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野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國內高校啟動新校區建設主要集中在2000 年左右,隨著新校區竣工投用年限的增加,校園內的新建基建項目越來越少,維修改造項目逐漸成為學校基建工作的重心,包括小型裝飾裝修、房屋維修改造、道路管網改造、環境綠化景觀、電力改造增容、供水供氣、體育設施建設、校門圍墻修建等內容。作為高校基建管理人員,應當總結梳理當前高校基建項目可行性研究與設計階段的各種問題,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預判和規避。
行政部門的初衷是想通過建立建設項目規劃庫的方式,引導高校加強建設項目計劃管理及建設資金的預算管理。但實際上,各高校在編制建設項目庫時,多數的出發點并不是學校發展實際需求及建設資金情況,而是將能想到的項目應編盡編,全部湊到“三年分期規劃”內,以防后期學校臨時決定啟動某些建設項目時,無法在“三年分期規劃”內找到對應的項目,導致項目不能順利立項。以西南政法大學為例,編制并報教育主管部門備案的“三年分期規劃(2017-2019 年)”,規劃建設項目139 個,投資10.76 億元,但最后實際落地的項目數不足30%,規劃庫對高校基建項目計劃性的指導性和控制效果不佳。
學校實施基建項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持續改善教學及科研工作環境,基建部門也一直把不影響學校正常辦學作為工作開展的第一準則,一度校內甚至出現一種觀點叫“只要建設資金用在服務師生上,怎么都不是浪費”。在高校基建工作實際過程中,維修改造項目匆忙上馬、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的現象屢見不鮮,其根本原因是項目建設單位、項目決策者只從自身的工作脫責、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出發,對國家層面的“教學科研熱點”盲目跟風,一哄而上,人云亦云,而忽視了學校的實際情況。
高校內普遍沒有基建類專職檔案管理人員,建設項目完工后,校檔案館的工作原則基本就是基建管理部門報送什么資料,學校檔案館就存檔什么資料;同時,由于學校內部建筑的維修改造未強制要求履行質監、安監、報監程序,故在實施過程中具備隨意性。大部分維修改造項目的使用部門與建設管理部門不一致,設計不斷反復,甚至發生顛覆性的修改,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易讓設計人員產生厭倦情緒和應付性思維。
一是從組織上保證基建項目計劃的制定,成立工程計劃(規劃)管理部門,將計劃制定部門與計劃執行部門分別設立,實現計劃制定與計劃執行相互監督的體制機制。二是完善基建項目計劃編制程序,首先向校內職能部門和學院公開征集建設需求,通過調查表、座談方式了師生的建設意愿,結合學校的事業發展規劃,建立學校基建項目庫;項目庫建立后,按照排危整治、功能需求及提檔升級三類對基建項目進行分類管理,按照保安全、促發展、穩改善的順序列入基建項目三年分期規劃和年度基建項目計劃;三是強化基建項目計劃的執行。年度基建項目計劃報學校決策機構審定后,將作為學校基建項目開展前期工作的依據,沒有在計劃內的項目,除應急、搶險救災工程以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立項建設;
可行性研究是項目決策和優化的重要依據,對于已納入基建項目三年分期規劃和年度基建項目計劃的項目,無論項目大小,正式立項實施前都應預留充足的時間開展可行性研究,但可以按照項目實際采取委托可研或學校內部論證方式,杜絕“按例行公文對待可研”“按照建設資金來找基建項目”的錯誤思維。
改變建設方重施工管理,輕設計管理,弱化設計指導作用現狀。設計任務正式開始前,學校基建管理部門應對與工程項目有關的基礎資料進行廣泛采集與整理,保證設計輸入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地形管線、建筑圖紙及設計任務書等,必要時應對現有建筑開展委托測繪和結構安全鑒定;積極推行限額設計,要求設計服務單位將批準的立項總投資分解到各單位工程和分部工程,再分解到各專業,按照投資限額對施工工藝、建筑材料及裝修品質進行優化設計,通過技術比較、經濟分析和效果評價,正確處理技術先進與經濟合理兩者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逐步實現校內常規工程的標準化設計,如衛生間、屋頂防水、行政辦公、教室等空間的維修改造,實現縮短設計周期、促進施工標準化、降低工程投資;建立學校設計成果評審團隊,主要由學校基建部門、使用部門人員及熟悉學校建筑專家組成,對不同階段的設計成果進行系統評審,投資高、精密度要求高的實驗室應通過BIM 建模方式,提升施工圖紙的準確性。
可行性研究與設計階段決定著建設項目是否投資立項、建成使用功能等,直接影響工程建設投資效益及工程建設的順利性。在實施過程中,必須本著客觀、全面、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性、綜合性的可行性研究和比選設計,為決策者提供真實、客觀的咨詢意見,保證決策正確性,確保政府投資效益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