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洋
(周口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在科學技術全面發展與行業不斷滲透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都實現了自身現代化發展,比如新聞領域的傳統新聞學技術發展和創新。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受到技術水平、資金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新聞學領域的整體發展比較緩慢,致使新聞業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但是在現代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過程中,各項技術與傳統新聞學實現了深度融合,極大程度上帶動了新媒體領域的多元化發展,給我國傳統新聞學改革提供了更為精準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將對傳統新聞學發展的技術創新問題展開研究,以期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幫助。
國家在報道重要事件的時候采用的關鍵手段之一就是新聞播報,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實現社會對某一事件認知的統一。一般來說,傳統新聞學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達成社會輿論監督的目標和任務,從而在形成正確輿論引導的基礎上,為社會穩定與秩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
電視新聞的主要特點比較顯著,具備較強的全文性、時效性和指導性價值,可以為我黨和國家制定政策方針提供精準方向,是對群眾精神面貌進行直觀反映的重要手段,換言之,電視新聞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指導意義與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要高舉旗幟、引領導向,為新聞行業的發展指明了道路。經過對電視新聞內容的研究和分析,筆者以為,電視新聞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點:其一,可以發揮新聞導向性作用,引導社會輿論導向[2]。其二,是對我黨和國家路線方針進行宣傳的重要載體手段。在電視新聞的帶動下,可以將傳播我黨方針放在首要位置。換言之,電視新聞節目對于我黨方針戰略的傳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其三,能夠實現對主流價值觀的有效傳播。新聞報道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國家和我黨發展的大事件,所以這類方針也將涵蓋當前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在時政類新聞的引導下,幫助和帶動群眾了解社會主流價值觀,在培養和激發群眾社會共識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實現社會發展正能量的有效傳播。
當前,各地方電視臺都認識到了時政新聞發展的作用,因為這類新聞不僅能傳遞我黨和國家的發展方針與路線,還能為國家政治生活提供正確方向。一方面,雖然我國新聞節目的起步時間比較早,但在近年來娛樂節目迅速發展,觀眾對于電視臺新聞類節目的關注度逐漸降低,因此在一定上制約了新聞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當前,電視新聞主要集中在媒體領域新聞播報,但是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電視類新聞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3]。傳統領域的媒體環境受眾集中接觸的形式為廣播、電視和報紙,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廣大受眾在手機客戶端幫助下即可獲取相關信息,這也意味著電視受眾將逐漸減少。由于受眾受到媒體形式多樣化影響,所以電視媒介必然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此外,電視新聞節目在發展中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節目類型存在明顯的同質化情況,大多是碎片化的會議新聞和項目活動記錄,這類新聞的價值元素有限,在報道形式上難以創新,長期采取此種形式很容易出現受眾審美疲勞的情況。
為改進電視新聞發展現狀,在電視新聞的編排環節中,電視新聞編輯也要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做到對新聞信息的科學篩選和編輯,利用活躍的思維進行新聞編排,只有這樣才能在編輯工作中取長補短,將信息核心價值和優勢進行發掘,因此,在電視新聞節目編排環節中,也要優先加強對新聞供應情況的分析,完成對節目的動態更新與優化,利用分期編排的方式完成電視新聞信息內容的擴大,在提升節目價值的背景下,全面體現節目創新性與多元性優勢[4]。此外,新聞編輯還需要在采編與節目制造環節中加強對創新思維的應用,全面分析受眾心理需求,實現對觀眾注意力的吸引和提升,在為觀眾傳遞更有價值的信息背景下,實現新聞節目質量的提升,確保電視新聞節目獲取更高的知名度。
在現代科學技術穩定發展背景下,傳統新聞學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已經基本實現了深入融合,在傳統新聞學體系不斷發展和優化背景下,傳統新聞學得到了極大發展。
在傳統新聞傳播學發展中,新聞信息和資源的獲取往往需要記者不斷進行新聞現場的采訪和素材收集,在完成新聞信息采編后繼續推進后續匯總、整編和排版等工作,從而完成新聞信息的制作。但此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傳播具備較強的滯后性特點,由于新聞滯后性顯著,因此表達出的新聞信息無法發揮顯著價值和優勢[5]。
而互聯網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顯著提升新聞采編工作效率,新聞信息資源利用網絡視頻、語音等形式獲取,此外,針對獲取到的新聞信息和素材也可以在互聯網技術幫助下及時傳送到采編中心進行處理,并由采編專業人員進行現場辦公,在自動化軟件幫助下進行新聞資料的整理、排版等,從而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互聯網新聞平臺信息的及時發布。由于新聞采編的周期明顯縮短,因此將在根本上全面提升新聞價值性。
在新聞信息傳播中,廣播電臺是最關鍵的主體,在傳統媒體背景下,新聞信息的傳播主要是單向傳播,因此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新聞知識和信息,很難和新聞主體的內容展開聯系進行信息討論,傳統新聞學中的新聞信息價值也就無法得到完美體現。同時,基于傳統新聞學互動性效果不佳,所以新聞中的社會輿論導向性優勢也將受到嚴重影響[6]。
隨著現代新媒體技術的穩定發展,給我國傳統媒體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在間接程度上干預了傳統新聞寫的發展。比如,當前智能設備的普及使得各種新媒體平臺涌現,這類軟件為迎合群眾喜好,會推送受眾更感興趣的新聞知識和信息,所以在手機新媒體平臺應用中,受眾不僅可以隨時獲取相關新聞信息,還能在新媒體互動平臺下對新聞信息進行討論研究,全面提升群眾對新聞信息的閱覽興趣。這也說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可以為傳統新聞學的發展提供不同的角色定位分析,在豐富傳統新聞學功能的基礎上,實現傳統新聞學發展和研究方向的拓展。
一般情況下,對于一部分新聞報道而言,基于不能開展實地采編工作,因此單純的應用語言性文字進行敘述很可能造成信息傳遞的缺失,換言之,群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內容并不健全,所以容易在錯誤引導下產生爭論或是錯誤理念。而虛擬成像技術的出現則能有效改進這一問題,利用現場模擬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還原新聞事件的發生情況,幫助和引導群眾更準確和全面的了解相關新聞的信息情況[7]。
比如在刑事案件介紹中,考慮到大部分群眾缺乏專業的刑偵知識和刑法知識的掌握,并且口述案件的方式很可能造成群眾在場景構建中出現精力和財力的浪費,所以,新聞工作人員在虛擬成像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有效還原案發現場的情況,最終在刑事案件調查結果的幫助下,對案件中涉及的元素、人物和信息進行全方位展現。通過此種技術手段,可以在虛擬成像的方式作用下進一步降低群眾對新聞事件的思考壓力,幫助和引導群眾更直觀和準確的了解刑事案件的發生過程。
基于新聞信息價值不斷提升,所以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必然可以更全面的發掘新聞信息價值,所以在傳統新聞學發展階段,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全面推進傳統新聞學的高效與科學發展。
過去新聞學的發展形式相對單一,新聞信息的推動不具備顯著針對性特點,而是利用廣播、電視和報紙等手段進行大范圍推廣,這種情況下,人們信息的選擇性存在較強差異,因此新聞信息的推進無法有效發揮有效性價值[8]。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針對不同人群進行喜好分析,在特定用戶的需求下完成新聞對象的信息推動,大大降低了信息資源的浪費情況。同時,在大數據技術的幫助下還可以更準確地掌握群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信息,這也可以為新聞內容的選擇提供精準方向。由于新聞傳播在大數據技術的幫助下完成了成本控制,所以在傳播效率提升的背景下,實現了傳統新聞學的穩定與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雖然傳統新聞學在技術創新與發展中實現了不斷進步,但是在全新社會背景下,傳統新聞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融合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相關工作人員不斷規避和降低工作風險,在積極發揮新聞信息傳播的社會輿論優勢的背景下,降低傳統新聞發展技術創新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概率。在當前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階段,將互聯網技術作為核心指導,不斷為傳統新聞學技術創新提供發展和動力支持,實現我國新聞媒體領域的健康與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