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恩施 445099)
2015 年5 月18 日,中南大學學生姜東身跳樓身亡,引起學術圈動蕩。但這樣的悲劇并沒有停止,南京郵電大學學生蔣華文、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楊寶德、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生陶崇園、浙江大學化工在讀博士生侯京京、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碩士生陳澤民等選擇各種形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有華裔女學者羅茜茜實名舉報了12年前她的博士生副導師陳小武對多名學生進行過性騷擾,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錢逢勝被舉報對學生實施言語騷擾和車內性騷擾。案例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年輕學子的自殺身亡無一不指向他們導師的無情壓榨和職業道德扭曲。然而,不僅有校園學子遭遇教師職業道德扭曲帶來的不良后果,在校工作的高校教師同樣面臨不良職業道德不正帶來的惡劣影響,例如,復旦大學數院教師殺害其院黨委書記,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被舉報學術造假。這些現象的出現不關學校的學術水平、辦學規模、地理位置,而是涉及到每位學生和教師的切身利益,面對當前日益嚴峻的問題,如何建構高校師德評價機制已經成為當下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
教師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神圣的職業之一[1]。學校職能的實現離不開教師,教師擔負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更是用自身的職業操守、價值觀和良好的品德修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師職業道德是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所遵循的全部行為規范和必備品德[2]。因此,加強高等院校的師德建設,既是教師職業特征的要求,也是新時代建立高水平高等院校提出的要求。
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高校教師的心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部分老師開始急功近利、學風浮躁、一切向錢看,研究生將導師稱之為“老板”。導師控制著學生的學術和經濟命脈,學生課余時間都需要遷就導師的安排,因此學生與導師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不平等關系。部分高校教師忙于自己的工作,身兼多職,沒有過多地將自己的時間投入到教育教學、學術研究上,或者被迫忙于“填表”等雜事而占用過多時間,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和科研上。也有高校教師利用手中的職權,大擺官僚主義,拉幫結派,發展扭曲的同事關系,阻止其他教師的成長和進步。雖然很多高校制定了嚴格的教師行為規范,但這些行為規范往往浮于表面,成為一張張廢紙,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倘若在勞動力市場中若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可以通過勞動仲裁部門維護權益,但學子在校園里受到導師的欺壓,卻只能逆來順受,教師在工作中受到孤立,卻也只能默默承受。習總書記指出“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如何杜絕學術亂象、如何保障學生在校的合法權利、還教師良好的工作環境尤為重要。那么,開展高等院校師德建設研究,對于構建干凈的教育教學環境、健康的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經調查研究,現下教師的職業道德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在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為社會輸送人才,為國家未來發展添磚加瓦。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礎的人際關系,教師通過師生關系向學生傳遞科學文化知識,傳播正確的價值觀,使之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教師只有德才兼備,才能言傳身教,才能潤物無聲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然而,有些教師忽視了教育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學態度不端正,輕重不分,或者是言語過激,肆意談論未經考證的事物,誤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取得優秀學術成就的學者認為,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取得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經濟在社會地位評估中的重要性增加,導致一些教師形成一切行動看收益、一切行為向金錢的行動準則,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追求短期利益,失去了科研的本心。學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學,教學道德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之中,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教師的行為影響著眾多學生的成長,好的教師可以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而壞的教師則在學生的成長中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引起“破窗效應”。在物質條件愈加豐富的今天,生活中存在著一些攀比、拜金等不良思想,作為一名拿著普通工資的高校教師,面對高房價、高物價時,就可能出現在教學道德上偏向功利,使得教學行為失職。
“高等院校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也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盵3]教師如何對待科研關系著學生的科研素養,更關系著整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茖W研究應以務實的態度、求真的精神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然而某些高校教師卻借助互聯網,進行學術剽竊、論文抄襲、實驗數據造假,或者利用職權,為他人行職務之便,參與造假,獲取學術學位,更有甚者直接盜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因此,高校教師應時刻警醒自己,端正科研態度,努力鉆研,展現自身學術水平,為學生樹立榜樣,創造干凈、健康的學術氛圍。
高等院校對教師在校的一系列工作環節均進行管理。丹尼爾.雷恩指出,“管理活動要置于特定的文化價值準則和體制內,不能與外界隔絕?!盵4]新時代,社會、經濟、文化高速發展,在對教師的管理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重物質獎勵而忽視精神激勵,重結果導向而忽視人文關懷的現象。這種不平衡的管理方式,錯誤引導了教師的發展,導致出現極端的教學思想。
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物質條件有了更多的關注,擁有財富的數量成了社會地位評價標準之一。高房價、高物價、通貨膨脹下的人民幣貶值,迫使人們都要掙更多的錢維持安全感。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部分高校教師不能守住職業道德的底線,把基本的職業道德操守拋諸腦后,奉行“金錢至上”的理念,鋌而走險,做一些違法勾當,快速獲取經濟利益。
學校開展教育的主體是高校教師,學校的管理與教師的職業道德存在著魚與水的聯系。在“雙一流”高校建設的過程中,各層次學校都在你追我趕,追求卓越,打造一流學科。在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時代,高職高專迎來“雙高計劃”,各高職高專院校也在為成為優質院校而努力,提升學校綜合排名、學科排名等等。學校在對待評估工作時,過度注重以目標為導向,嚴格對照各評估要素內容,產生了科研、職稱比教學重要、教師比學生重要等職業道德問題。
部分青年教師,尤其是初入職場的青年教師,面臨著教書育人、科研職稱、成家立業、財富累積等多方面的壓力,部分中老年教師面臨著學術瓶頸或是職業倦怠。面對社會的壓力和物質欲望的誘惑,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往往會更加注重產出比,選擇可以迅速產生實際經濟效益的教學和科研,卻忽視師德師風建設方面的要求,忘記了教師擔負的社會責任。
習總書記指出,廣大教師要堅持“四個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教師道德修養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積淀過程,因此,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順應時代的發展,用知識武裝頭腦。此外,在思想上,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將職業道德作為規范自己言行的準則;在科研上,保持探索的態度,自覺抵制各種學術不端和學術腐?。辉趯嵺`中,不斷理論聯系實際,將師德化為春風,吹向教育教學和科研等工作事項中;在師生關系與同事關系中,關注學生的內心訴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同事合作,共同進步。
積極響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使命,做好“教師思政”、“課堂思政”工作。發揮黨員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和監督作用,不斷向優秀教師、優秀學校學習,弘揚高尚的精神,將榜樣力量融入到教師實踐中,增強高校之間的交流,通過互動互相汲取優秀經驗,開闊視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教師思政”和“課堂思政”的主體都是教師,“教師思政”在于強化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加強教師自身的師德師風教育,提升教師政治素養和師德修養,做到職業道德自律,“課堂思政”在于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教育,立德樹人,將好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為社會輸送充滿正能量的有生力量。
當下的高等學校的培養模式亟需改革,導師負責制和傳統學徒制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導師的權力太大,因此在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中,需要構建合理的監督機制,加強對導師的監督管理,防止導師濫用權力,構建專門的多層級的師德監督機構。同時建立師德評價制度,提升教師樹立職業道德的使命感、緊迫感,重視學生、同事對師德監督所起的作用。在教師績效考核中,納入職業道德水平因素,同時形成與之配套的獎懲機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將行政監督與輿論監督有效結合,強化監督效果。
1.完善高等院校師德評價理念。高校任命研究生導師應以人品而不是學術能力為先,打通學生與導師雙向選擇渠道,保障學生更換導師的權利。構建科學化與協調性并重的評價理念,用開放的態度不斷吸收新思想、新方法,提升學生評價的實效性,堅持全面、公正、公開的評價,使評價過程展現更多的價值,使評價結果成為教師剖析自我、完善自我的機會。
2.完善高等院校師德評價指標體系。高等院校在構建師德評價體系時,深刻理解新時代對教師師德提出的新要求,形成“動態”評價體系,將更多要素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全面考核教師的師德師風,使教師注重自我素質的提高、注重師德師風的培養,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
3.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網絡平臺與傳統平臺的評價渠道,創新高校師德評價形式。合理利用社會輿論的力量,通過校長熱線、信箱、論壇、教務系統等平臺營造健康、自由的評價空間,充分聽取學生、同事、領導及其社會的評價意見,從多方位、多角度提升評價的信度和效度。
4.保障師德評價工作的經費投入,夯實師德評價工作基礎。經費投入是師德評價工作推進的物質保障,通過舉辦師生交流活動,可以創造更多的師生交流空間,聽取廣泛的意見。加強師德評價制度建設,對參與評價工作的相關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精神激勵,提高參與方的積極性。加強師德考核制度的建設,不僅關注師德考核結果,而且要把控師德評價過程,過程與結果并重,穩步推進評價工作。
5.建立學生、教師的申訴機制,接受學生和教師的合理反饋,保障其合法權益。有些學生在學術上受到不公平對待,在生活上受到導師的剝削,卻申訴無門,有些教師受到領導個人的打壓、學術大牛竊取學術成果卻只能忍氣吞聲。合理的申訴機制打破了教師在道德和學術上的違規行為無人管的狀態,有利于健康良好師生關系、同事關系和工作環境的構建。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曾提過多次,“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而產生這個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師急功近利,師德失范,沒有職業道德自律。因此,高等院校應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體系,打通學生申訴渠道,關注教師的聲音,讓學生、教師盡情釋放自己的學術熱情。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并非短期性的工作,需要長期努力,在學校層面有必要建立動態教師管理制度,不斷提升高校教師道德修養,形成多維度、多層次的評價和監督體系,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做新時代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