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合超 劉欣芮 曾文星 周彥行
(1.西南石油大學新能源與材料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2.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500;3.西南石油大學保衛處,四川 成都 610500)
艾滋病作為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其潛伏期短期可達3-5 年,長期可達十數年之久,在潛伏前患者不會有任何的不適或者是癥狀,但是在發病后會迅速破壞人體細胞,導致患者喪失免疫功能,在艾滋病后期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死亡率較高。但是由于目前醫療技術的有限,全球尚未研制出也有效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因此在大眾眼中“談艾色變”,一旦被診斷為艾滋病,便宣告了死亡,會讓患者頓時失去活下去的勇氣[1]。根據國家衛健委披露的數據報告顯示,截止2020 年10 月底,我國現存艾滋病感染者104.5 萬例,在感染人群上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成為感染增長率最快的群體,有資料顯示在2008 年-2018 年短短十年的時間,我國有將近7萬的大學生因患艾滋病而死亡,尤其是男性患病率更是高達85%以上,女性僅為10%左右,如此懸殊的性別發病比例,我們可看出青少年正成為艾滋病的主要傳播人群[2]。
目前因缺乏有效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從源頭上減少患者人數成為最有效的方式,大學生作為國家棟梁感染艾滋不僅是學校的損失,更是國家的損失,因此加強對大學生“防艾”教育,為大學生樹立“防艾”意識,有助于從源頭上減少大學患病人數[3]。本文以新時期大學生“防艾”意識“內生性”教育模式作為主題進行研究,從大學生艾滋病感染現狀分析出發,分析了解大學生對于艾滋病的認知現狀,及高校對大學生“防艾”意識教育現狀,基于現狀列舉了高校對大學生“防艾”教育的教學內容及形式,最后從高校及個人兩個層面給出了“內生性”教育模式在高校普及“防艾”意識中重要地位。
現如今,在各大新聞媒體以及論壇上有關大學生得艾滋病的實例愈發普遍,本文在撰寫前搜集了大量的資料文獻及政府數據,根據我國衛生部所報道的一組數據,2016 年我國新增艾滋病患者達到了10.4 萬,而在2010 年時新增患者為5.7 萬,6 年間增加了4.7 萬,增幅明顯[4]。并且最值得注意的一組數據是青少年患艾滋病的人數增幅更是接近四倍,2013 年我國各省所統計的艾滋病的病例中學生患病的人數只有5 個省多于百人,但是到2014 年就有10 個省報告學生患病人數均超過了百人,2015 年-2020年這一數據仍在不斷上升,這表明了目前我國大學生“防艾”意識的培養也達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大學生已成為患艾滋病的主要群體[5]。
同時在2016 年-2020 年這5 年間,我國艾滋病病毒新發感染也呈現年輕化趨勢,15 歲至24 歲青年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數年均增長率已經達到了35%。但是在這樣的狀況下高校對大學生預防艾滋病的教育仍不被重視,有學者專門做過一項調查問卷,調查大學生對“防艾”知識的了解,問卷包容涵蓋了艾滋病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檢測等等方面,根據調查結果該學者得出大學生對“防艾”知識了解較低,大約有6 成以上的大學生存在著對艾滋病認知模糊的問題,并且在調查中該學者還統計了大學生發生性行為時安全措施的情況,同樣發現由于大學性教育的不完善,大學生在發生性行為時佩戴安全套或者是其他安全措施的比例僅為35%左右,這也是造成大學生成為艾滋病感染主要群體的原因之一[6]。
目前大學生對于艾滋病的認知主要通過網絡、社交平臺、政府網站上獲得,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的參差不齊,大學生辨別能力較弱,不僅無法得到正確的艾滋病知識,可能還會被其中一些虛假信息所誘導,再者這些知識的傳播具有碎片化及局限性,如與自身情況是否符合,再如網絡上對于艾滋病的介紹大多是以一個實際案例簡單講述幾句,其并沒有完整的講述艾滋病的危害、傳播途徑、預防措辭等,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碎片化知識的影響下大學生對艾滋病的了解始終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因此要想大學生掌握完整的艾滋病知識,預防出現感染現狀,還需要高校加強對大學生艾滋病知識的普及,建立專門的課程詳細幫助學生了解艾滋病,有效形成“內生性”系統化教育模式。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各大高校對于艾滋病的各方面知識傳播手段還比較有限,無法形成有效的“內生性”教育模式[7]。
高校對大學生“防艾”教育內容主要兩方面,分別為基礎知識的講解、性道德教育。
基礎知識:高校會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對大學生開展艾滋病知識的普及,但是僅局限于艾滋病的起源、如今的感染人數、對人體的危害等等,并不會深入涉及大學生性行為導致的艾滋病,大學生對于艾滋病的了解也僅限于眾所周知的知識,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其的傳播形式也僅知三種,即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行為傳播,但是對其他蚊子叮咬、與艾滋病患者密切接觸等形式認知較為淺薄。
性道德教育:我國高校目前并沒有涉及專門的性教育的課程,只是在一些道德教材中隱晦的指出性道德方面的知識,因此大學生對性道德方面的了解也比較薄弱,均是自發性的根據身體需求尋求快感,不會顧忌其他,這也導致了男性大學生責任感較弱,女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較差。
首先,從政府數據中可以看出男性大學生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遠遠高于女性大學生。根據國家衛計委2019 年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男性大學生患者中通過性行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達到了81.6%。從這方面來看,同性之間尤其是在發生性行為之后很容易感染艾滋病。
其次,大學生對性行為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有學者曾對大學生性行為的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選取了三所高校的近5000 名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性行為越來越普遍,有85%以上的大學生發生過性行為,有65%以上的大學生與兩人或兩人以上發生過性行為,有47%的大學生擁有固定的性對象,有42%的大學生會接受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性行為。這說明大學生發生性行為已成為常態,但是其對性行為會發生的傳染病等現象了解較少,導致了感染艾滋病。
最后,教育宣傳的缺位。我國向來是一個保守且傳統的國家,這就導致了我國無論是中學時期的基礎教育,還是大學時間的高等教育都會性教育刻意的忽略,沒有進行完備的性教育,并且我國學生家長也選擇避開性教育,正是由于家長、老師、高校刻意的避免性教育,導致了很多大學生對性知識了解較少,對性傳染病、預防知識更是一知半解,導致大學生在發生性行為時缺乏保護自己的意識。
大學生“防艾”意識“內生性”教育模式主要遵循學生主導、教師介入和氛圍烘托的基本原則進行。
1.通過網絡新媒體和傳統宣傳媒介開展引入性研究,開辟“防艾”專欄、模塊等方式方法,濃厚校園“防艾”氛圍,輔以問卷調查,引入大學生“防艾”基本理念,使大學生保護“防艾”意識內生萌發。
高校可以通過學校微信公眾平臺、微博、校報、宣傳欄、郵箱等媒體對艾滋病的基本知識進行廣泛宣傳,經常組織一些全校范圍的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理念。艾滋病的問題不但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教育活動要和當地艾滋病防控部門有效結合,大學艾滋病防治活動必須納入當地艾滋病防治整體計劃,教育與衛生和計生部門要給予政策和經費保障,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2.通過課堂教學和二課活動載體等平臺開展聚焦性研究,如“防艾”圖片展、“防艾”征文和“防艾”知識競賽等,點面結合,教師介入,將大學生的視野聚焦到“防艾”角度。根據前文大學生艾滋病現狀也可看出,性行為幾乎是大學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方式。因此筆者認為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生性健康教育,對男女大學生進行區分,男性大學生以責任、擔當作為切入點,告知其在性行為中做好安全措施是對女生的尊重和愛護,女大學生則以愛惜自己、保護自己為切入點進行教育,形成“內生性”的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性伴侶,將性行為控制安全范圍內,保護好自己。
3.通過“防艾月”等主題活動等方式開展激發性研究,親赴醫院或高發區域進行視覺體驗、人文體驗和環境體驗等模式,親身感受“防艾”對于人類重要性認識,從多角度激發學生保護自我,關愛他人的主觀情感。由于我國對性教育宣傳缺位,很多大學生在與異性交往時更多的是依靠內心的沖動及身體本能進行,在愛情至上等觀念的影響下,甚至有些大學生在明知對方患有艾滋病的情況下,還與之發生性關系,這無不是大學生“防艾”意識缺乏的愚昧體現,因此以艾滋病危害為激發點,加強對大學生“防艾”教育,激發防艾意識,真正做到正確認知,規范行為。
4.通過“防艾小講堂”等方式開展分享性研究,以大學生本體去宣揚“防艾”理念,對“防艾”相關問題進行自發總結、自發交流、自發分享,采取這樣方式,更能激發大學生群體內心共鳴。有關艾滋病及其他青春健康問題很多學生可能礙于面子羞于去詢問、打聽,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對實際情況的評估,以及教育活動的開展和效果的呈現。但學生們可能會愿意去跟身邊具有相似年齡、相似困惑、相似生理特征的人一起分享信息、交流感悟。高校可以在學校主題教育層面之外,遴選培養一批有影響力、有號召力的學生骨干,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巧,以便能有效地向周圍其他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能,提高艾滋病知識宣傳教育的實效性。
5.評價性研究:為有效評測該“內生性”系統的功效,監控各變量(圍繞以上5 個研究方面設置調查問卷)的激發效果,引入大學生“防艾”意識教育模式評價模型,進行評價性研究。
我們將大學生“防艾”意識擬化為一個內生系統,我們將內生變量和促生變量大體規整為引入、聚焦、激發、自發、分享等5 個方面,這5 個方面可層層推進,融入評價后亦可循環優化,無明顯環節斷層,系統閉合度較好,使其內生教育的“普適性”進一步增強,達成可示范、可借鑒、可引領和可輻射的效果。
“內生性”教育的核心是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我設計、自我分享、自我教育。同時“內生性”教育的實現有賴于教師“引導者”角色的成功扮演,引導而非主導,激發而不替代。大學生由于由于性安全知識的缺乏,在性行為過程中不配套任何安全措施,這就導致大學生群體成為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針對這一現狀,筆者認為高校應承擔育人的重任,加強大學生性教育,形成“內生性”的教育模式,以學生作為主要教學主體,使“防艾”意識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內化于心”,讓其自主選擇性行為,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