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璐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嘉峰幼兒園,山西 晉城 048000)
所謂情智文化,“情”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情感、性情、感性思維,也可以指活動情景。“智”主要是智能、智力、智慧、理性思維,也可以指動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情智文化要求幼兒的“情”、“智”和諧發(fā)展,以情育情、情智互動、以情萌智、和諧共生。
游戲化課程全面性主要是關于幼兒教育五大領域,也是對教育資源的整合,更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在日常工作中,教師不光要關注幼兒情感和認知能力的有機結合,而且要將教育、人、環(huán)境三個方面有機結合,建構統一、有機的課程模式。游戲化課程體驗性,從形式而言是虛構的、假象的,但是幼兒在游戲中的體驗式真實的,師生沉浸在游戲的世界中,幼兒在游戲中能學習到更多知識,從而提高幼兒體驗感。游戲化課程具有滲透性,除自主性游戲活動以外還有集體教育活動、日常滲透性活動教育,多讓幼兒接觸大自然、社區(qū)、文學作品和藝術展覽,多設置課外、室外課程,在這種教學方式下讓幼兒主動探索未知領域。
在設計游戲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考慮三方面,其一,幼兒興趣,其二適合幼兒發(fā)展特點,其三,情智文化的滲透。教師可創(chuàng)設游戲教學情景,讓幼兒在游戲的世界中學習更多知識,從而優(yōu)化情智教育效果。例如:“貓抓老鼠”的游戲,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設游戲背景:“老鼠喜歡偷吃美味的水果,小貓作為水果店的護衛(wèi)軍,抓老鼠是貓的職責,當老鼠在水果店出現,貓就要馬上捉老鼠。”教師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游戲背景,營造出更輕松愉快的氛圍。在游戲前選出“小貓”和“老鼠”,小貓要守在水果店附近,當老鼠到達水果店時,貓咪馬上捕捉,如果老鼠回到自己位置則為捕捉失敗。通過游戲教學方式,不僅鍛煉幼兒觀察能力,提高反應能力,也能提高幼兒肢體協調性,深化情智文化的理解,促使幼兒智慧與情感和諧發(fā)展。
調動幼兒興趣,讓幼兒而尋找到游戲化課程的樂趣是對幼兒情智文化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怎樣用游戲教學提高幼兒興趣是教師首要考慮的問題,教師要設計更有趣的游戲方式,增強幼兒智慧和情感的雙方發(fā)展。例如:“捉尾巴”這一游戲,傳統游戲方式為兩個幼兒拉對方后腰的彩繩,捉住彩繩為勝方。但這項游戲玩時間一長幼兒逐漸失去對這項游戲的積極性。在游戲化教學中,教師像幼兒提出問題:“小朋友們,如果我們把彩繩換成別的物品,你們有什么推薦?”有的幼兒喜歡氣球,有的幼兒喜歡糖。教師將糖放在氣球里打氣,并將氣球放在幼兒腰上,幼兒兩人一組,共同抓對方腰上的氣球,氣球爆破的那一方失敗,而獲勝者可拿糖果。當幼兒聽到這項游戲規(guī)則非常興奮,教師再次組織捉尾巴的游戲確保幼兒全部能積極投入進游戲中,從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智慧和情感。
每個孩子自身特點、性格都有所不同,受到的家庭教育也存在差別,在情智文化視角下開展游戲化教學一定要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性,根據幼兒的情況設計出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在反復玩游戲的過程中鍛煉幼兒人格,深化情智教育。例如:“套圈”游戲,在課前教師利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已經統計好幼兒喜歡的顏色、卡通人物、動物等等,將這些信息集中整理,并準備幼兒喜歡的玩具。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教師將以往使用的圈換成熒光棒圍成的圈,再將幼兒喜歡的玩具有規(guī)律的放在地上,在離游戲1 米處的地方畫上一條線,這是幼兒站立的地方,強調腳不可跨越。在游戲過程中男孩多瞄準小汽車、大黃蜂、奧特曼,而女孩多會瞄準娃娃。以前開展游戲時,幼兒經常因為失敗而沮喪,這次游戲中即使有失敗的幼兒并沒有難過,而是學會和小朋友分享玩具。
在開展游戲化教學時,教師可將傳統游戲融入課堂中,精心設置多種游戲,讓幼兒時刻保持愉悅的心情。例如:“丟手絹”這一民間游戲,改版后其特點為幼兒在接歌過程中隨時可以將手絹放置到其他幼兒身后,大大加強游戲難度。在這種游戲方式下也能培養(yǎng)幼兒思考、反應、觀察能力和與其他幼兒的互動中增強幼兒情智交流。
結束語:總而言之,基于情智文化背景下在幼兒園開設游戲教學方式,教師必須要更新思想觀念,運用多種方式提高幼兒游戲積極性。同時也要根據幼兒個體差異設計出適合本班孩子的游戲方式,讓幼兒更熱愛這種教學方式,在游戲中幼兒也能學習知識,增強情感體驗;教師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模式,將游戲規(guī)則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幼兒更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幼兒全方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