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穆佳瑋 2 姚秀南 3 李勃
(1、2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3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西安分院,陜西 西安 710100)
2020 年11 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中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自2018年以來,教育部多次提出要進一步發展“新文科”建設工作,《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表,標志著“新文科”全面建設工作的正式開啟。
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使整個文科的研究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很多之前無法推進的社會問題都有了新的研究方法。與此同時,文科學者大多缺乏相應的技術能力,無法獨立完成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科研任務,過分依靠理工科技術學者,又容易失去追溯深層次社會問題的契機 。
新文科相對于傳統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從而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1力圖打破學科間技術壁壘、開創互通有無的新局面。
“新文科”的建立對文科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人文社會學科不僅需要在方法論和研究范式上的創新,更需要學科體系和教學模式上的同步改革。2因此在文科實驗室的建設上,必須改變舊觀念,從根本上改變文科教育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打牢知識塔基的同時,進行必要的學科重組和融合。
部分高校對文科人才的培養存在思想誤區,認為人文社會學科并不需要依賴實驗教學,在文科人才的培養上偏重課堂理論傳授,多以書本教學為主,對實踐性教育的認識不夠充分。3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國各高校多項大型實驗室建設項目被取消,管理經費大幅度縮減,部分文科學院實驗室僅能保障正常運行和維護,無法持續建設與發展。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高校依然存在文科院系實驗資源較少、實驗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從而導致文科院系人才培養方案中實驗課程課時較少,無法與理論課程相輔相成,沒有建立起完整且符合新文科建設的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高校文科實驗室利用率嚴重不平衡,部分實驗室及儀器設備使用頻率較低,實驗室管理方式無法滿足學生課外需求,各院系實驗室建設缺乏統籌規劃。造成這個問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文科”更加注重于社會發展和技術革命相呼應,而高校在建成“新文科”實驗室的同時,常常缺乏即掌握文科理論知識又熟悉數據采集、處理技術的老師。就算引進了具有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的教師,但畢竟人數較少,使得相應實驗室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因此,這些具備“新文科”特質的實驗室,并沒有在文科教學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2.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實驗室開放期間均有課程安排,他們更希望能在非工作日開放實驗室,以滿足日常課業需求。但目前高校文科實驗室的人員配置有限,無法保障工作日以外時間的使用,如果由學生代為管理,實驗室安全又無法得到保障,因此部分實驗室的使用時間嚴重縮水。
3.高校中,不同院系實驗室雖然可以相互借用,但是手續較為繁瑣,不能有效保障實驗課程的順利進行。因此各院系為了保障院系內部課程的順利開展,往往會根據教學需求建設實驗室,并不會考慮學校內其他院系是否已有相關實驗室。這就導致學校內部可能出現多個功能相同的實驗室,這種情況造成了學校資源的浪費,也成為實驗室使用頻率較低的原因之一。
文科院系普遍更重視理論知識建設,教授實驗課程意味著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重新架構知識體系、學習相關實驗技術。但實驗課程的考核辦法與理論課程沒有明顯差異,因此在有限的精力中,教師更愿意做理論研究,產出科研成果,例如論文、著作和專利等。
文科實驗室技術人員數量偏少、專業綜合素質較弱,實驗室技術人員隊伍建設有著明顯的不足。實驗室技術人員的工作內容較為繁瑣,在工作時間內需要時刻在崗。而實驗課程的研究、設計和組織需要實驗技術人員全身心投入,目前實驗技術人員難以專注于實驗課程。同時實驗室技術人員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發展前景明顯不足。
綜上,部分教師不愿意承擔實驗課程,實驗室技術人員又無法專注于教學,導致文科院系的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往往相對脫節,缺乏能將理論和實驗相輔相成的教師。
榆盤的水土特別適合洋芋的生長,榆盤的洋芋自然在武山乃至隴原大地聲名顯赫。每年洋芋銷售旺季,武山川道地區各個村莊經常有各地的販子冒充榆盤人銷售榆盤洋芋。作為榆盤人,我有義務為已經注冊的本土特產維護聲譽。
文科與理工科實驗室在本質上有著明確的區分,在成果產出方面,文科實驗室往往不如理工科實驗室直接明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文科實驗室不重要。文科實驗課程的開設,除了為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同時強調綜合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培養。
高校應該正確理解文科實驗室發展的重要性,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把握“新文科”建設的重點方向,在傳統文科的基礎上,創造適合學生成長需求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最新頒布的各專業教學質量的國家標準,對比分析國外相關專業認證標準,修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4增加創新實踐類課程,建設適應現代教育發展、具有差異化辦學特色的“新文科”教學體系。
自2020 起,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影響,部分高校實驗室建設經費投入有所壓縮,不利于推進“新文科”建設目標,高校和院系應該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積極籌集文科實驗室建設資金,加大對文科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5 以響應 2020 年底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發展要求。
同時應該積極整合社會資源,通過與各級科研機構、民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等合作伙伴的溝通架橋,共同建設聯合實驗室。共建實驗室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于成果轉化,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
目前高校教學平臺整體缺乏頂層設計,多數是由二級學院和各個專業系所分別獨立開展,實驗平臺建設的起點不高、利用率低、重復投資現象較多,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6
應該在充分考慮各文科專業特點的同時,建立學校和學院的雙重聯動,從校級層面推進信息化發展,對學校內部資源進行重新整合,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對于技術要求不高、通用性較強的實驗教室,應加大開放力度,鼓勵交叉學科深度融通;對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實驗室優化管理方式,在保障本院系自身使用的情況下,根據各自學科專業特點,分類推進開放融合。
“新文科”與傳統文科教育理念有明顯差別,重構文科實驗教學體系,需要人才支撐。高校應該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考評制度,在職稱評審、職務聘任的各項政策中,同時對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提出要求,在職稱評審與職務聘任中對具有專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給予政策傾斜。7
提升綜合國力、堅強文化自信、培養時代新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文科教與融合發展均需要“新文科”。想要推進“新文科”的發展進程,高校需要聚焦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統籌規劃,構建出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人才培養計劃的改革和課程體系建設的創新,加速文科實驗室的共享開放和課程的跨學科交叉融合,強化教學隊伍建設,培養出具有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優秀畢業生。
注釋:
[1]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21(004).
[2]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設的理路與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9(06):52-59.
[3]劉虎,王勤,馮建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實驗教學體系的思考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09):270-273.
[4]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3-21(004).
[5]包萬平.文科實驗室建設應關注“個性問題”[N].中國科學報,2020-09-29(007).
[6]劉虎,王勤,馮建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重塑文科實驗教學體系的思考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09):270-273.
[7]朱科蓉.文科實驗室的建設意義與策略——以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10(0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