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慶 王延智
(華北工業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0)
校企合作是中職學校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校企合作方針得到了中職學校的有效貫徹落實,取得了學校發展和學生就業的良好局面。但是要看到校企合作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還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實踐,結合時代發展變化進行不斷地創新,才能確保校企合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本文圍繞新時代下市場和企業對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變化,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優化改進措施。
真正辦好中職學習校企合作,就需要基于教育治理的多元民主機制,樹立協同共治的校企合作工作理念,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充分參與到校企合作,促進眾多教育要素的作用得到積極發揮。中職學校和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主要負責單位,要強化溝通交流、合作協作的深度和力度,始終圍繞提高中職生質量的目標來實施推動校企合作。引導中職生這一培養主體的主動參與,讓學生能真實反映關于學習和就業上的想法和需求。政府要從政策上給予校企合作更多優惠政策,并強化政策執行的管理監督,保證好政策能有效落地。行業協會要發揮指導作用,不僅服務校企合作,還推動建立校企合作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多方的共同參與支持,以協同共治為方向,建立起符合多方利益的校企合作深度交流機制。始終把中職生的質量作為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把企業追求的利益和學生人才質量培養統一起來,切實提高合作質量,以人才帶動企業長久發展,體現校企合作的應有價值。
有效解決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校企合作的管理水平。現在中職學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來源于政府、學校、企業和學生等各方面。政府、學校、企業都要積極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學校和企業的真實需求中找到阻礙校企合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針對措施進行解決,讓過去問題的表層治理向源頭治理轉化。要將法律、政治、經濟、教育等多種手段結合起來,減少校企合作中“人治”“人情”等人為的負面因素影響,營造出依法合規的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
強化校企合作的共建共享,提高校企合作的決策質量。要改變過去校企合作中,政府、學校和企業之間不平等的自上而下管理方法,倡導三方建立起平等協商、共謀共治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良好的“伙伴關系”。政府要下放對校企合作的管理權限,讓學校和企業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激發合作的活力,構建“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促進學校和企業聯動發展。
發揮行業協會的紐帶作用,讓學校和企業都能有效掌握行業的最新信息資源,推進行業內的資源共享。促進學校和企業以實習基地共享、特色專業共建、優秀教師共培、重要項目共同攻關等形式,把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在合作中相互支持,激發合作的動力。發揮互聯網的信息交流平臺作用,打造校企合作APP、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讓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信息能及時快速地進行最大范圍的傳播。政府要發揮好服務作用,以主題會議、專業競賽等形式,讓學校和企業之間更加熟悉和了解,增加合作的機會。
學校要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門,負責提高校企合作的質量和效率。政府要出臺相關的規章制度,加強校企合作的規范性,依法依規推進校企合作。采用學校和企業共同進行招生、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共同開展實習實訓、共同進行技術攻關等形式,以共同的利益來促進學校和企業實現長期合作、長效合作,不斷加強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校企合作一般周期比較長,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就業會有3 年左右的時間。因此要強化對校企合作的過程評價,通過評價來不斷優化調整校企合作的不足,促進校企合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建立更加科學的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重點是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校企合作成果,真實反映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定期進行評價,讓評價覆蓋校企合作的整個周期。評價過程要增強嚴肅性,嚴格執行評價指標,以準確的評價結果為后續合作進行指導,同時更好地利用評價結果,促進校企合作不斷完善。
政府層面上要出臺關于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具體配套性法規,以政府為主導來提高對校企合作法律層面的約束、執行力度。資源層面上要不斷豐富。結合中職學校的職業教育特點,給予學校在教育事業費、教育基本建設投資上更多的經費投入。鼓勵合作企業幫助辦學基礎比較弱的中職學校增加設備資源,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幫助中職學校建立起高質量的實訓基地。采用國家出資的專項培訓計劃、名師進校園的提升計劃等,幫助中職學校不斷提高師資水平。促進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中職教師進行知識、技能方面的互動,以雙方共同進步,不斷提高校企合作的教師隊伍質量。
職業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給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要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通過優化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的工作理念、健全完善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的工作機制、探索豐富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的工作方式方法等措施,在多方努力下實現互利共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更多應用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