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錚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自近代以來,在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百姓幸福的過程中,既有中國共產黨人波瀾壯闊奮進的主線,又有各地代代流傳的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正是這些源自各地的紅色基因構成極富特色的地方紅色文化,以各自的獨特內容和鮮明特征匯集而成,至今仍熠熠生輝的中華紅色文化。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是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時代新人的靈魂課程和主渠道[1]。思政課僅依靠徹底的、說服人的理論顯然是不夠的,誕生于革命年代的紅色文化,是革命志士為達成驅除帝國主義統治、推翻封建主義壓迫的夙愿譜寫而成的,又經創業大軍為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初心而多重淬煉,在新時代愈發顯得璀璨奪目,因其獨特的生成背景、激情燃燒的歲月、曲折坎坷的奮斗歷程而更具生動性和感染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不足。
思政課事關“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長期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并寄予厚望。無論是高校還是中小學,僅從課程名稱的變動,乃至課程體系的重構,即可反映出黨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運籌帷幄與良苦用心。檢視思政課的教育成效主要應從教學實踐進行考量。當下中小學對思政課的評價仍關注考試成績而非育人成效,而在2017 年教育部組織的“思政課教學質量年”專項調研中,盡管得出“思政課教學狀況總體良好,學生對思政課及授課教師獲得感強、滿意度高”的結論,但無法掩蓋該課程“抬頭率”“點頭率”令人擔憂的事實。基于渴望了解家鄉歷史、以家鄉輝煌歷史為榮的戀鄉情結,地方紅色文化無疑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育人實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文化建設卻未能同步跟上。尤其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正呈現分布地域跨境化、表現領域文藝化、表現手段學術化、傳播途徑網絡化、受眾對象低齡化等特征,嚴重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成為消解民眾精神的“軟刀子”,進而嚴重威脅著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政權安全。近幾年,被人民敬仰的劉胡蘭、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竟然被頻頻調侃、質疑,折射出“一代新人”價值觀的偏離。這一切,亟待用蘊含抗爭進取、艱苦創業等地方紅色文化去矯正社會的負面情緒,駁斥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2]。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資源,教師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方紅色文化編成鄉土教材,利用課堂教學對大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教育,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親和力和影響力,為大學生提供親切可信的價值觀導向。高校的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課堂教育,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確保紅色文化進課堂有計劃地逐步推進,將紅色文化延伸到課堂教育的各項環節中,積極主動占領課堂教育這塊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陣地,讓紅色文化在課堂教學中奏響時代主旋律。利用課堂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紅色文化進課堂過程中,不能畏難而退,而應知難而進,要敢于正視學生的質疑,勇于面對不同聲音,把大學生在世界觀塑造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統一梳理出來,做出正面的、合理的、真實的回答,既保證教育的引導力、影響力,也要強調在碰撞、吸納、融合中達成共識、形成共鳴。
首先要研究好紅色文化,開展對紅色文化的整體性研究和地域紅色文化研究。紅色文化的整體性研究重點把握紅色文化的發展歷程、豐富內涵、廣闊外延、重大意義、文化形態以及傳承創新方式;地域紅色文化研究重點開展本區域紅色文化的主題研究、區域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研究、區域紅色文化藝術資源研究等。深入挖掘本區域紅色文化的特質,開展與其他區域紅色文化的比較研究,提煉出地域紅色文化資源的主題,以及每一主題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文化資源組成。
校園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載體,我們可以通過宣傳標語、櫥窗、雕塑及校園各種文化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營造校園紅色文化傳播與教育的氛圍,使紅色文化在大學校園中處處可見、可感、可學,從而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寓教于樂中接受教育。紅色文化教育要立足大眾的視角,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服務大學生、引領大學生、鼓舞大學生,讓紅色文化贏得學生的歡迎并深入人心。校園紅色文化建設要以藝術的形式,充分展現紅色文化的豐富魅力,并努力尋找其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增強感染力。紅色文化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斷超越、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校園紅色文化建設要充分融入各種現代文化元素,打破時空局限,產生多姿多彩、層次豐富、表現力強的教育效果。要始終堅持思想性、實踐性的統一,努力做到紅色文化教育大眾化,滿足了大學生健康、積極、向上、時尚的審美需求。通過各種渠道培育紅色氛圍,凈化校園人文環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灌輸式的教育手段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理論教學也就難于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臨其境式的實踐體驗。我們可以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從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達到道德境界的升華。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定期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歷史、文化、理論的結合上還原紅色文化,引導大學生透過現實存在的紅色文化,去理解和感受歷史進程、革命傳統和人文精神,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內涵的把握。作為地方職業院校,筆者所在的永州職院,先后開辟了陶鑄紀念館、舜皇山紅軍長征路、李達故居等一批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開展紅色之旅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3]。
校本教材是思政教師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學生了解地方紅色文化的重要材料。學校可以將萬濤故居、紅三軍司令部舊址等地方紅色遺址、當地人民在國民革命戰爭中加入抗日救國會、救亡宣傳隊的革命故事編寫成校本教材,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學校還可以借用編寫的校本教材,設立地方紅色文化的相關選修課,從而實現利用地方紅色文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而言之,高校應該積極尋求更為合理、有效的思政教育途徑,強化高校思政課堂教育教學效果,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地方紅色文化是黨和國家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優秀文化,為高校思政教育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高校必須正確認識思政課堂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教育教學手段,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最終培育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