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楠
(湖北師范大學,湖北 黃石 435000)
兒童文學作品是采用少年兒童能夠接受的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意象事物為主體進行創作的,運用巧妙的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創造出豐富的故事情節,給學生們展現出一個多彩多姿的文學世界。學生們通過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尤其是對于詞匯的使用和語言表達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漢語的博大精深在于運用靈活,一字多音、一詞多義的情況會經常發生,學生們閱讀的作品越多見的字詞表達就會更多,日積月累,語言能力會有很大提升[1]。除了閱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優秀的兒童散文、記敘文、兒歌或者寓言故事等進行仿寫,學生們對這種方式都很感興趣,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當今時代網絡文化肆意蔓延,對小學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影響,為了改變現狀需要讓學生加強閱讀,而兒童文學作品是最好的閱讀素材,通過閱讀經典的兒童寓言故事懂得生活的真諦,優美的兒童散文有著很強的文學感召力,豐富學生情感,兒童科學作品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科學知識,這些都有效促進了學生視野的開拓,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和知識,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也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兒童文學作品中,有很多內容都能體現某種精神、某種理念或抒發情感,這些都是學生汲取精神食糧的寶庫,如《回自己的祖國去》這一作品中,就體現了主人公對祖國的熱愛及奉獻之情,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產生一種情感共鳴,使學生心靈得到震撼。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應用兒童文學作品過程,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閱讀時間有限,大部分兒童作品的閱讀都會放到課余時間來完成,部分小學生自控能力沒有那么強,加上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較少,閱讀評價方法過于簡單,導致學生沒能重視兒童文學的閱讀,閱讀時間非常有限。
小學語文對教師文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從當前我國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兒童文學專業知識較為缺少,加之學校相關教育培訓并未積極開展,因而使得一些教師不能充分認知兒童文學重要性,此時自然難以發揮兒童文學重要作用。
在課程革新持續推進的背景下,教育部門開始積極調整小學語文教材內容,隨即教材中開始大篇幅使用兒童文學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一些弊端及問題也開始逐漸暴露,比如說,教材中融入的兒童文學與學生實際生活不符、單一化內容、童趣較為缺少等,所以阻礙了兒童文學價值的發揮。
嚴格審核兒童文學作品,為教材質量提供保障,具體選擇過程,應確保作品與小學生年齡特征及發展需要等相符,盡可能選擇生動活潑及通俗易懂等的作品。此外,針對兒童文學作品進行選編的過程中,也應立足小學生為出發點,以小學生當下生活為主要依據,進而開展選編工作,如此才能確保小學語文教材中有效融入兒童文學作品,借此使學生興趣有效激活,保障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好的老師就是興趣,針對小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興趣進行培養,能為我國小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現狀改善提供有利條件,使兒童文學作品閱讀量有效增加[2]。課程教學過程的主體所在就是學生,教師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增加交流方法,促進學生與教師主動交流閱讀體驗,借此對學生興趣點進行了解,之后以學生不同興趣愛好、需要等為依據,將滿足學生需要的文學作品提供給學生,使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激活,而在教師將優秀文學作品推薦給學生時,不僅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極為有利,同時也能為學生文學素養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教師素養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給學生傳授多少知識,幫助學生養成怎樣的習慣。因此將兒童文學作品融入語文教學中,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程度,教師也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做好學生的榜樣。第一,應在教師兒童文學專業知識培訓教育方面加強力度,幫助教師充分認知兒童文學,促使教師能在具體教學中貫徹落實兒童文學。第二,需要教師對大量兒童文學作品進行主動學習和積極閱讀,此種方式能幫助教師對兒童文學特征進行了解,對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提升十分有利。
結語:兒童文學的原則所在就是以生為本,而這一原則與語文教學要求不謀而合,加之兒童文學和語文教材內容都具有生動活潑的內容、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現象,所以將二者融合,能使語文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同時基于二者優勢的發揮,也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