博弈雙方選擇了非合作的、過多關注短期利益的個人理性,但個人理性在大多數時都是缺乏效率的,個人理性有時會導致整體的非理性,而重視合作、選擇信任對方的集體理性則能夠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如何能提高個體博弈行為的重復性并讓個體在博弈過程中主動選擇集體理性?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法就是提升大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讓大學生重視長期利益、更加自覺地選擇信任對方的集體理性。而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提升則需要建立優秀的、科學的大學文化。
大學文化是學生共同遵守的價值觀體系,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心理契約”的功能。高校不僅需要開展“誠信課堂”,對于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應當強調對誠信精神傳遞,倡導學生把誠信精神貫徹到提倡學習和生活中,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培養,更能推動我國誠信制度建設的進程。
首先要加強家庭教育,這需要從改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入手。很多家長重分數輕品德,這種片面的“望子成龍”的心態讓大多數家長沒有意識到道德品質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而品德才是一個人成長才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首先要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讓家長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把這種意識融入日常溝通和交流中,促進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誠信掛念。
其次,家長要以身作則,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具體行為更能夠檢驗理論大真偽,因此父母應以自身實際行動來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的模仿對象和誠信榜樣。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