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敬
(東營市化工學校,山東 東營 257400)
“3+2”人才培養模式是現代教育模式中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為滿足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產生的一種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是保證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順利銜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的要求。在中職高校人才培養銜接中,主要包括培養目標,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式方法三方面的銜接,本文以新時代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現狀為背景,簡要闡述中職高校人才培養的銜接。
學前教育的師范生都必須通過國家統考才能獲得幼兒教師資格證,但在人才培養目標上,中職學前教育與高校學前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具有層次上的差異性:中職學校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幼兒園教育中一線保教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對學生更多是專業基本能力方面的培養,側重點是培養保育員。而高職學校則將培養目標的側重點放在了幼兒教師的培養上,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高技能型的專業人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還應該具科學規范的學前教育理念,良好的教師素質與師德,掌握幼兒保教的相關知識,具備幼兒園環境創設和幼兒游戲設計的各種學習活動組織的基本能力。但總的來說,無論中職還是高校都尤其重視學前教育師范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以環境創設為例,中職學生只需掌握環境創設的特點,原則及大致的方法,高校學生則以環境創設的方法為側重點,對環境創設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1]
在課程內容體系上,中職高校學前教育的銜接主要包括公共素養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核心類課程以及專業實踐類課程的銜接:對于公共基礎課程比如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與健康,普通話,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思政課,計算機應用基礎等,中職階段的課程難度設置在初中基礎之上,普通高中的難度之下,但在高校階段補充開設了演講與口才,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人文基礎等課程,使人文素養類課程在原有的中職公共課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延伸;專業基礎類課程比如音樂、舞蹈、琴法、書法、美術等各項教師基本技能課,相比高校階段側重兒童畫創作、兒童歌曲彈唱及兒童舞的創編和學教具制作,學前教育研究方法等課程的開設,中職階段開設的課程更加注重各項技能的基礎學習,但除了開設音樂,舞蹈等各項基本技能課程,也補充了普通教育學和普通心理學等專業基礎理論課。[2]同時,中職高校兩個階段的學生都可根據自身興趣和能力獲取保育員、鋼琴、書法等證書;在專業核心類課程上,中職階段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很少,主要開設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學前兒童心理學和學前兒童教育學,用以訓練幼兒教師的基本功和彌補高中階段缺失的相關課程。高職階段開設的核心課程相對較多,主要有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幼兒園班級管理,蒙臺梭利教學法等,這些專業核心課程能夠讓學生更系統地掌握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更能適應幼兒教師崗位;在專業實踐類課程上,中職階段主要以在校內實訓室開展的單項技能實訓為主,高職階段則設置有第八學期為期一個月的實習,第九學期為期一個月的畢業設計以及第十學期一學期的頂崗實習。以舞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為例,中職學生只需學習基本的兒童舞蹈,高校階段的學前教育師范生則需要補充學習幼兒舞蹈創編等課程。
在教學方式方法上,中職與高校教學方法的銜接,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的具體運用上,中職學生的課程較為基礎,平時課程中布置的任務難度也相對較低,并且受到的學習紀律上的監督力度較大,而高職學生則是以綜合性的學習任務為主,比如上一節幼兒園小班的科學教育活動課。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能夠得到更多實際的訓練,提高解決實際問題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從而真正學到相關的知識與技術,為成為幼兒教師做好準備。同時中高職階段的教育也有采一些相同的方法,比如模擬教學環境的創設,“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等,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也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幼兒園環境創設教學中的課后作業為例,教師給中職學生布置的任務是較為基礎和理論的內容,并且監督力較強,比如記背環境創設的原則,寫一篇本次課程學習后自身對環境創設的感想,規定時間按時上交。高校學生的任務以綜合的實際操作訓練為主,教師讓學生以“春天到了”為主題自己或分小組完成一次完整的環境創設作為作業。
結束語:總之,從中等職業學前教育到高校學前教育的銜接,集中體現在不斷加深的專業基礎理論深度,從簡單到復雜的專業技能訓練,從單一到綜合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堅持將需要實際訓練的技能課程做“實”,將能力拓展方面的課程不斷做“寬”,注重專業實踐的教學,針對幼兒教師職業和幼兒教師就業的適應性做好教學工作。除此之外,要做好中職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銜接,還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統一規劃和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