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華
(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秀谷鎮中心小學,江西 撫州 344899)
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方面是由數學學科的性質決定,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有積極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只關注提問的數量,忽視提問的質量,有的教師在問題設置上只傾向于對自己經驗的總結,不考慮學情,還有的教師提問過于機械死板,不重視客觀生成,這些都會導致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因此,教師應在充分尊重學生實際需求的前提下,強調提問的設計性和層次性,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科素養。
要想達到教學的有效性,提問教學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提問的方式與內容要是有效的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基礎,因此,老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一定要能夠確保所提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我認為要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圓的認識》這一教學的時候,我就先讓學生們說一說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圓形的,讓學生說一說在他們的眼中圓形是一個什么樣子的,然后老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的物品向學生展示,通過觀察與思考最終讓學生明白“圓的性質”,并進一步教會他們如何區分“標準圓形”與“橢圓形”。
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抓住學生思維出現障礙時進行提問。根據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在課前分析易于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知識點,通過由淺至深的提問逐漸幫助學生消化知識,降低難度,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思考。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由教師進行引導動手操作實現轉化計算,引出面積轉化概念。接著提問:“同學們,通過動手操作轉化計算后,你們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嗎?”許多學生對此問題會存在思維受阻現象,教師要抓住契機適當啟發:“同學們,仔細觀察轉化后的長方形與四邊形在面積與邊有什么關系呢?”通過漸進引導,學生會發現長方形的長與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長與寬,繼續推導面積計算公式時也會更加輕松。其次,小學數學教師應抓住學生思維模糊時進行及時提問。數學知識之間具有密切聯系,教學講究循序漸進,但仍然會出現學生思維模糊而影響思考的現象。若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困擾,及時以點撥式的提問進行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思維困境,那么必然會顯著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對重點知識進行重點講解,為學生打好知識基礎,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學習好重點知識內容,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常常對這些重點知識設置很多問題,老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要注重問題的連貫性,另外還要使所問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比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就給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老師有一筐橘子,想以3:2 的比例進行分配,現在老師請你們幫忙,應該怎么分呢?”學生們都表示非常樂意幫忙,但是學生由于沒有學習過比例知識而不會分配,在這時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老師有5 根鉛筆,想以3:2 的比例進行分配,那么應該如何分配呢?”這時有一個同學回答對了這個問題。然后問這個同學剛才老師說的橘子分配問題有沒有好方法,這時有同學說道:“老師我知道!數一數橘子到底有多少個,然后按橘子的數量分成5 份,然后把其中的3 份放到一起,另外2 份放到一起,這樣就是3:2 的比例對嗎?”我充分肯定了這個學生的說法,并且在這個基礎上給學生講解了比例相關的知識,學生們由于有了對之前問題的思考,都能夠很好地理解“比”的性質,還學會了從多個角度來考慮和利用“比”,由此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進行有效性提問,教師還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更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連續性。比如,在開展《平均數》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展示出教材上的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提問:“你們有什么發現?”教師再引導學生讀出圖中的信息,提問:“這個圖中,男生套得準還是女生套得準?怎么進行比較呢?”教師可以為學生普及比較的方法:比最多,比最少,比平均,比總數。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平均數,紛紛想出“比總數”。教師再提問:這種方法公不公平呢?哪種方法最公平?此時,教師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再引導全班學生集體討論,最終得出了利用平均數法比較最公平。
結束語: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問題設置更有針對性和啟發性。同時,教師要在把握認知層次和提問范圍基礎上,科學設計課堂提問,進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