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湖北省宜昌市外國語小學東區,湖北 宜昌 443000)
一切教育成果的收獲,從來不會信手拈來,或是一蹴而就的;金秋的碩果滿園,正是春日汗灑沃土、精耕細作的結果。音樂課教學成果的累積、在成果累計中體味到幼小心靈的茁壯成長,同樣是在教學實踐中、在一次又一次從課堂互動中探索、實驗、總結、升華中實現的。正是在不停地對比和教學中,在每一節課堂的布局謀篇上,教師不僅僅在“教”,而且在“學”。在學的過程中,與其他老師對比,考察課堂現場,可以學習他們優秀的課堂品質、教學效果;在施教中對比,可以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方式和引導方式;在師生互動中對比,可以學習不同的教學模式帶來的不同受眾反映;在反思、對比、研究、總結中,則可以將一切有效、有理、有用的資源加以吸收、化為己有,豐富“教”的內容和內涵。打造學為中心的音樂課堂,要緊密結合身邊的教育教學實際,來開展研究學習中心課堂。要杜絕將自己的教學研究與課堂實踐形成兩張皮的現象;同樣,要避免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無實質性幫助的課題研究,所謂:學以致用。因此,作為在教學一線的教師,不宜花氣力涉足“高大上”錦上添花的務虛課題,而應腳踏實地關注并研究課堂實踐管用、雪里送炭的小課題。
小學音樂教育是以藝術手段對兒童進行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教師通過音樂用藝術的美、音樂的美去充實學生的頭腦,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給學生美的感染,以春風化雨、潤物無形的方式達到育人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的情商、智商、語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筆者曾經聆聽了武漢長春街小學楊紅校長關于學習中心課堂的講座,感觸頗深。其中楊校長提出的三個問題引人深思: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好課堂?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真正適合學生的教育?什么樣的課堂是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結合音樂課堂,我認為,一節好的音樂課應該是一節“扎實、充實、平實”的課。
所謂的“扎實”指的是“好課”是有意義的,它的意義體現在“好課”必然是符合當前課程標準、符合相應教學任務和目標,增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積累。將學習中心課堂理念整合到課堂上,注重“以生為本”“先學后教”,讓學生通過各種課堂活動與小組合作,體會成為課堂主人的樂趣。但是,在我所了解的音樂教學課堂中,卻存在跑偏的現象。
例如,有的音樂課只是片面追求課堂熱鬧、追求生動、追求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忽視了對音樂本身的學習。這樣的音樂課其實存在著是被異化的傾向。例如,欣賞《龜兔賽跑》一課的教學中,有的老師用了近20 分鐘是在讓孩子去扮演龜、兔的角色,看似熱鬧,但沒有與音樂欣賞和認知結合起來,只是為了做游戲好玩,沒有把音色、速度與龜兔的形象結合,如刮風、雷鳴,卻沒有讓學生把這些聲響與音樂要素相聯系。如音的強弱對比等。有的課開始用好長時間做律動,讓孩子們覺得快“樂”,卻忽視了音“樂”。由此,我們為師者不能不重視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使命:一節好的音樂課應該還其音樂教學的本質,在傳授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養的基礎上開展教學。
一節扎實的音樂課應該高度關注教學過程。在以前的音樂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重視告訴學生音樂知識、音樂結論,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音樂新知識的體驗,有意無意地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筆者以為,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音樂課應“重結果更重過程”。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過程,放在對音樂的共鳴與起伏、感悟與領悟、體驗和發掘上,經過用自己身體親身體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后所學到的知識,傳承給學生,這樣,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記憶是不一樣的。
如在上《快樂的音樂會》一課時,曲中出現了胡琴、喇叭、銅鼓的字眼,以及這三種樂器發出的聲音。“重結果”的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這三種樂器有什么特點,不僅“重結果”而且“重過程”的教師,則會帶來這三種樂器的實物,讓他們自己吹、自己聽、即使聲音不那么悅耳,但畢竟是自己親身的體驗感受,從而對這三種樂器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完全可以順暢并且較清晰地將這三種樂器的名稱和各自發出的聲音唱出來。過程遠比結果重要!正如楊校長提到的學習中心課堂的新樣態:
學生:
自主學習的時間多了,學生的學提前了;
爭論的多了,附和的少了。
教師:
講授的時間少了,教學延后了;
課前“勤奮”了,課上變懶了;
以前守講臺,現在當顧問;
以前走環節,現在解疑惑。
所謂充實的課指的是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即教師在音樂課上可以廣泛運用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廣視野去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以前的課堂教學由于條件限制,教師可以借助的資源相對匱乏,音樂教學的效果因之大打折扣。例如上音樂欣賞課《土耳其進行曲》時,如果只是聽一聽這首曲子,則難以讓學生深刻領會該曲的獨特風格。當今的音樂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匯集多首“進行曲”,以視頻的方式、音頻的方式、解析的手段等等,幫助學生理解“進行曲”的特點,理解速度、力度、強度、節奏種種關系。運用聲音、畫面、色彩、律動等多種方式,采用多媒體的多重手段幫助學生感知音樂、欣賞音樂、聽懂音樂,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欣賞日本民歌《櫻花》為主要內容,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體現中心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演唱并欣賞音樂,認識樂器并親身體驗,學生組內討論對比探究,以學生為中心。最后,融入學習他國文化,發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深化課程主題。音樂課本中,許多作品從不同角度對祖國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民族建筑、悠久的歷史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刻細膩的描述:《黃河頌》描繪了黃河洶涌澎湃的雄姿;《長江之歌》展現了長江雄渾的氣勢和壯麗的風光、浩蕩而雄偉的英姿;《我們的田野》從地到天猶如描繪了一張美麗的大自然彩色圖畫;《外面的景致多么好》以白色的雪山、露青苗的千里草原、青蔥的森林,點出了西藏風光的景色;《苗嶺的早晨》以明朗清秀的旋律描繪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這些美好的景物,絕大部分學生不曾真正領略過。因此,在教學中就可以憑借多媒體電腦強大無比的功能,跨越時間和空間,真切感受、直接體驗自然美。看著優美的畫面,傾聽著悅耳的歌聲,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營造出特殊的課堂氣氛,強烈渲染、烘托出音樂的魅力。另外網絡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網絡上廣泛收集教學資源用于課堂教學。
所謂“平實”是強調“好課”是常態下的課,它不是擺設,不是修飾,而是具有非常強的普遍性,“好課”的原則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條件支持就可以實現;同時,“平實”也蘊涵著“真實”的含義,即“好課”是以學生為主體,不作秀的課。從講授型課堂轉向自主學習型課堂。
筆者曾在公開課上看到了一些并不平實的課。部分課給人的感覺就是作假的成分重,授課者的目的,首先考慮是如何讓評委認可,獲得好的名次,于是將功夫放在“反復排練”上。上課時,學生與教師的“默契配合”。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只是一場精心排演好的“戲”。教師的設問,和學生的回答均為“標準答案”,準確無誤。在事先反復“預演”的前提下,公開課時,學生得以在幾分鐘之內就能自編自導自演一系列的童話劇,還加自配音樂伴奏等等。這種教學上的弄虛作假,既不利于學生有所得,也不利于同行之間的交流,反而使其互相攀比,看誰的“表演”更出色,而不是比誰的教學方法更科學,效果更明顯。我們認為,與其看到這樣一節“完美”的課,不如看到一節原汁原味、存在缺點的現場課。這樣的作秀的課無疑不是一節好課。
音樂課還可以從各個方面滲透學校小組中心課堂理念,把握兩段三環節,突出“以學生問題為導向,以學生活動為根本”的課堂模式,在課前個體自學和課中小組互學上下功夫,開拓具有音樂課特點的“學習中心課堂”新模式。
“學為中心”的課堂理念,一定會在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樂學與減負增效等方面起到顯著效果,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課程、課堂的熱情,在興趣與學習中探索知識、培養自我,真正做到既完成教學目的,又達到提升學生審美與藝術能力的教學效果,從而使小學音樂教育課程匯入“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的崇高事業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