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黨的十九大以來,重點總結了以前改革的一些寶貴經驗與教訓,得出了要想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須要增強改革的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這樣的改革同樣適合于教育的綜合改革,因此,教育的改革也必須具有較強的協同性,而教育政策的協同性則可以很好的保障教育改革的協同性。為了很好的解決城鄉師資力量不平衡這一問題,就必須要大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每一位孩子都能被等的對待,平等地接受教育,才能讓他們未來可以更好的建設家鄉,而不至于讓家鄉一直貧困下去。但是在建設鄉村教師隊伍方面,仍然存在著許多挑戰,例如,大量人口開始涌入城鎮,再加上鄉村大都交通不發達等許多條件,只有切實的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建設好鄉村教師隊伍。而近些年來,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特別是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到黨和人民政府開始越來越注重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例如,在15 年到20 年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書中指出,要從增加教師數量,吸引教師去鄉村就業,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素質這三個方面,促進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與此同時,督促教育部和財政部等多個部門協同工作,共同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這也就意味著,推動教育政策的協同性,從而促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已經非常常見了。
在近些年來,為了切實的解決好鄉村教師短缺的問題,陜西省靈活的運用了現有的編制與制度,大量鼓勵公費師范生扎根于鄉村去教學,與此同時,將特崗計劃擴大化,不僅擴大其數量,還擴大其實施的規模與范圍。與此同時,陜西省積極指導與鼓勵各個縣和各個市做好教師的招聘與分配工作,實行教師支教,教師輪流換崗等多種形式,不再選用傳統的一個教師,一直在一個崗位上任教,而是讓教師輪流交換崗位,從而重新分配新的師資力量,使得每一個學校都有足夠的老師,特別是對于那些交通不發達且地處偏遠的山區而言,讓他們的學校能夠開足國家所規定的所有課程。
要切實的發揮好省級各個市級以及各個縣級的優秀骨干和教學先鋒,各個學科的優秀帶頭人,優秀教師和骨干教師以及各個教育部門的領導者和優秀的鄉村教師等,的領頭和標桿作用,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培訓當地的鄉村教師,使其能夠更快地具備專業的教學技能和更好的教學素質,從而加強當地的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學水平。
就陜西省而言,陜西省所開展的各種省級培訓項目以及國培項目中的絕大多數都用來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素質和教學能力,覆蓋范圍更是覆蓋到了絕大多數的貧困縣以及各個貧困區的鄉村教師,正在向全部覆蓋的目標不懈前進。通過建設曲線教師發展中心,鄉村專業教師培訓團隊,培訓基地和網絡培訓平臺這四大主陣地,為鄉村教師提供最專業的培訓工作,從而為鄉村教師的專業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要全面的解決鄉村教師的各項福利政策以及待遇薪資問題,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努力縮小他們與當地城鎮教師的各種薪資和福利差距,落實好各項教師評選評優制度,制定嚴明的獎懲制度,對于那些愿意長期扎根在鄉村進行教學的教師或者那些教學效果特別突出的教師,應給予特定的嘉獎和評級等等。
1.工作時間相對較長
通過對一些鄉村教師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的鄉村教師平均每天的教育工作時長為九個半小時,時間最短的也為六個小時,最長的竟然高達16個小時,有將近四成的教師,每天的日常工作和教學時間大概在十個小時及以上,有一成的教師,每天的教學工作和工作時間在12 個小時以上,這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國勞動法中規定每周最多工作44 個小時的規定。與此同時,男教師的工作時間要明顯的腸于女教師的工作時間,而校長的工作時間也要遠遠的長于普通的教師工作時間。通過對比發現,鄉村教師平均的工作時間是九個半小時而縣城學校的工作時間約為八個半小時,很明顯,鄉村教師的工作時間要遠遠高于城鎮教師的工作時間。雖然鄉村教師的工作時間較長,但是其真正用于教學的時間卻遠遠低于城鎮教師的工作時間,這是因為鄉村教師在工作中要解決班級的一些瑣事,班級的管理問題以及一些行政等問題,這些問題再加上教學等浪費了教師的大量時間,這也就導致了鄉村教師幾乎沒有任何時間來用于課外的研究。而且由于鄉村的交通并不發達而教師都離學校較遠,每次上班都要有較遠的距離和花費,大量的時間,而有的教師選擇了住校之后,他們大部分都是一周才能回一次家,而有一些住宿時間較長的教室,他們通常要更久,要一個月或者一個學期才能夠回家一次,這通常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和感情壓力,這也是大部分教師不能接受的原因。
2.教學內容量過大
通過相關的調查與研究發現,鄉村教師每周的上課結束大約在19 節左右,最少的為十節課,最多的高達35 節,其中,十節課以下的教師占比約為一成左右,20 到30 節課的占比例約為三成左右,其中,有將近一成的教師,每周的上課結束在30 節課以上,但是在城鎮教室那邊,每周平均上課結束最高僅為20 節,平均為14 節,是遠遠低于鄉村教師的。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鄉村教師由于人數上的缺失,導致通常一個教師帶兩門以上的課程,并且帶多個班級,這給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工作壓力和較多的工作時間,與此同時,教室無法安心的鉆研屬于自己的學科,無法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而外界所提供的對教師的培訓工作以及學科的對接工作也難以起到真正的作用。這樣一個教師兼任不同學科,兼任不同年級的情況,會大大的增加教師的課前準備時間,大大增加教師的教學難度,不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長時間如此,還會讓教師處于長時間的超負荷條件下工作,從而大大的降低教學質量。
通過對鄉村教師的調查發現,當前,鄉村教師最嚴重的問題是教學熱情不高,沒有發展的機會與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問題,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對當前超負荷的工作狀態感到麻木,他們缺乏對工作的熱情和上進心,也就自然不會花心思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對舉辦的一些教師培訓機構和組織,以及一些進修的活動都不上心。在對鄉村教師進行調查研究時發現,有將近六成的鄉村教師都有著明顯的對工作沒有上進心的問題,造成這部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教師長期處于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使得他們逐漸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巨大的工作壓力和感情壓力,使得他們失去了對教師事業的熱愛以及追求。與此同時,由于沒有落實好鄉村教師的發展機會和內在需求,導致了外界對支持鄉村教師建設的一系列活動,都難以真正的做到落實與實行。
雖然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提出要將城鎮中一些優秀的教師和教師骨干向鄉村學校進行流動,鼓勵這些教師下鄉去教育,但是實施到目前為止,教師師資力量流動的不平等問題仍然很突出,通常情況下是,城鎮將一些不優秀或者能力較差的教師流動到鄉鎮之中,讓他們去教學,而將一些優秀的教師留在本校中繼續發展,而鄉鎮將一些經驗豐富和教學效果較好的教師送入城中進行培養與發展。與此同時,下放到鄉村的這些教師,由于下放的周期較短,且沒有明確嚴格的考核制度與標準,這也就導致了他們在鄉下的教學很難起到真正的效果。城鎮將一些工作能力交叉的教師流入鄉村教學,對本校的發展或許構不成任何影響,但是,鄉鎮將一些優秀的教師送入城中的學校,將會對鄉村的學校發展帶來極大的損失以及影響,它破壞了原有的學校和諧的教育建設體系,那些優秀的教師在原來往往起著榜樣的作用,帶動著其他老師進行教學。但是由于優秀教師的流失,將會導致整體的教學隊伍活力大大降低,長時間如此,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鄉村的學校教育將會向不好的方向發展,這是十分不利于鄉村教育的發展的。
當前實行的教師輪換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遇到了許多困難與麻煩,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部分輪換的教師由于所輪換到的學校離家庭相距較遠和不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條件以及參加輪換后,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工作壓力和一定的經濟損失等從而不愿意參加輪換工作。為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對教師輪換進行一定的經濟補償,從而保證教師在輪換后能夠獲得與原崗位差不多的薪資待遇和其他福利等等,只有這樣,才能讓教師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的崗位的教學工作之中。在制定對教師的補償制度時,應當對換崗對教師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較為科學的分類處置,從而保證每一位教師都能獲得一份較為合理的補償行為。主要造成的損失包括三大類,一是由于與家庭教育而產生的路費,而是由于離家庭教育而產生的吃飯住宿的費用,三是由于家庭教育而無法及時的照顧家人所帶來的損失。在這三類中,伙食費和交通費可以直接用經濟補償的形式進行等價補償。而第三類問題可以給教師適當的住房補貼,或者給定期的假期讓回家探親等等。可以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補償。因為與城鎮相比,鄉村教師往往承擔著更多除教學任務以外的責任,這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受教育的對象存在著許多不足,而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由于大部分的鄉鎮學生比城鎮學生要弱很多,要想交出與城鎮學生同樣的效果,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可以根據跨區補償的原則,給予教師一些補償。為了使得各地區的教育發展更加平衡而提供機會補償。由于輪換的教室都是由縣級管理部門統一分配管理的,若是分配到一些偏遠的地區,那么將會很少獲得進修的機會,因此,就需要建立統一平等的發展制度,從而更好地縮小各學校之間的發展差異。
由于不同的學校存在著各樣的差異,這也就導致了每個學校的吸引力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特別是那些偏遠山區,往往會出現斷層的局面。因此,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應當鼓勵更多的教師申請到這類學校中,并建立適當的激勵制度。一是制定相應的補貼制度,為那些去這些地區工作的教師進行一定的補償,二是給予積極換到這些地區的教師給予獎金,具體的標準可由當地的教育部門統一制定。為了更好的激勵教師,還可以將輪換制度納入教師的考評體系,讓更多的教師愿意去偏遠的地區去支教,把教師去支教后的實際教學情況,學生的表現情況,都計算到教師的職務,晉升,評級等各項指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