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一中學,河北 秦皇島 066500)
《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交流、討論、學習等方式進行適時有效地引導與幫助”。基于合作學習模式的高中體育教學雖然在課堂中并不少見,但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教學,提升高中體育教育質量是當前值得研究的熱點話題。
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強調的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為了團體的共同目標與同伴進行交流、協作、互助、共享,并從中習得社會規范、文化情感、知識符號的一種學習方式。該學習模式現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而在高中體育教學領域,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教育部印發的《高中體育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指出,應培養“具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的學生。《新課標》的頒布進一步推動了合作學習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盡管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合作學習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深究現狀,卻發現該模式在教學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合作學習模式在我國體育教學領域的應用相對較晚,特別是在我國現階段高中生“獨生子女文化”以及競爭性個體性的學習氛圍較為濃厚的情況下,在進行高中體育教學小組活動時,易出現個別同學獨自練習,并未參與到團隊中去進行互助、交流;對新組建團體的適應性不足,導致團體活動的參與度較低;合作意識、溝通技巧較為欠缺,導致團隊矛盾重重等皆是合作文化尚未形成下出現的一些問題。
在傳統課堂評價中,我們總是批判其重個人,輕團體,只關注有著突出表現的個人,而忽略了其實成功的團體離不開群體中每一份子的協作。而當合作學習模式引入課堂教學時,一些教師似乎又走進了另一個極端,在評價中重團體輕個人、重結果輕過程。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評價,雖然在團體合作與競技結果上有著較高的關注度,但是如果團體單是依靠個人或是在矛盾重重、組織無序的情況依舊取得勝利,針對這種情況所作的單一性、結果性、整體性的評價是有失偏頗的。
當前高中體育教師雖然對合作學習模式有一定了解,并進行了有益嘗試。但卻存在著對合作學習中教師充當角色理解的偏差。有些教師依舊是以仲裁者,旁觀者的身份孤立集體之外。同時在體育教學合作學習目標的制定設計上不夠科學,進行教學反思也只限于以單純的自我總結方式,沒有深入探討研究。
合作學習模式中強調的是團體之間的充分交流、協助、分享,只有合理的小組人數,才能更有效地達到小組合作的預定目標。一般以2 到6 人為一小組為宜。而我國當前的體育課堂教學主要以獨立班級為主,也存在班級合并型教學規模。一般來說,我國的班級規模基本在50 人左右,有些地區甚至高達70 人。在這樣一種合作學習小組規模中,存在著小組成員難以得到足夠關注、對教師的組織領導力有較高要求、科學性分組的繁瑣繁雜性等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學生對自己為什么要進行合作學習沒有清晰認識。認為這只是上課的一種方式,并沒有深刻體會到合作學習所帶來的人際交往能力、與人協助分享能力的提升,在校園、家庭、社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嘗試將合作學習模式帶入體育課堂的同時,應該通過課前指導、課堂合作氛圍營造、課后積極評價的形式來幫助學生認識并提升合作技能。并通過合理目標的制定、創造個性化與群體化的展示機會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
評價是合作學習的風向標,要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就需要建立健全合理的評價機制。體育合作學習中的評價,不僅包括對合作結果的評價,也包括對合作過程的評價;不僅有老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還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不僅是對學生學業目標達成的評價,還有對學生的社會情感目標作出的評價。只有做到評價目標多維化、評價時間全程化、評價方式彈性化,才能更好的發揮評價的導向、診斷、激勵、促進功能。
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主體雖然是學生,但是教師在其中的合作角色扮演也是不容忽視的。合作學習,不僅是生生合作,更有師生合作、師師合作的理念蘊含其中。劉振懷在其著作中指出了教師與學生合作的諸多技巧,包括教師的傾聽、教師的期待、教師的暗示、鼓勵和贊揚、換位思維等。同時,體育教師之間針對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中的交流應用的困惑經驗探討,也是教師教學水平精進的重要方式。
盡管當前的班級規模無法一時縮小,但就體育老師而言,可以適當分時分批進行,確保絕大多數學生能受到應有的關注以及及時參與到團隊合作中來。同時,高中學生在開展體育學習時,由于不同的興趣愛好和身體素質,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學習愿望和學習需求,因此可以通過對學生不同興趣、愿望、身體素質進行分組,從而幫助學生在團體中更加自如的學習。彌補了不合理規模帶來的組織渙散、效率低下等問題。
《學記》中記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說明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當前我國高中體育教學采用合作學習模式進行課堂教學中有成效,有阻礙,但歸根結底,合作學習模式的成功應用離不開的是社會、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四方配合,提高該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性,是各界共同的期許,也是推進我國高中體育教學進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