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跑
(蘇州市吳中區木瀆南行中學,江蘇 蘇州 215100)
音符、節奏和旋律是構成音樂的三大元素,其中節奏是將音符、旋律進行完美結合的橋梁。可以這樣說,節奏藝術是初中音樂的靈魂、音樂的精神骨架,也是初中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鑒于學生的音樂教學天賦存在較大差異性,有的學生音樂節奏感比較強,有的學生音樂節奏感比較弱,教師必須學會靈活運用多種音樂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節奏感訓練效果。
節奏是音樂教學的根本,節奏對于學生學習有著重要意義,節奏是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元素,主要體現在其將音樂的長短,強弱,組織音樂有條理的發展變化,可以幫助音樂教學,讓音樂教學更加的條理性和系統性,音樂是聲音的載體,而節奏則賦予了音樂的美感,將情緒和情感進行有序地表達,音樂教學的節奏訓練可以將抽象的知識概念具化到直觀的生活中,讓學生在理解節奏的過程中,對音樂學習更加深入,實現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1]。
首先,教師方面,現階段由于學生接觸的東西較多,自己的愛好與興趣廣泛,部分學生對音樂節奏的學習興趣較低。但是,不少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采用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只是讓他們進行機械地模仿與訓練音樂節奏,從而難以發揮學生的真正水平,在音樂節奏學習方面進步緩慢,效果不明顯。其次,學生方面,由于初中生的音樂知識廣度與深度都較為匱乏,他們對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會產生抵觸、反感等情緒,對于節奏訓練這種專業方面的知識更是難以理解。雖然不少學生都比較熱愛音樂知識,在節奏訓練方面也易于接受,但是受教師教學模式單一的影響,導致他們只是模仿訓練,長此以往,極易喪失訓練興趣。
在對學生進行音樂節奏訓練的過程中,要想使得學生成功地攻克節奏訓練中存在的障礙,就要引導學生對音樂背景進行全方位地了解、深刻地理解等。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促使學生在音樂節奏訓練中,將音樂節奏與音樂背景進行有效結合,進而全面提升音樂節奏訓練的效果。如紅歌中存在著豐富的音樂背景,以“愛我中華”為例,其背后就蘊藏了各族人民親密團結、愛國愛家的情感。教師在對其進行節奏訓練的時候,就可以將音樂背后所蘊藏的背景知識講授給學生,進而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節奏訓練。初中聲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轉變,注重對學生的聲樂節奏培養,幫助他們樹立對聲樂學習的自信心,使得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聲樂的節奏和訓練,提升他們對聲樂節奏的重視水平和程度,最終推動學生聲樂素質的整體發展[2]。
初中音樂文學作品中很多部分是在簡單音樂結構意義上加以創新和發展的,任何復雜的初中音樂作品都具有它最基本的音樂結構形式。因此,要求學生在聆聽古典音樂時首先要找出該音樂作品的旋律基礎型和節奏型,并緊緊抓住這個基礎節奏,參與到音樂作品的記憶和音樂作品的欣賞中。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把握節奏培養訓練的鑰匙,增強學生的節奏感,提高學生敲動譜子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和組成環節。節奏性訓練結束的同時,其他方面的聲樂技巧和素質都得到了提高。因此我們有了自己的骨架,也就有了自己的血肉。只有這樣的素質與能力,才會更有可能從實踐中慢慢地探索出音樂的精神[3]。
節奏性是歌曲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歌曲的節奏性掌握的精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了歌曲的整體性。因此,根據音樂和歌曲的旋律和節奏來進行朗讀和背誦歌詞,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音樂技巧訓練。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們都能夠有效而準確地掌握音軌和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特別是難點音符和樂句。首先,學生們在聆聽范唱時初步感受了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并找出了歌曲中較為困難的旋律和節奏音符。其次,教師還可以采取對比式朗讀的方法,朗讀正確和錯誤的歌詞,讓學生能夠自主掌握正確的節奏。最后,學生將正確的音韻和節奏應用于歌曲的創作和演唱中,從而完全掌握歌曲的創作和演唱節奏。
為音樂提供配套的伴奏,不僅可以培養初中生的節奏感和辨識譜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初中生的審美技巧。因為條件的局限,各類打擊樂器無法達到人手一件。為了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必須適當地采用引入聲勢的課堂教學方法。聲勢訓練是用肢體作為主要的樂器,以跺腳、拍腿、抓手、扭指等肢體的律動為主,進行節奏性的訓練。對于廣大初中生來說,利用自己較為熟悉的音樂肢體節奏,在具有音樂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增添一些具有韻律規則、合乎邏輯的音樂肢體節奏,可以有效促進初中生對學習音樂肢體相關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動作的協調與發展、創造性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智力開發[4]。
我們的初中聲樂課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進行轉變,注重對學生的聲樂節奏培養,幫助他們樹立對聲樂學習的自信心,使得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聲樂的節奏和訓練,提升他們對聲樂節奏的重視水平和程度,最終推動學生聲樂素質的整體發展。
教師展開節奏訓練時,應當重視相關音樂知識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沉淀音樂知識素養,主要包括節拍訓練、音樂內涵、音樂藝術。從節拍訓練來看,音樂節拍是音樂節奏外在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最為明顯、最容易被學生掌握的外在表現形式,教師展開音樂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領唱、集體演唱、拍手掌的形式,引導學生以規律的拍手掌的形式融入音樂節奏中,注意課堂紀律的維持,使學生可以較好地掌握此類節拍。從音樂內涵的角度來看,音樂內涵是有關音樂的定義、曲譜、音高、樂器等相關知識,旨在基礎性地教育學生音樂常識,學生對音樂具備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循著規律,把握音樂特色,掌握各個音樂的節奏,從音樂藝術的角度來看,音樂藝術是演奏時所呈現出的藝術氣息,教師應當教育學生體會演奏者的情感流露、音樂的中心思想[5]。
音樂常常需要樂器的點綴,才能使音樂更具活力。在樂器演奏中,對演奏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僅要熟悉器,還必須對音樂的節奏感進行精準把握,進而完美呈現音樂作品。音樂樂器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用具,是加強學生節奏感訓練的重要手段。具體來說,在借助樂器加強節奏感訓練的過程中,首先,要指導學生熟悉各種樂器,包括音樂、音質和音效等;其次,引導學生借助樂器伴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指導學生切實結合音樂內容,選擇最佳的樂器演奏。
綜上所述,節奏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核心和靈魂,全面加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知訓練,有助于培養和提升他們的音樂綜合能力。鑒于此,教師需要進一步改變傳統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并充分利用多元化節奏培訓方式,全面提升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此外,初中音樂教師需要通過加強節奏訓練,促使學生與音樂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發生共鳴,以此逐步培養與提高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