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慧蕓
(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附屬天河第二幼兒園,廣東 廣州 510610)
多年來,我園探索從趣入手,以中國的傳統節日載體,培養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
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掘傳統節日教育價值,通過經典結合實踐,使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伴隨著一代代孩子的成長而得以不斷傳承、發揚光大。中國傳統節日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教師自身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在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教育之前我園先對老師進行培訓,通過提供書籍等、網絡教學資源、教研、專家引領等形式引導教師了解傳統節日的歷史、風俗、自然變化、主要活動和情感體驗等等。通過教研活動,碰撞出更加適宜的教學方法及技巧,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在全面了解節日的內涵和特點后會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經驗篩選出互動性強,趣味性高,有利于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活動,把握節日教育的核心意義。
我國的每個傳統佳節都有獨特含義,這些美麗的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了解傳統節日的敲門磚,這些故事蘊涵著我們民族文化最能激發幼兒對節日的向往。如:元宵節我們通過《東方朔與元宵姑娘》和《燈的傳說》等經典故事,讓幼兒們知道了元宵節為什么要吃元宵,了解了美麗的花燈所包含的智慧.幼兒們對于元宵節的熱情始終高漲。
繪本故事圖文并茂,形象具體,孩子們很快就會被吸引,如繪本《中國記憶——傳統節日圖畫書》,包含了:春節、立春節、元宵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清明節、端午節、臘八節等傳統節日.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使故事的呈現變得更加生動,讓幼兒在看繪本的故事中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也能感受到傳統繪畫的美.帶領幼兒們探索和發現傳統節日的奧秘和樂趣,以這種新穎的形式來傳達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特色和韻味.
我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研討出本園的主題課程,讓傳統節日融入主題教學中,例如:結合國慶節,我們大班開展了《我是中國人》這一主題,幼兒在主動的學習探究活動中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知道國歌的曲作者、詞作者和創作國歌的歷史背景及國歌的意義;了解了國旗、國徽中各種圖案的意義,并且知道要尊重、愛護國旗、國徽維護祖國的尊嚴;了解了祖國的一些名勝古跡、物產、民族;了解我國古代一些著名的發明創造和古跡;知道我國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事跡及著名科學家的故事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績和成就。在這過程中幼兒的知識豐富了很多,同時更激發了幼兒對祖國對家鄉的愛的情感她們由衷的贊嘆:“我們的祖國真美”!“我們的祖國真棒”!等等。如:元宵、中秋和春節,我們結合各個民俗節日設計了一系列的集體學習活動。如在元宵節開展了“賞花燈、做花燈、猜燈謎、做湯圓”系列集體活動,利用紙杯、紙盒、彩色紙等材料用折、剪、畫等不同的形式制作出形態各異的花燈,了解花燈的悠久歷史和賞花燈猜燈謎的習俗。中秋節時,古詩賞析《靜夜思》讓幼兒在誦讀中感受詩人對一家團圓的期盼之情,更顯親情的珍貴。而《月亮變變變》的活動則讓幼兒通過觀察記錄不同時節月亮的變化等。通過不同活動的層層展開,既凸顯了節日的內涵,又與當前主題發展緊密結合,使傳統節日活動真正成為“孩子自己的活動和為了孩子的活動”。
借助幼兒區角活動,組織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將使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增強。巧繪館中引入幼兒制作元宵燈籠、制作月餅、制作中國結、新年剪紙等活動,準備相應的游戲材料。我們還設計小雪、冬至、地球日、植樹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節日標志,運用繪畫設計和動手制作實物設計的方法,激活幼兒創新思維,深化幼兒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和認識。此外,在角色表演區組織進行演唱會、歌舞表演、故事表演等活動。借助此種活動形式,將讓幼兒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形成深層次的認知,感受到傳統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領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民俗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我們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在實踐中體驗了解民俗節日的風俗習慣。如重陽節時,結合《我愛我家》的主題,重陽節我們幼兒園組織大班幼兒走進周邊的社區敬老院,給爺爺奶奶帶去了豐富多彩的表演、贈送了自己制作的禮物還給爺爺奶奶敲敲背錘錘腿,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了濃濃的親情。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了重陽節敬老的美德,體驗過傳統節日所帶來的喜悅心情。
我園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讓家長明確傳統節日教育的重要價值,攜手架起一座傳統節日教育的橋梁。
傳統節日教育活動對于幼兒的傳統文化意識培養意義重大,我園從趣入手,積極利用傳統節日,創新開展許多有趣的教育活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萌發幼兒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幼兒誠實、勇敢、友愛、不怕困難、遵守紀律等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