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珍
(鐘山縣鳳翔鎮新栗完小,廣西 賀州 542600)
在新課改背景下,當前語文教學的目的發生了根本改變,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對于學生綜合能力及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學生時期,良好的寫作水平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當學生走進社會,良好的寫作能力也能夠保障其溝通的高效準確性,其價值是終生的。然而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寫作難題普遍存在,要緩解這一普遍性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作文指導方式的創新,并從小學階段做起,結合新課改的作文教學要求,對教學方式、指導方式進行創新優化,為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如今,素質教育已經在中小學全面推廣,進行得如火如荼,雖然成效顯著,但仍有部分教師秉持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不注重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作文內容假大空,寫作結構形式化、套路化,寫作能力止步不前。為了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能保持思維活躍,發揮想象力,不局限在條條框框中,讓寫作的內容更具真實性、條理性,教師必須創新作文指導方法,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他們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興趣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成為提高學生能力的主要條件。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從而喜歡上寫作。教師應當創設一定的寫作情境。使學生能夠激發出寫作的欲望。情境式教學是當前教學的主要手段,根據教學的實際需求,通過創設一定的場景,讓其符合教材的要求展開生動具體的教學活動。在小學階段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將其分為不同的情境。第一,教師可以創建生活化的情境。這就需要教師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寫作的教學銜接在一起,將教學過程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觀察生活,注意生活的一景一物。例如:教師可以選取校園中的人物、事例等作為寫作的題材,從一些平凡簡單的小事入手,引導學生認真地觀察,進而展開思考,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第二,教師可以創設直觀性的情境。通過實物的展示,讓學生能夠親自體驗過程。例如,在寫科學類題目的寫作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條件,給學生做一些簡單的小實驗,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增加對實驗的了解,留心觀察周圍人的神態和表情,能夠豐富自己的寫作內容。第三,教師可以根據寫作的實際創建藝術情境。在教學中,藝術類的情境可以分為圖畫、音樂、演出等不同的情境。教師可以通過一些音樂的播放,讓學生體驗歌曲中情感,進而有效表達自己的情感。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新課改下對作文指導方法的創新應重視閱讀與寫作的融合。首先,應立足教材,根據課文內容進行作文指導。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優美詞語、經典句式、寫作手法、文章結構等內容進行詳細講解,通過詳細的閱讀教學幫助學生學習詞句、學習結構手法等。同時可選擇課文中的一些經典句子對其句型進行仿寫、擴寫或續寫,結合前期教學開展實踐,從提升學生行文技巧、遣詞造句能力等方面入手開展作文指導。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相關的寫作技巧等內容進行課外閱讀的拓展,在提高學生閱讀量的同時,完成對學生寫作技巧及手法等知識的鞏固學習,實現作文知識的內化。還可以根據課文中所描述的景色、人物等多種元素來進行拓展寫作,以仿寫入手逐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解決學生寫作中的口語化問題、素材雷同率高、結構混亂等問題。
在21 世紀的今天,互聯網快速發展,教育當然也要走信息化道路,搭乘互聯網的快車進行創新和改革。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讓指導方法更多元,如為學生搭建網絡作文學習平臺,相比于傳統的作文教學方式,網絡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再受限,學生課余時間遇到不懂的寫作問題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尋找答案。例如寫“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的作文,教師便可把課堂上講的內容同步上傳到網絡平臺,學生可進入該平臺學習,教師還可提前把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資料、文字、圖片以及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讓學生有基本的了解和認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網絡平臺顯示的學生預習記錄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后續的教學中,也可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選擇性教學,做到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
好的寫作習慣能夠避免學生在作文時不知道寫什么,為后續的寫作打好基礎。怎樣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教師可以在每次寫作指導前帶領學生構思,針對作文主題思考可以運用哪些好詞好句,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寫作前勤于動手,翻閱能用到的素材書。寫作后學生要認真檢查,從頭到尾地閱讀自己的作文,找到錯別字或者不通順的地方及時改正。
結束語:總而言之,作文指導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創新作文指導方式,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重視生活素材的應用,讓學生表達真實情感,不再寫假大空的套路化作文,提高其寫作水平和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