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娜
(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官廳鎮中心校,河北 張家口 075400)
中國夢——一幅宏偉的藍圖,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激蕩。人生因夢想而飛,人生因夢想而偉大。從教二十多年來,我始終與夢想同在,與學生同在。中國夢——教育夢。中國夢的提出對祖國花朵的教育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踐行中國夢,培育新一代。不忘初心,潛心教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對小學語文課堂觀察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和研究。
教學中,我常常會碰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生。一類學生能迅速掌握老師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另一類學生即使反復訂正,往往在今后的練習中仍會出錯。而這些差異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他們觀察力的強弱。
觀察是學生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表現,研究他們在學習興趣,方法、習慣、能力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綜合表現出來的學習品質。并根據觀察情況,有效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的實踐經驗。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勞動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觀察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中占有何種地位,一個有孩子們來說,觀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樣,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能源。
現代教育教學中,課堂觀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教育質量和教師自身的成長。課堂觀察的核心在于學生,培養學生們課堂觀察力之于學生智力發展尤為重要。校本研究中,我把著眼點放在課堂,開展了以課堂為基點的小學語文課堂觀察研究。我嘗試在真實的語文學習與生活情境中,通過課堂觀察,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幫助和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全面發展。下面,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語文課堂觀察力。
觀察,是通過眼睛來認識事物、聯想問題、發現規律。觀察能力的獲得,依賴于良好觀察習慣的形成。達爾文曾對自己作了這樣一個評價:“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國人的智力,只是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神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觀察是認識事物,揭開事物本質規律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行為活動。小學語文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核心在課堂。語文課堂離不開觀察,語文課堂的一切活動都是以觀察為基礎的。
教師要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準則,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創造興趣盎然的語文課堂氛圍,尊重學生情感需要,適時引導學生觀察。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要利用并創造機會,刺激學生們各項器官的發育。例如:多看美麗的圖畫,多聽動人的音樂,多動手,多說話等,這些行為對器官發育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畫面豐富,色彩鮮艷的教材;老師常用的多媒體課件;老師繪聲繪色的口頭描述與夸張的肢體語言;還有讓學生動手做學具,進行操作,都在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觀察。
實際觀察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在觀察活動中,每個學生的知識經驗、個性特點、心理品質不同,觀察的效果也不一樣,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成功的樂趣。觀察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源泉;是學生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開端。因此,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提出:“觀察、觀察、再觀察。”語文課堂上,學生的一次次觀察收獲的將是一個個不同的世界。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觀察不是消極地“觀看”,而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并且有思維和語言參與的知覺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力是指有目的、主動地考察事物并善于正確發現事物各種典型特征的知覺能力,是促使觀察保持高效率和順利進行的重要證。如果觀察的目的不明確,觀察就如“走馬觀花”,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全面而細致地觀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明顯特征到隱蔽特征的觀察原則。如:觀察圖片大公雞,可先引導學生觀看雞頭、雞身、雞腳,以后再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么異同。邊看邊引導,還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同時,要有觀察的中心和范圍,才能保證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對象上。這樣學生的觀察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的觀察水平提高了,才能發掘學生的語文學習潛能。
觀察力是學生在課堂觀察實踐中或有關順練中形成的能力。因此,觀察能力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觀察力的培養和發展對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語文具有重大意義,是他們智慧開啟的重要能源。
守望教育理想,守望理想課堂。作為一名教師,我自己也要注重觀察,了解不同學生對語文教學活動的興趣,他們各自喜愛的方式方法等。由此在觀察中得出自己的教學觀點與設想,并將之貫徹到教學中去,使語文課堂教學既能刺激學生們的好奇愿望,又充滿情趣,使語文課堂激情飛揚。
七十年光輝歲月,七十年砥礪前行。七十年間,祖國的變化日新月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將心系中國夢,與時俱進,并將繼續致力于小學語文課堂觀察教學的研究,勇于創新,超越自我,做新時代學生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