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芬
(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雙峰寺鎮老西營小學,河北 承德 067000)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學生學習特點、語文學科特點,實施信息技術支持下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將使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學生的靈性得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這既是對當前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刻反思,更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然選擇。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生樂于接受、尋求和獲得知識的一種傾向或需要。小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初級階段,好奇心強,但保持注意力的時間較短,興趣難以持久。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問題意識可以充分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不斷地產生富有價值的新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被激發后,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思考,這也正是進行個性化閱讀的內在基礎。所以在語文課堂中經常能聽到學生的質疑聲,如語文課上講解《小草和大樹》時,開篇就有學生問:“寫人的文章,為什么用兩種植物的名字作為題目?這其中有什么含義?”這些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中心。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才會認真學文,積極思索,尋求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出發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這種特點,尊重他們個性化地選擇學習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問題設計上,教師應摒棄強調“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問題,多設置一些能促進學生多向思維、個性思考的開放性問題。如此,才更有利于點燃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情思。
古人說“文貴自得”,現代人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有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一個問題:自從有了課堂教學,閱讀就是獨立的、個性化的心理過程和認知行為,任何強加于這個心理過程和認識行為之上的過程和行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都是不討學生喜歡的、令人生厭的教學過程和行為。如:教學《一夜的工作》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從課文中能找出答案來嗎?生:如果說總理關心人,為什么不先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讓他先回家睡覺呢?師:有些同學說,這是刻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人嗎?生:作者何其芳是后來的,凡事講究先來后到,這說明總理做事講原則。生: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總理每天十分繁忙,有許多重要文件等著他批示。這只是一篇講話稿,我覺得可能總理認為這不是當務之急,故而放在后面。接著,教師通過播放PPT,在舒緩的音樂背景下,周總理慈祥的面龐、工作時的場景出現在同學們的面前。老師讓同學們面對總理的畫像,仿佛總理就在我們的面前,讓學生用深情的語言對總理說說心里話。生:辛勞啊!工作繁忙!夜以繼日!生:新中國剛成立,不計其數的事情等著總理去安排、處理,當時的中國,經歷了多年的戰爭,一窮二白,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理,當然不會鋪張浪費了。由上可見,通過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學生身臨其境,思維得以充分激發、語言變得極其豐富,個性化閱讀體現得淋漓盡致。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生之間的交流既是發表自己見解的過程,更是建立個性化語文學習風格的有效途徑。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成為21世紀最主要的學習方式。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一直被“專制化”,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利被剝奪,個性被壓抑,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扼殺。個性化閱讀教學應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前提,努力為其營造民主、平等、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教師、編者、文本進行真正的對話,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在教學中,經常看到教師采用小組合作或討論、或朗讀、或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經驗與其他同學交流、互融。如學習《威尼斯的小艇》一課,借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資料短片和課文,讓學生小組合作提出感興趣的問題,然后展開自主探究閱讀,在較好地拓展時空進行自讀、自悟之后,在自主互動交流時學生對“為什么在如此豐富美妙的景物中,只選擇小艇來寫”“小艇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特點”“小艇與威尼斯有什么關系”“作者如何具體描寫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哪些語句寫得生動優美”等問題有了深入的認識與感受,師生、生生觀點相互碰撞,集思廣益,優勢互補,較好地把握了學習重點,突破了學習難點,掌握了奇特別致的小艇和威尼斯的密切關系以及如何抓住事物特點描寫的寫作方法。
總之,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實施語文教學活動,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語文情境,開辟了暢通的語文信息通道,擴充了學習資源,重構了語文教與學的理念和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這為小學生語文個性化學習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優質的學習資源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使學生有了主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因此要沿著這樣的思路將小學語文教學個性化學習不斷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