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由于我國是個對文化具有包容性的國家,隨著國際發展的加快,各國之間的文化也產生了交融,許多國外的音樂文化逐漸傳入我國。在當前高校的聲樂教學課程中,許多教師都積極傳播國外的聲樂文化以及一些歐美的美聲技巧,卻忽略了對中國傳統聲樂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已經沉淀了上千年,其文化內涵不容忽視。所以,高校聲樂教師應當主動探索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聲樂教學的途徑,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和創新教學內容,積極傳播本國的音樂文化內涵,將傳統音樂的傳承作為教師的一份職責。傳統音樂文化不僅是高校學生學習聲樂的根基所在,也是在現代音樂發展中豐富聲樂能力的重要理論依據,教師應當以傳統音樂文化的優勢作為聲樂課的教學基礎,也為促進民族文化發展作出貢獻。
我國的民族音樂在中國歷史中已經流傳了上千年,不同的朝代都會有其獨特的音樂形式和音樂文化,音樂也逐漸成為了民族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具體體現。對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其民族音樂的不同音色、形式等都是對本民族文化、風俗、信仰、藝術特色的體現,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出該民族的特色所在。除此以外,一些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還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留和傳承。隨著思政教育走進課堂,在高校的聲樂課中融入對民族音樂的教學,能夠以聲樂課堂的形式傳播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也能達到發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范圍及內涵有新的理解。
縱觀國內高校的聲樂教學課程,其主要內容基本上都是對歐洲美聲唱法的講解,教學模式也效仿國外的聲樂課堂。由于受到了外國音樂文化的沖擊,教師在聲樂課上也忽略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只是單純地引用外國的音樂作品來作為課堂教學內容,其課堂教學不具備特色。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聲樂課的教學質量,會降低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課堂中沒有濃厚的文化氛圍,聲樂技巧的學習也是生硬且沒有內涵的,聲樂的教學也會毫無意義。聲樂教師如果將中國的傳統音樂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可以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聲樂課學習的興趣,調動聲樂課堂的積極性,營造出有著文化氣息的學習氛圍,從而提升高校聲樂教學的質量。傳統音樂文化在聲樂課中的加入,可以豐富當前聲樂課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音樂文化,既能促進學生對聲樂技巧及國外聲樂內容的學習,又能開發新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發現傳統音樂文化與國外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提高自身的聲樂水平。
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除了聲樂技巧和音樂知識以外,還有著許多無形的藝術精華,這也是中華民族在各個歷史階段中民族特征及人民意識的體現。優秀的音樂文化不僅能夠提高人的音樂素養,還能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其精神內涵,陶冶人們的情操。在高校的聲樂課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喚醒學生的民族精神,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從而在音樂氛圍的熏陶下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這種教學氛圍一方面能夠擴展學生在音樂領域的理解,另一方面還能加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重視,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音樂的學習不僅是為了提高聲樂水平或是取得名利,更重要的事真正走進音樂創造的殿堂中,切身體會學習音樂和創作音樂的意義所在,從而通過自身的感悟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來創造出優秀的作品。
傳統音樂文化中,對情感的表現十分重視,這也形成了音樂更深層次的內涵。在傳統音樂的表演中,觀眾能夠感受到表演者的感情,甚至能通過情感的共鳴理解到音樂創作的背景及創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比起西方的音樂文化而言,傳統的民族文化會更加注重情感方面的輸送,以細膩的情感來進行音樂的創造。
縱觀大多數的傳統音樂文化作品,即使旋律各不相同,但表演過程中觀眾能夠清晰地聽到歌詞,也便于理解歌詞的含義和講述的內容。傳統音樂在審美方面強調字正腔圓,表演者要用標準的唱法和發音來表現曲調,還要通過準確的情緒表現來演繹歌曲中的內容。傳統音樂文化在“字正腔圓”這一部分的要求比較高,這也成為了其審美標準。
通俗來說,“潤腔”指的就是一種對旋律的裝飾方式。不同地域的音樂形式、不同的歌唱家或者演奏家,都會有各自獨特的“潤腔”手法。正是因為這些手法的差異,才造就了不同音樂形式的藝術效果。在傳統聲樂的表演中,注重潤腔的創新可以使音樂變換多樣,讓人耳目一新。
高校學生對聲樂技巧和音樂文化的學習通常來自于教師,所以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文化素養直接決定了學生接受知識的質量。作為高校的聲樂課教師,除了最基本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準以外,還需要對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引導和開發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思維來進行聲樂教學。聲樂老師首先要意識到在課堂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和意義所在,然后在課前對傳統音樂文化作出一定程度的鉆研,在全面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要點內容之后,再對學生展開系統地教學。傳統音樂文化和現代音樂的教學不應該是分離的,聲樂教師要通過提高自己的音樂水平,積極探尋新的教學方式,將傳統音樂文化內容與現代音樂相融合,在課堂上不自覺地講授兩種文化,便于學生理解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聯系之處,從而很好地了解和學習音樂課堂的知識內容。除此以外,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學習的,要想將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聲樂教學課程柔和地相容,需要聲樂老師不斷學習和探索傳統音樂文化的知識,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在生活中、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積累,以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來提升聲樂課的教學質量。
在高校的聲樂課中,課本教材和教師講解的內容都是以歐洲音樂的分析鑒賞為主,也正是外來文化的傳播和侵襲,讓許多教師步入了流行的音樂教學流程中,而忽略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優勢之處。傳統的聲樂教學課堂已經不利于學生了解音樂文化的相關知識,膚淺的教學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聲樂的創新性思維發展。教師應當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重視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重新理解和發掘傳統音樂文化的相關內容,將傳統音樂文化的比重在課堂中加大,鼓勵學生學習和應用傳統音樂元素,對思想及專業素養進行升級。只有教師對傳統音樂文化保持重視,才能正確引導學生了解傳統音樂的特色,用新的教學內容去引導學生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所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高校的課堂中也配備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教學,聲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來豐富聲樂教學內容,搜索更多關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相關知識來作為教學教材。音樂的發展是多元化的,在各種互聯網產品的出現下,學生所了解到的音樂文化越來越豐富,一些深受年輕人喜歡的嘻哈式文化也逐漸傳播在公眾視野中,從而傳統文化的立足之地越來越稀缺。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意識薄弱,有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他們對傳統音樂的刻板印象,覺得這些音樂元素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流行不相符。聲樂教師應當把握學生的思想,利用信息技術來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以網絡化的教學形式向學生輸送更多優秀且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并在音樂的教學中引入民族文化的普及,改變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認識。例如在聲樂課中,教室可以用提前準備好的短視頻、音頻等,直觀地展現傳統音樂文化,讓學生在集體課堂中切身體會傳統音樂的文化氛圍,同時加入傳統音樂元素及聲樂技巧的講解,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拓寬學生了解傳統音樂的渠道,發揚民族文化。
通常,各種文化之間的共鳴歸根結底都是情感上的互通,學生只有理解了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情感元素,才能體會到音樂在某個時期、某個民族、某個故事中的具體內涵。高校的聲樂課通常是以教育學生為主,提高學生的聲樂技巧和音樂知識水平。高校的聲樂教師可以抓住聲樂教學在育人方面的功能所在,積極引入民族音樂文化來增強學生在情感方面的意識。與情感相融合的音樂通常是有靈魂的音樂,教師對音樂內容的講解也可以從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入手,通過講述音樂發生的時期和社會背景等,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本身所表達的情感內涵。通常,學生在理解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時更能體會音樂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可以利用音樂中的情感元素,將傳統音樂文化導入到聲樂課教學中。音樂的學習不僅是對旋律的聆聽和對技巧的分解應用,教師更要引領學生透過音樂的表面聲律去理解深層的文化內涵,通過對情緒的傳遞來體會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將情感元素與傳統音樂文化的導入相結合,也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賞析音樂,對傳統音樂文化有更加深入地認識。
在傳統的高校聲樂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都形成了刻板的體系,學生對聲樂課的理解也十分膚淺,不利于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播。隨著思政教育在高校課堂中的普及,聲樂教師也可以充分發揮傳統音樂文化的優勢,在聲樂課程中廣泛融入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文化自信的提升。除此以外,在高校聲樂課中融入傳統音樂文化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聲樂課的教學內容,開拓出新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和音樂素養,促進聲樂課堂思想性質的升級,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下一代中傳播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