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
(青島樺川路小學,山東 青島 266034)
在小學階段的課程體系當中,音樂的受關注程度逐漸得以提升,使其成了培養學生形成藝術素養的主要平臺。從音樂學科特點的角度來看,可以將核心素養分為四個維度,即音樂需要、情感體驗、音樂實踐與文化理解。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深入理解核心素養內涵的前提下,應該采用豐富化的方法開展授課活動。
小學音樂教師要想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應該以調動學生的音樂興趣作為著手點,從而將學生帶入到音樂的世界當中,使學生的自主音樂需要得以提升,實現向學生滲透核心素養的目標。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結合音樂教學內容的主題為學生創設情境,使課堂中充滿輕松愉悅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到《我是草原小牧民》時,可以創設情境。由于歌曲的時代距離學生比較遠,難以使學生感受民歌的旋律美。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歌曲背景、牧民的生活習俗,使學生對于歌曲的內容形成基本的認知。教師可以用合適的樂器彈奏歌曲的旋律,展示草原、牧民生活的圖片等,使學生能夠從視覺與聽覺的角度融入于歌曲當中,將對于音樂的理解轉化成為音樂自主需要。這樣的教學方法即符合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也能促進學生形成核心素養。
現代小學音樂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空間,而是應該由教師為學生組織一些實踐活動,使學生的音樂實踐力得以提升。這樣的教學活動契合核心素養理念的內涵[1]。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該一改灌輸式授課方法,以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落實核心素養理念。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到《郊游》時,可以先在課堂上播放這首歌曲,讓學生用心欣賞,感受歌曲旋律與節奏的變化。基于此,教師為學生介紹歌曲的背景,強化學生對于歌曲的理解。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到學校附近的公園或者學校當中的空曠地以表演的形式呈現歌曲內容,隨著音樂進行律動,使得學生能夠在融入實踐活動的同時,從更加直觀化的角度理解歌曲,并學習演唱。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是其音樂實踐力得以提升的過程。
音樂情感在音樂核心素養體系中所體現的教育價值不容小覷。近幾年,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之間的融合程度有所提升,使得信息技術成了各個學科教師所青睞的一項教學工作輔助工具。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作為載體將音樂核心素養的內涵融入于具體的教學活動當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從深入化的角度得到情感體驗,并樂于跟隨教師共同學習音樂知識。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聲音、畫面、視頻等元素導入到課堂當中,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學習音樂的樂趣,能夠深刻體會音樂情感[2]。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可以利用信息化設備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段在十一期間我國舉辦國慶閱兵的視頻資料,并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作為背景音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看到的內容與歌曲相聯系,從而從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的角度感受歌曲的內涵。一旦學生能夠切實感受歌曲的情感,就能夠對于音樂形成更加真切的感知,從而更好地融入歌曲中。
在音樂核心素養體系當中,對于音樂文化的理解是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也處于關鍵地位。以向學生滲透音樂核心素養為目標,教師在進行音樂授課中,可以通過以音樂課程內容為基礎巧妙設計問題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將學生帶入到思考狀態當中,對于音樂背后的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這樣才能夠使得音樂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升[3]。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到《紅旗頌》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大家知道五星紅旗是什么樣子嗎?你知道紅旗上的五顆星星分別代表什么嗎?五星紅旗對于每個中國人意味著什么?等。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自由討論,從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歌曲當中的文化內涵。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予以補充,并從音樂知識的角度帶領學生共同分析音樂的旋律、風格等。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并切實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結論:綜上所述,將核心素養理念融入于課堂教學當中已經成了小學音樂教師所面臨的一項新課題,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關鍵作用。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理念,教師應該結合音樂課程主題創設情境;積極開展音樂實踐活動;借助信息技術滲透音樂情感;巧設問題強化學生對于音樂文化的理解。通過本文對音樂核心素養下如何打造小學音樂高效課堂展開的一系列淺析,希望能為構建小學音樂高效課堂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