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
(貴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黔南 558022)
研究性學習理論是教育教學領域中較為新穎的一個新課題,深入貫徹了新課程教育改革中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導的概念,通過師生通力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開展過程中,研究性學習理論可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主動進行知識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深化。所以,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理論的運用是課程必然趨勢,也是靈活多樣化、工學結合化、自主發展化教育教學體系改革的基礎。
研究性學習理論最早源于訓練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的理論基礎發展,通常指的是學生帶著疑問由教師進行引導,自發進行問題探究,進而獲得結果的學習過程。從學習方式和學習目的層面來看,研究性學習重點強調的是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素質的培養,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
究其本質而言,研究性學習理論凸顯了學生在師生互動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同時,研究性學習理論存在于一個開放式和創新性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選擇適宜自己的學習方式。此外,研究性學習理論強調了實踐探究過程中學生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等學習素養的形成。所以,總結起來,研究性學習理論具有探究性、自主性、開放性和互動合作性四大特點。
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具體來說,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包括了計算機軟硬件的基礎知識、多媒體基礎知識、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等;計算機基本技能包括了計算機的基礎操作、計算機情況判斷。
研究性學習理論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改變了以往教學過程中學生傳統“填鴨式”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參與到了具體的課程研究和課程學習中,培養了學生創新合作的能力。同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研究性學習理論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做到學有所想、學有所用和學有所獲。
同時,研究性學習理論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一些問題或者課題作為主要載體,由教師或者學生自己提出,且提出的課題或者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學習興趣。這樣一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就具備了開放性,學習的計算機知識就更為寬泛,便于學生計算機綜合素質的提升。
而且,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研究性學習理論強調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相匹配。研究性學習理論將實踐學習拓展到書本外,讓學生可以在實踐操作中獲得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最終,通過實踐學習和理論知識結合,真正提升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相長。
另一方面,研究性學習理論更為注重的是學習過程,強調的是學生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習過程中計算機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這樣,學生在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過程中也能逐步形成學習積極性,也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研究性學習理論在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運用,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有著既定的步驟。首先,對于研究課題的選擇上,教師應當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和學習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課題推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情況進行選題確定。同時,教師需要針對課題的研究方向、研究意義和研究目的進行闡述。最好的情況是由師生通過溝通和互動,共同完成課題的確定,避免學生因為缺少經驗而造成的選題失誤,這樣更能推動課題研究的開展。
第二,教師讓學生自主自愿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分組確定之后,教師可以針對課題難易程度、組員學習能力等情況進行適當調整。這樣,合作小組就可以根據本小組確定的研究課題制定出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中應當體現出每個小組成員的任務和分工,確保每人都能參與到課題研究當中,并積極進行知識獲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研究課題的資料搜集,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圖書館等渠道獲取課題相關的信息和資料,便于完善研究方案。
第三,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資料搜集和研究方案完善之后,便開始針對課題進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但是,在引導過程中,教師不能對于課題結果或者研究過程進行說明,否則讓研究性學習失去意義。
第四,小組課題研究完成之后,需要由小組成員針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和整理,并經過討論得出一些結論。得出的結論由指定的小組成員進行總結,并形成研究報告。
這樣,學生通過一個完整的研究性學習流程,就能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一些問題或者課題進行合作探究、自我學習和結果探討。
研究性學習理論不單單能夠幫助學生優化學習過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一些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存在問題,也能得到解決。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是課堂主導,學生更多的是聽課學習,課堂教學是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重點和中心。在研究性學習理論的運用過程中,教師成為了教學引導和教學輔助,參與到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進行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同時,研究性學習理論還能解決高職學生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學習的差異,通過學習過程中的小組合作和協同學習,學生共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完成了問題探究,既積累了計算機知識,也拉近了學習距離。最為重要的是,研究性學習理論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讓學生做到了學以致用。
例如,在Office 辦公軟件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讓學生制作具有個人特色的簡歷的主題學習內容。針對這一主題的學習和研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網絡中搜索相關的簡歷制作資料或者簡歷模板。在搜索過程中,學生就能通過關鍵詞設置、搜索引擎優化、搜索引擎使用掌握網絡搜索的操作理論。在運用Word 進行簡歷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新性的運用PPT、PDF、Excel 等格式進行操作。最后,學生通過交流和互動討論,將作品呈現出來。這樣,學生在簡歷制作和簡歷優化的過程中,就將計算機基礎知識進行了掌握,也學會了計算機網絡搜索的技巧和方法,計算機知識得以應用。而且,簡歷的制作,也實現了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工學結合的要求。
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研究性學習評價指的是針對研究性學習理論流程完成之后,學習目標是否達標、學生認知是否提升、計算機基礎性學習內容是否完善的一個完整過程評價。這也是研究性學習理論運用的最后環節,也是關鍵性環節。所以,高職院校教師應當針對研究性學習理論流程實施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學習評價,進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調整教學方向和選題制定策略。
例如,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課題設定階段,應當針對學生課題選擇的能力進行評價;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方案設計、研究資料整理和研究方案完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課題研究階段,評價學生協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總結和結論呈現階段,評價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
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育教學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5G 時代的深入和6G 時代即將到來,也為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優勢條件,也證明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重要程度。所以,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理論的運用已經成為教學優化和教學創新的一種途徑。廣大高職院校計算機教師應當積極主動適應研究性學習理論,并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展開教學,切實提升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