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瓦爾·胡吉 吾布里艾山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 青島 266000)
少數民族是我國民眾的一部分,而少數民族文化同樣也是繁榮燦爛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說,少數民族在我國也承擔著文化傳承與開拓的重要角色[2]。紅色基因是刻在中國人內心的一種向往與熱忱,代表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高貴品質。新時期,紅色基因一直深耕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未曾湮滅,不論是少數民族還是漢族,都需要將紅色記憶深深鐫刻在心中以此激勵中華兒女奮勇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56 個民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在地理、區域不同而有了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信仰,但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的利益與文化又相互交織,呈現出不可分割的態勢。縱觀我國各民族的歷史,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紅色史,都為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復興為之奮斗[3]。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新的發展活力,是民族與國家未來的希望,將紅色基因融入進他們心中能夠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愛國心與愛國情,為他們樹立牢固的共同利益觀念,了解自身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明確少數民族與中華民族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各民族凝神聚力,在未來為國家的復興與富強貢獻出屬于少數民族的力量[4]。
在我國以往的艱苦歲月中,少數民族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各民族同胞齊心協力抵御外來的侵略者,為保護國土,保衛國家犧牲與奉獻自身,所形成的強大凝聚力推動了歷史進程,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紅色文化中充斥著大量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這種精神匯聚了處于新時期的大學生面對未知的世界的態度與精神心理。因此將紅色基因融入進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可以將這種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地保存下去,同時充分發揮紅色基因的積極作用,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精神。
所謂紅色基因就是指我國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所積淀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種物質形態文化與精神形態文化的集合體,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構建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其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而紅色基因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更是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憑借著自身在歷史中的地位,在中華文化漫長的歷史中發揮自身的作用。少數民族的紅色基因同樣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通過與中華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既具有中華文化的優勢,同樣也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紅色基因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屬于上層建筑,由不同歷史階段的經濟地位所決定,會受到他所在的歷史時期所擁有的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人民的文化素養以及認知情況所影響,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少數民族的紅色基因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帶有相對落后腐朽的因素。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以及思想文化的改革,新時期紅色基因融入了更多的時代精神,注入了更多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對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說,充分體現了其時代的鮮明性,也為其在新時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其繁榮發展增添了不竭的發展動力。
高校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播大多是以展覽館、博物館、演講為載體而進行的,缺乏鮮明的主題與多樣的形式,且內容存在冗雜性與重復性,難以調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無法發揮其主觀自覺性,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少數民族大學生紅色基因的傳播范圍與深度。相較于目前的網絡傳播技術而言,傳統的展覽館、博物館等缺乏新意,受眾群體狹窄,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弘揚紅色文化的效果不夠理想。另外,在改變傳播形式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保持傳播的真實性,切莫使用夸張手法吸引眼球,致使對少數民族紅色文化的歪曲[5]。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必要從整個民族的發展來著眼,根據民族特色選擇合適的傳播渠道以此才能實現少數民族紅色基因的廣泛宣傳。而就目前情況而言,少數民族紅色文化的宣傳缺乏深刻性與具體實踐性,只是片面地強調一個層面的內容,而沒有將整體的紅色資源、文化資源整合在一起,難以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紅色基因的傳播大多停留在演講、才藝展示等形式,對于紅色基因的思政教育僅僅是橫向地延伸,而沒有與民族文化巧妙結合在一起,自然難以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
在少數民族的紅色基因作用的發揮中,其最常規的方式就是通過開展各項主題教育活動實現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少數民族紅色基因過分強調少數民族的革命歷史,以期通過宣揚革命歷史使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了解到少數民族的優秀基因,推動大學生們積極學習傳統革命精神,也就意味著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是方式,而進行紅色基因的教育,促進當代大學生們的思政教育是目的,引導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具有高度的使命感。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真正能夠發揮實際效用的就是將歷史陳列在大學生面前,將相關的資料、歷史事實以及革命素材展現在少數民族大學生面前,這種直觀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對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直接的觸動,導致大學生們僅僅是有印象,而沒有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難以調動他們自身的學習自覺性,無法將思政教育發揮到實處。這種方式首先僅僅是靜態擺放在大學生的面前,因此難以與少數民族大學生之間產生聯動作用,無法引起大學生們的共鳴,更沒有在思想與思維上形成碰撞,難以吸引大學生們的興趣,如果頻繁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們去思政教育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引起學生們的厭煩情緒[6]。其次在少數民族的紅色基因的存在形態上,一般處于孤立和凝固的狀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信息與觀念僅僅單一存在,無法顯示自身的完整性與整體性,因此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這種思政教育方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說目前少數民族紅色基因的影響作用僅僅停留在表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還不夠明確,無法對少數民族紅色基因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入地挖掘,難以使得學生們的認識進一步深入,更加無法銘記少數民族的紅色基因,不利于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7]。
在紅色基因與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合過程中,思政教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充當著橋梁的角色。通過思政教育將紅色基因融入進少數民族大學生體內,以此提升其民族榮辱感與自豪感,為維護我國民族團結與統一奠定思想前提。在思政教育的路徑中絕不能將教育停留在形式與口頭上,而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進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例如可以通過排練歷史舞臺劇還原歷史,在學生們心中奠定基調,為后續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紅色基因的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們需要從時代的發展趨勢入手,抓住目前學生們感興趣的技術與話題,巧妙融合紅色基因與紅色文化,利用網絡傳播技術吸引學生們的目光,而后激發學生們的了解熱情與了解積極性,再施以針對性的教育路徑逐步在學生們心中奠定紅色基調,如我校事例來講,紅色基因教育從思政課入心入腦的同時,組織學生前往革命先烈基地熏陶,去影院接受紅色電影傳播的正能量,安排不同層次的座談會,征文來讓學生把自己的所學所聞呈現出來等。
少數民族在以往革命階段,通過對抗外敵入侵實現自身的目的,這些在我國的歷史進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推進民族競爭的核心力量的建設。在推進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形成了自身紅色基因的核心精神,并在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共識,形成了堅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新時期,革命精神被賦予了時代內涵,因此少數民族紅色基因的核心精神依舊在新時代能夠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促進我國的綜合進步。但是在現階段少數民族的紅色基因在文化內涵上缺少統一的認知,為此就需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不斷豐富少數民族紅色基因的核心精神,并在其基礎之上進行科學有效的凝練,使其能夠在少數民族大學生面前獲得更多的認同感與信念感,如此推進少數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繁榮進步,讓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地挖掘,增加他們對于紅色基因文化內涵的了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綜上所述,紅色基因與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關系十分密切,將二者融合不僅有利于我國國內的穩定,同時還有利于全民族形成一股合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目前,紅色基因與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缺乏必要的潤滑劑,這時候加強思政教育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認清目前的問題所在,抓住時代發展的路徑,以更加生動的形式提升全民族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