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俊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人類為什么喜愛追求極致?或許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是人類審美的高級體現。“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追求極致、追求完美、嚴謹、專注的精神。從《詩經》描寫的“切磋琢磨”細致情狀體現匠人們真誠專注、一絲不茍的職業素養。[1]《辭海·工部》說“工,匠也。凡執藝成器物以利用者。”[2]意為能以專門手藝為職業并依此養家糊口的人;現泛指手工作坊(以家庭為單位)、工廠、工地等一線手工作業的技師和工人等。能集構思、設計與制作與一身的工匠,便稱之為“哲匠”,即為“智慧的工匠”。“工匠精神”體現出對產品精益求精的態度、改善工藝的理想信念、讓消費者滿意的愛崗敬業精神。
我國探索“校企合作”起步于上世紀90 年代,現在已經摸索出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內涵多指校企雙方在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為一種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模式。[3]它要求高職院校加強和企業的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使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使高職生更適合市場需求,發揮企業資源優勢,培育高職生的品質素養,使教育功能與生產經營實踐無縫對接,使高職生被樂意接納,以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4]校企合作的核心將是企業,學校提供師資力量,二者通過合作來共同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學校、高職生、企業的“三贏”。
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校企合作中意義重大,工匠精神已是評判一個國家制造業是否強大的一個標準。高職院校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校企合作中培育高職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讓一名高職畢業生成長為技術熟練、敬業樂業的一名工匠。
校企合作已是一種富有成效的高職教育模式,有利于消除理論與實踐、工作與學習之間的障礙,有利于企業和學校共同培育高職生的實操技能和職業素養。[5]但高職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僅僅靠院校是遠不夠的,需要與企業合作,使高職生在企業一線生產環境中掌握綜合技能,了解企業員工應有的基本素養,堅定制造精品信念。校企合作是培育高職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企業是培育高職生工匠精神的主戰場,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加強校企合作的有力的助推器。
在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是制約校企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追求的是利潤,參與校企合作不是他們的義務和責任,或把高職生當作廉價勞動力的目的,或者利用校企合作提高自己的社會知名度,甚至認為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高職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難以將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內化。[6]而高職院校參基于辦學成本考慮,開設專業走兩個極端,或是所開設專業陳舊,或是追求社會熱點開設新鮮專業,強調技能員工的速成,傳授的操作技能太簡單,教學內容膚淺等,導致畢業生后不能滿足企業用人需要,制約了高職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不少高職院校和企業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而轉型升級,但“雙師型”教師比例較小,缺少技術骨干教師、專家型教師,高職生在校期間很難領略前沿學科的先進理論,在企業享受不到有效的技術技能操作培訓。[7]有的“雙師型”教師綜合素質跟不上,理論知識權重大,高職生實踐操作時間較少,從高職院校和企業投入資源的結構相對數看,背離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共享資源稀缺,不能共同培育出具有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高職院校教學中存在著“重技輕人”的傾向,片面追求技術技能,背離了高職院校培養“德藝雙馨”高技能型人才的初衷。[8]在培訓技術技能時,忽略了匠心方面的培育,使學生質疑所學專業的價值;企業錄用員工時以工作經驗者優先,沒辦法評價匠心精神。強調從業經歷和技術技能是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單獨使用企業認同去評判工匠精神是不全面的。實踐是技術技能的硬指標,在校企合作的現實困境中,技術技能的結構相對指標過大,匠心品質成為理想境界的追求,割裂了技術培養和匠心培育的關系。
高職院校教師對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培育至關重要。校內的課程設置由高職院校自己安排,教師的技術技能、業務能力、思想理念等與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聯系不緊。[9]專業課程教師自我學習能力跟不上的企業需求。高職院校的教師基于一些原因,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工匠精神的培育受教師業務能力的制約。而企業帶隊教師忙于具體事務,到高職院校兼職愿望不強烈,更談不上工匠精神的培養了,實習實踐效果難以保證。
由于政府的積極引導、高職院校的主動謀劃、企業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績。近十幾年來,尤其是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實施,政府的制度規劃日趨完善,[10]“校企合作”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合作雙方互利共贏,建立長久有效的協調機構機制;建設完善的校企合作共享資源平臺,推進雙方合作有效的對接體制;增加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高效性和有效性,實現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實現產教融合。從具體操作上,構建校企行協同考核機制,而不是僅僅考證,對畢業生進行綜合考核;專業設置和企業要求、教材內容和行業標準、教學和生產努力做到無縫對接,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的持久性和穩定性;積極營造利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氛圍,有利于高職學生養成精雕細琢的作業態度、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質,努力使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達到能工巧匠的職業水準。
“工匠精神”的培養對勞動者的職業生涯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培育高職生的“工匠精神”不僅是高職院校順應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時代要求,也是促進本身升格的迫切要求。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需要把培育“工匠精神”融入高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受高職生對“工匠精神”的敬畏之心。[11]以“工匠精神”鑄就了銳意進取、精益求精、扎實奮進的精神和品質,將道德教育融入實踐中,在提升高職生技術技能的基礎上,培育其愛崗敬業、甘于奉獻、追求極致的精神品質,高職院校開展的職業道德教育,結合具體行業標準,做到有的放矢,使高職生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具有穩定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努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大國工匠”或在其中。
無論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雙師型”教師在培育工匠精神時起著主導作用,是校企合作的得以高質量完成的重要因素。“雙師型”教師對高職學生的“一言一行”影響深遠。從教師的角度看,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教師把理論和實操技能向學生傳授;從學生的角度看,匠心品質是內在的,讓高職生真切地體會到教師的業務素養和教學品質,從教師身上習得追求極致的匠心精神。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代班師傅通過企業提供的先進設備、校企合作和諧融洽的氣氛等,共同培育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質。
匠心品質植根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高職院校聘請能工巧匠、業界領軍人才來上課,結合專業特色展現他們的工作業績,用實例教學,讓高職生親身感受到能工巧匠卓越品質和專注;“雙師型”教師隊伍采用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雙向流動方法,培養教職工、技術人員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和技術技能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中,采用“教學合一”的方式,教師、師傅和學生在“校企合作”中達到教學相長,學生獲得職業認同感,形成價值追求,鑄造匠心精神。
思想是需要灌輸的,工匠精神需要長時間耳濡目染、實踐實訓中逐漸養成的。高職生自從選擇的高職專業作為終身的職業,作為安身立命的依托,工匠精神便會伴隨職業生涯。自寄發錄取通知書,可以同步寄出學院專業尖端知識和知名企業介紹,附寄“大國工匠”書籍,引導樹立技術興國理想;營造尊重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提升職業歸屬感、榮譽感;以4-6 人為單位,摹擬企業生產車間,通過生產性實踐教學,開展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各類職業技能競賽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促進學生真切的感受并將其內化為自身職業素養,培養追求極致的情懷,認知精品極品制作的艱辛,同時感受成功的喜悅,真正接受并崇尚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精神內核和靈魂,是核心目標之一。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看作是秉承和弘揚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和培育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環節,對提高高職畢業生的勞動技能為和綜合素養,有著廣泛而長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