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臨塘學校,江西 贛州 341700)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要求老師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關注學生成長需求的同時,助力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要達成此理想的教學目標,需要先讓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感興趣。而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能夠讓學生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學習,非常有益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促使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持續提升。基于此,文章對于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在每節課的教學中,采取的都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是在課堂中被動接受老師的灌輸,缺乏學習的興趣和欲望,自然也無法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而在利用情境教學法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通過對直觀教學情境、問題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由對情境內容的感興趣轉變為對課文內容的興趣,順利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好保障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初中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只有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才能夠真正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并對此種思想情感進行內化與升華,對自身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只是記憶住了每篇課文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并沒有真正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而利用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就能夠非常容易達成此理想的目標。比如在教學《背影》這一篇課文中,對于父親車站送我中“爬月臺買橘子”的感人故事,如果老師能夠利用徐方的“我的老父親”、筷子兄弟的“父親”等歌曲營造情境,就能夠形成情緒感染效應,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對朱自清筆下的父親形象進行深刻理解。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內容,學生寫作中常會出現無話可說、無情課表的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水平。而利用情境教學法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主題體驗情境,讓學生在感性體驗空間中,找到創作的靈感,讓學生進行更加情真意切的表達,并降低學生寫作教學的難度。
初中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趣味學習資源的應用,能夠在課堂教學初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進入對學習內容的思考中。因此,老師可以對課文相關的趣味典故進行搜集,利用趣味典故引入具體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有趣和有效。
比如在教學《月亮上的足跡》課文時,在課堂導入階段,老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阿波羅計劃”和“嫦娥奔月”兩個故事,在學生還沉浸在這兩個趣味故事時,老師可以趁機向學生提出問題:①“航天飛機”“嫦娥奔月圖”代表了什么內容?②你了解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哪些故事?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會非常自然進入到對本節課新課文的學習中。
初中語文教材中部分課文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差距較大,學生難以對課文中描述的內容進行理解。所以,老師可以采取引導學生想象的方式,將學生帶入體驗學習情境中,如此就可以讓學生在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體驗的過程中,更好理解作者創作的目的,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
比如在教學《風箏》課文時,老師可以利用問題將學生帶入想想活動中:1.假如你是課文中的“我”,會讓弟弟做風箏嗎?2.如果不讓弟弟做,具體原因有哪些?3.如果在多年后與弟弟談起這件事,是否想要向弟弟道歉?學生帶著老師提出問題思考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想象成為課文中的主人公,讓學生對課文中人物以及情節的體驗學習中,加深了學生對《風箏》這篇課文的理解效果,而此種理想教學效果是傳統講解式教學所無法比擬的。
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否濃厚,取決于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利用媒體技術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創設與課文內容匹配教學情境的方式,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與可視,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感觸。
比如在教學《安塞腰鼓》課文時,通過對應音樂的播放,學生能夠對安塞腰鼓的力量進行深層次的感受,如此就能夠讓學生對安塞腰鼓之中的藝術美進行感受,甚至產生親自嘗試此種腰鼓的想法。在此種情感的驅使下,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會更加深入。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意義重大,老師要對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進行了解,根據不同課文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并根據學生的情境體驗,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收獲更多知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