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國
(梅縣區(qū)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廣東 梅州 514000)
體育游戲作是體育教學中常用的重要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之一,它不僅具有非常好的應用性、組織的靈活性以及普遍性等等。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成長階段,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并且興趣非常廣泛,此外,小學生記憶形式主要還是具體的形象思維與機械識記為主,并且他們對于注意力的控制和穩(wěn)定性還不夠持久,游戲教學是小學生最樂于接受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因此,體育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迎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并且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讓小學生在體育課堂體中能夠有更好的運動體驗,從而幫助他們培養(yǎng)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習慣。本文以小學體育游戲教學為切入點,對如何能把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優(yōu)化進行探討和分析,旨在為進一步提升小學體育教學水平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體育游戲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學生的數(shù)量以及游戲內(nèi)容等,要注意運動場地的選擇。首先,體育游戲是動態(tài)的教學運動過程,所以運動場地要不能與教學樓過于太近,這樣體育游戲在教學過程才不會給教學樓上課的班級造成太大的干擾。其次,對一些場地內(nèi)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要提前排除,保證課堂學生在體育游戲過程中的運動安全性,同時對體育游戲場地上要有限制活動的距離和范圍,這樣才能有效對整個課堂的學生進行視野范圍內(nèi)的監(jiān)控,萬一出現(xiàn)摔倒或者其他情況,課堂教師才能快速反應進行處理。
根據(jù)課堂的要求與學生的身心特點,在各類體育游戲素材中進行梳理和再編排,認真結合課堂的教材和教學目標繞課堂的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力爭有效激發(fā)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以“老鷹捉小雞”為例的角色扮演類的游戲在小學體育游戲教學中有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通過讓學生擔任某種角色,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運動帶給他們的樂趣,并且也間接地讓他們能夠體驗到豐富的情感和課堂延伸。此類游戲具有良好的趣味性,在游戲的運動過程中不僅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團結合作,奮力拼搏的精神,同時也在游戲過程中鍛煉了他們身體的靈活性、協(xié)調(diào)性以及思維的綜合反應能力。
對課堂體育游戲有效組織與編排決定著課堂的整體效果。首先,教師對于小學生要進行規(guī)則的講解與示范,保證絕大多數(shù)的小學生能夠簡單明了地對游戲進行有個大概的理解。其次,教師在組織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主動融入與學生的游戲中,從而帶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第三,在體育游戲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對于在游戲過程中身體所能承受的運動強度的變化,通過動態(tài)的調(diào)整和指導,保證游戲的組織既有趣味性又有運動強度。
體育游戲是一種動態(tài)的組織過程,它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年齡階段或者場地限制等因素進行靈活多變的組織與設計。因此,體育教師在編排體育游戲的過程中對各種游戲素材要進行進一步的改變和組織,在進行游戲編排的過程中既要保證游戲的趣味性,同時又要迎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對課堂的體育游戲的組織與設計進行創(chuàng)新組合,同時在編排創(chuàng)新體育游戲的同時,要注意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能夠由易到難的逐步提高過程。
體育游戲與普通的趣味游戲有著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著其特有的獨立性和差別性。體育游戲是以娛樂和趣味為手段,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因此,在體育游戲的開始前,教師如何把體育游戲簡單又準確傳達給學生是覺得體育游戲在體育課堂中的關鍵所在。教師在游戲開展前,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生理特點,注意分解教學的過程,力爭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學生能夠有效建立正確的游戲運動過程。例如開展“前滾翻”游戲,教師首先對前滾翻這個動作進行講解,同時分解其動作,把握好身體的中心,要求身體各部分要依次著墊,之后再進行組合動作,讓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
學體育游戲的主要目的就是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因此,課堂教學應當在認真對學生進行了解的基礎上,要結合小學體育課程標準和教材,盡量選擇合作類、運動強度適中、參與程度較高的經(jīng)濟適用型游戲。此外,對體育游戲的編排要注意小學生在課堂上的安全防護措施,盡最大可能降低在游戲教學過程中運動損傷的可能。
總結:體育游戲的合理編排在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不僅能夠滿足小學生的身心課堂需求,同時也提升了體育課程教學的效果和效率。把體育游戲良好地運用于小學體育課堂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和技巧,同時也在無形中讓他們更好地在體育課堂中體驗到運動帶給他們的樂趣,從而有效激發(fā)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也間接培養(yǎng)了他們養(yǎng)成熱愛運動、頑強拼搏的良好運動精神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