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菁
(烏魯木齊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2016 年12 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會將課程內容和思想政治理論結合,利用二者的協同效應,構件全課程的育人形式,提升學生的思想格局。在本質上,是一種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綜合教學理念。
茶藝服務是中職旅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了解必要的茶藝基礎知識、掌握茶文化發展史、茶葉知識、茶具知識及各種茶的沏泡基本技能等,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茶藝的喜愛和陶冶情操,為今后從事茶藝服務,提高對客服務水平和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近幾年在教授茶藝服務課程時注重思政理念,不僅看重理論教學,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對“課程思政”理念在茶藝服務課程教學中具體運用與效果,課程思政教學過程反思及解決途徑等,以期為中職學校茶藝服務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習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積極作用,他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茶藝服務課程中涉及入職指導、茶文化基礎知識、茶葉基礎知識、茶與健康、茶具知識、接待服務及崗位職責及各種茶類的沏泡方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在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大環境背景下,茶文化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茶藝服務人員需要具備豐富理論知識和扎實的泡茶技藝,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所以在茶藝服務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思政教育,并在教學工作中融入了課程思政的理念,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政作用。如何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茶藝服務課程教學中?授課教師除了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基礎,更需要具備敏銳的政治洞察力、需要學會搜集、梳理、整合課程教學的思政素材,并找到切入點,很自然地融入,最終達到潤物細無聲地思政教育效果。
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名茶歷史典故、經典茶道趣味故事、名人與茶的故事等內容進行搜集、梳理、整合后,適時融入教學內容,引導中職生對茶道、茶德、茶精神等茶文化的認同,引導中職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例如:在講授茶文化的教學環節中,我通過給學生播放專訪視頻,讓學生了解茶藝文化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視頻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通過引入當代茶圣,我國現代茶業的復興者吳學農的創業過程,讓學生了解由他最早論述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且創立了中國的茶樹學校和茶葉公司,并且建立了中國的茶葉研究所,為中國茶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學生通過吳先生青年時期與日本學生關于橘子產地的小故事,體驗感悟吳先生傳遞給大家的質樸而感人的家國情懷,作為當代茶人不僅要有扎實學識,更要有一顆愛國心,為中國茶文化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要成為服務人員,更要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增加學生對職業的熱愛。
實踐教學中筆者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合作探究法、體驗式教學法等,創設情境,用音樂渲染、詩歌品析、茶具欣賞、茶藝展示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中國茶文化和歷史,尋找與本專業相關的思政素材在課堂上進行學習討論。學生在掌握茶藝技能的同時,提升職業素養,增強學習熱情,為中國茶文化的復興而不斷努力。例如,筆者在教授“巖茶之王”大紅袍茶葉時,先讓每個學習小組搜集大紅袍茶葉的發展歷史,有的學習小組還搜集到了國寶茶王——大紅袍在中國外交史上的典故,同學們更深入的認識了茶文化在推進外交,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教師將大紅袍茶葉的品鑒進行示范,學生的職業榮譽感油然而生,對茶藝師職業的敬畏感也從細致的操作中體現出來。同學們認真對茶葉的外形、色澤、湯色、香氣、滋味等茶葉評審因子在小組內部進行研討,教師應該和學生加強交流,而不是簡單評價學生的結論,而且要讓學生內部也加強交流,教師負責給學生答疑解惑,從而在學習中能讓學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認知架構,達到記憶更深刻,體驗更豐富,操作更嚴謹。
思政教育讓中職教師的教學工作有了更高的高度,結合習總書記在2018 年5 月18 日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精神——“生態文明的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可見母樹大紅袍不僅是普通的茶葉,更是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關于茶文化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討論,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以茶施教、以茶明德,將中國茶文化的核心理念貫穿實踐教學全過程。通過對茶藝教學工作,將茶作為中國茶文化核心理念的傳播途徑,并且將“清、靜、雅、和”的理念貫穿教學始終,并且,教學工作中不僅傳授茶藝知識和要領,也引導學生學習茶文化中的禮儀、理念,并且將其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達到在教學工作中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提升學生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他們的生活情趣和審美。筆者從茶、器、水等入手,從“禪茶一味”茶道思索,讓學生通過茶藝服務課程學習,深入了解茶藝師的行為規范、道德志向和精神操守,領略茶文化的精髓。例如,筆者通過讓學習小組成員進行探究活動——如何泡一杯好茶,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泡茶對細節的要求,無論是選擇茶具、泡茶的環境氛圍、水溫、時間把控,都是極為重要的細節。讓學生反復實踐,對泡茶更加精益求精,并且感受其中的工匠精神。在做茶藝服務時,也要控制好站姿、步態、坐姿,達到肢體自然協調,并清晰的表達禮儀,為此必須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引入到接待賓客的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如何利用茶藝的禮儀,在家主動為長輩奉上一杯用心沏泡的清茶,逢年過節向長輩敬茶,以茶示禮,通過敬茶、飲茶、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這不僅是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更要在學習中感受茶藝中的精神,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傳承。所以,通過茶藝的教學和練習,應該讓學生能在中國文化的海洋中徜徉,并將茶藝中的精神根植于學生的心中,不僅豐富的茶文化浸潤心靈,更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在中職學生的心中,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
茶藝服務課程考核較為充分地體現了新時代茶藝服務人員的職業崗位要求。筆者將課程考核與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進行對接,依據《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中對“中級茶藝師”考核標準進行實操考核,從抽簽確定泡茶茶類,選茶、擇器,到演示、講解沏泡過程。教師結合教學實際,在考核方式上通過理論測試、現場問答、自主組隊創編茶藝項目等多種形式,將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可以加大對學生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的考核權重,突出價值引領。在考核評價量規中可以增加對團隊合作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的考核,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創新性,推動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以及構建學生的職業道德,使學生學會團隊協作,并在工作中勇于開拓進取。
作為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技能和傳授知識,更要塑造學生的靈魂。茶藝服務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出現“輕傳道而重授業”的現象。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教師需要實現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可以發揮出1+1>2 的作用,實現思政理念和課程中文化精神之間的融合,避免專業教學工作成為思政教學的同時,也讓傳統教學工作的內容得到了充分深化,透過知識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達到知識傳授和學生價值觀塑造的結合。
茶文化經過多年的傳播和發展,在不同的國家、地區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并且形成了背后的茶文化理念。對于中職的茶藝教師,在開展茶藝教學時,不僅要將茶藝中的技能交給學生,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思政渠道,讓學生感受茶藝背后的思想文化內涵,將課程內容重包含的時代精神和價值外化于教學實踐,內化為學生的精神涵養和價值追求,最終實現茶藝服務“課程思政”取得好的效果。以優秀的政治素養、扎實的知識功底、良好的教學技能、先進的教學理念,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用品質和擔當助力中國茶文化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