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敏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21 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口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社會生育率的普遍降低,我國面臨著更大的人口年齡結構問題。對于一些有條件進行再就業的老年人力資源,我們要合理利用起來,實現資源最大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退休醫務工作者返聘到醫院積極參與防疫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看來,重視離退休人才的“二次”開發,有利于實現人口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緩解我國養老問題,人民生活幸福指數將大幅度提升。
在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醫生數量卻有著相當大的缺口。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2018 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 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230 萬人,比上年增加55.1 萬人(增長4.7%),其中衛生技術人員952.9 萬人。在衛生人員機構分布中,醫院737.5 萬人(占60.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96.5 萬人(占32.2%),專業公共衛生機構88.3 萬人(占7.2%)。由數據可知,相比近14 億人口,我國醫護人員總體數量上是缺乏的。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出于對醫養結合、護理、重大疾病的治療以及各類防疫等需求,醫務人員的缺口是巨大的。
當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嚴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與水平亟需提升,城市與鄉村醫療設施設備等嚴重不平衡的狀況凸出。據數據統計顯示,2014-2019 年全國村衛生室數量逐年減少,城鄉發展不均衡導致鄉村經濟水平低,醫療設施投入不足,基層人民對重疾重病的費用負擔較重。基層條件艱苦,薪資水平較低,導致大部分年輕醫務人員不愿扎根基層,向往大城市的愿望比較強烈。
據了解,醫學院的學生要經過本科學習五年、研究生三年,以及醫院三年的規培期,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如果繼續讀博士,時間將會更長。學習持續時間長與規培期較低的補貼導致大部分學生對醫學望而卻步。由此可見,培養一個合格的醫務人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撐。參考《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在2015 年后,沒有取得職業資格、技術資格和大專學歷的人員,一律不能聘用相應的專業技術崗位。目前,醫學院校招生人數在逐年下降,供給需求的不平衡讓許多在崗醫護人員不得不超負荷工作。
有部分人認為返聘占用工作名額,加大了年輕人的就業壓力。醫療崗位更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勞動大半輩子了,退休后應該安享老年生活。在明確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后,有不少醫生反映身心長期超負荷,醫師這個職業應該提前退休。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健康狀況會慢慢降低,醫務工作專業性強,在崗期間工作量大,加之醫患糾紛頻發,在職風險性較大。年齡和身體劣勢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在工作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這不僅侵犯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還降低了老年人工作的積極性。調研結果顯示,年齡越大的醫務人員越不愿意接受回崗再利用。
目前我國針對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是很健全,現有的法律法規比較籠統。對于老年人力資源缺乏系統的規劃和足夠的資金保障機制,主要表現在缺乏對老年人力資源的價值評估、統籌管理和權益保障等。社會上雖然存在老齡辦和民政局等社會機構,但都不是針對老年人再就業的服務平臺。同時由于具體政策沒有落實到位,很多工作經驗豐富的退休老年人不是不想再就業,而是怕違反相關政策不敢隨便再就業,或者是相關醫療機構對政策了解不深,害怕承擔返聘老齡工作者的一系列不可預測的風險,導致老年人力資源過度浪費。
一方面,退休醫務人員的再就業培訓不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科學技術,腦力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加,尤其是當今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需要更先進更科學的手段進行研究。老年醫務人員雖然有豐富的醫務經驗,但退休后的技能開發還需挖掘深造。另一方面,社會為退休職工提供的崗位數量有限。退休老年人的返崗情況根據年齡、職業和文化程度的不同產生差異,比如低齡老人再就業機會高于高齡老年人,同一年齡段的老年人中,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再就業,反之越不容易。
從實際工作情況來看,擁有高學歷和高職稱的醫務退休人員具有更高的返聘比重。眾多高學歷醫務工作者在退休后依然在鉆研新醫療技術,帶領團隊致力于我國醫療工作。疫情爆發后,我國一大批離退休醫務人員紛紛報名參戰,希望能利用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用專業知識與病毒較量,支援武漢疫情防控工作。八十五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挺身而出,提出了存在“人傳人”的現象并強調嚴格防控,親自領導并撰寫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癥救治、科研攻關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還有很多退休醫務人員雖不能奔赴武漢抗疫前線,但各種自愿捐款、堅持出門診等行動,取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也大大鼓舞了全體退休醫務人員重返崗位、發揮余熱、救死扶傷的信念。
拓寬老年人的就業渠道,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支持。經熟人介紹的就業渠道具有臨時性和隨意性的特點,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政府要頒布相關政策,開設專門的老年人才交流市場,制定老年人就業的相關法律保障條例,為老年人實現再就業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日新月異的科技信息時代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拓展了空間,勞動方式發生變革,更多的勞動崗位不再與體力掛鉤,更多的是需要智慧和豐富的經驗,而退休醫療工作者在這方面有明顯的優勢。醫療和人事主管部門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操作技術,為退休醫務人員和用人單位搭建人才再利用的橋梁。
眾所周知,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比不上成年人,所以應采取更加靈活的工作方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老年人每天的工作量,比如在工作時間方面可將8 小時工作制改為5 小時工作制;一些不是必須要在醫務室完成的任務,老年人可自由選擇辦公環境,減少交通上的不便;因地制宜,在農村居住的退休醫務人員,可在政府的支持下開設小診所或者走訪問診,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時提高了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這一方面是根據退休工作者的實際身體情況安排有效合理的工作量,大大減少了健康風險,另一方面是增強了退休工作者的幸福感,使其發揮出更大的效能。對退休人員進行返聘再利用,響應了國家延遲退休的政策導向,能盡可能地減輕社會勞動力總量供應不足的問題,是實現醫務人員“老有所為”的重要舉措。
21 世紀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未來的二十至三十年,我國將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老齡化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積極應對,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有效開發和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充分發揮退休醫務人員的優勢,使其繼續參與社會活動,促進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