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梅
(廣河縣回民第一中學,甘肅 臨夏回族自治州 731300)
初中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保持其全面性、均衡性的主體發展,將對初中生的未來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將核心素養滲透于化學課堂之中,以素養為目標、以學生為主體,科學設計、合理引導,有助于實現素質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性目標。因此,本文從核心素養對初中生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創新實施的具體策略兩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分析。
初中生正處在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自我認知突出、個性觀念明確,需要教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法和主體化的滲透策略,以此保證初中生的學習與發展。對此,將核心素養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點,挖掘認知規律,為學生提供適宜、恰當、高效的學習計劃,另一方面可以構建多元化的教學環境,建立積極、互助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在科學引導下實現個性發展的目標。
核心素養是適應社會發展所必備的品格和能力,將其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更易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態。同時,初中生正處在情感豐富期,長期的學業壓力和外部環境的干擾,往往會使其產生不良情緒,進而影響學習質量,對此,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以健康人格的建構為基礎,立足學生的自我發展,采取不同的教學活動或實踐任務,可以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化學是一門嚴謹求實的學科,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作為學科素養的內容之一,對學生學習意識、科學態度以及社會參與等方面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將核心素養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不僅能幫助學生認識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還使學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以科學務實、持續發展的觀念突出自我價值,展現少年風采。此外,核心素養的教學滲透,還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對自然環境的各種影響,以及對生活問題的解決效果,進而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熱愛化學的良好習慣。
化學是一門貼合現實生活的自然科學,從生活的角度出發,更易于激發學生對生活現象和化學知識的探究興趣,進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和互動質量。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為學生提供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從現象中挖掘化學知識,體會化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功效與作用,這不僅能幫助學生點燃學習化學的“興趣之火”,還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化學的獨特魅力,從而加深其理論概念的理解。如在“燃燒和滅火”的教學中,為使學生清楚了解燃燒和滅火所應具備的條件,掌握滅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此,利用多媒體投影,將生活中的具體現象引入其中,如“山林滅火構筑隔離帶”“廚房油鍋起火蓋鍋蓋”“運用滅火器對準火焰根部進行噴射,可以快速消滅火源”等,讓學生通過生活圖片或視頻資料的觀看,進一步了解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對下一步的實驗學習和理論掌握起到鋪墊效果。
從課堂問題入手,引入適宜的問題內容和探究要素,一方面可以加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深度,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進而形成化學思維,從而有效解決復雜的化學問題。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問題的難易點和切入點,保持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設計關系,使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尋找途徑、優化方法,進一步掌握現象與結論之間的化學關系,實現有效解決。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了解物質構成,為加強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提出問題:1.如何理解“夏天自行車的車胎氣不能打得太足”“鐵軌之間應留有空隙”等生活現象?2.將1 體積黃豆和1 體積綠豆混合,所得體積是否等于這兩個體積之和?3.從分子的角度分析,水的蒸發和分解這兩種變化有何不同?④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通過對課堂問題進行深度探究,不僅能打牢學生的認知基礎,還使學生在相關現象的解釋說明中鍛煉其分析推理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實驗,既可以幫助學生直觀掌握現象,了解變化規律,還可以加強探究意識,提出相應的實驗設想,實現有價值的研究。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從化學實驗入手,根據探究目標設計和優化相應的實驗方案,并引導學生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從而推動學生主體的交流與探究。如在“水的組成”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建立正確的微觀認知,對此,教師可以從電解水實驗出發,組織學生對其水的生成進行探究,并引導學生對其相關內容提出問題,如“水的構成是怎樣發現的”“為什么H 和O的個數比例是1:2”“水有哪些重要性質”等,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內在規律,加深基礎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微觀層面理解組成、結構、性質的聯系,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討論,是指對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有利于學生整體之間的信息傳遞和思想交流,從而豐富認知、建構意識,培養其質疑、批判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對相關話題進行討論,使學生在收集、整理、表達、探析的過程中培養其尊重事實、敢于質疑的學術精神。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學中,為使學生正確認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質,了解其相關用途與毒性,教師可以在二氧化碳對環境影響這一模塊的學習中,提出相應的討論話題,如“引起溫室效應的原因”“溫室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防止溫室效應”等,使學生在交流探討中正視自然生態、樹立綠色觀念。此外,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積極參與其中,及時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資料和信息模型,以此保證討論的質量和深度。
小組合作是教學實施的一個組織手段,通過小組化的學習開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認知水平,保證課堂活動的組織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從而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對此,在其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還應合理劃分組員、優化協作方法,使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中獲得成長。如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為使學生掌握質量守恒的內容,了解其質量守恒的應用,同時,考慮到學生個體的認知差異,對此,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按照交叉互補、差異結合的原則,使個體與整體、學生與小組之間形成幫扶關系,進一步提高學生整體的探究能力和交流協作能力。此外,針對各組情況,突出探究問題,如“白磷燃燒實驗中,氣球為什么先鼓后癟”“為什么發生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發生變化,而質量會守恒呢”等,不僅能幫助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力,還使學生在思維框架的建構和協作思考等方面得到加強。
社會責任是化學學科素養的其中之一,有助于學生認識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開發的重要性,并對其綠色化學、持續發展等觀念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情感豐富且易于表達,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心理情感入手,以社會熱點、生態環境、科技發展等要素為切入點,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社會認知,加強社會參與,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直觀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各種影響,從而形成有益于社會發展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如在“愛護水資源”的教學中,為使學生直觀了解世界水資源和我國水資源的發展現狀,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功能,收集有關水資源及其現狀的信息資料,如“日常用水浪費”“污染企業亂排濫放”“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使學生在真實案例的觀看和思考中激發其愛水情感,重視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節水意識和環保觀念,這對學生的素質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平衡思想作為初中化學學科素養的發展重點之一,也是助力學生建構邏輯思維和認知框架的基礎。從假想入手,通過對相關實驗步驟或探究環節進行假想活動,采取求證演示、探求交流的方式,進一步幫助學生以對立統一、動態平衡的觀點看待問題、分析現象,這對下一步的認知學習和理論滲透產生積極效益。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中,為使學生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并通過滲透對比的方法,找出O2、CO2 氣體制取的異同點,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假想的方式,探討O2 制取的方法能否運用于CO2 制取思路之中,激發思考、尋找規律。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實際,提出可能的假設,如“用稀硫酸與大理石反應行不行”“用稀硫酸與碳酸鈉反應會有怎樣的結果”等,使學生可以從不同視角中觀察變化、揭示特點,從而樹立辯證思想和平衡觀念。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科學、全面的評價實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行為動力,釋放能動效益,使其學生主體得到更為積極的成長。然而,在當前初中化學教學評價中,大多數教師仍以結果為重點,缺乏對學習過程與細節成長的分析,導致學生的興趣激發、主體滲透存在不足。對此,教師應以學生的素質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相對與絕對相統一,從客觀的角度建立評價機制,挖掘成長變化,科學調節和完善教學細節,保證學生主體的有效參與和積極發展。此外,教師在評價實施的過程中,還應采取語言激勵、物質獎勵、賞識評定等手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優化學習情緒,使師生能夠保持和諧相處的教育關系,這將對后期的學習鋪墊基礎。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作為學生認知發展的必備品格,通過生活、問題、實驗、討論、小組等策略的應用,將其滲透于初中化學課堂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保證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另一方面可以開發學生的化學思維,建構體系模型,使學生在社會實踐、理論探索、實驗操作等方面都能得到較好發展,進而實現綜合培養的人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