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霞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2021 年湖南省委發布《湖南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文件指出要實現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建設新湖南注入紅色精神動力。湖南革命先驅群英薈萃、革命遺址星羅棋布,都彰顯著三湘大地具備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近年來,關于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日漸增多,但是關于如何充分利用、開發和傳承湖湘紅色文化資源,還有待于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針對目前有關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學術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與評價。
1.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廣義與狹義。關于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內涵定義,從廣義而言,多數學者認為是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并有資政育人意義的一切革命活動中所凝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之和。高翔認為“紅色文化資源是由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組成[1]。”從狹義而言,是從湖南共產主義組織的建立到湖南境內解放期間,所產生的革命歷史事件、革命遺址遺跡,革命英雄人物以及創作的紅色文藝作品,其中也包括紅色行為、紅色制度和紅色綱領等。劉建平認為“湖南境內的紅色革命文化是狹義的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其中凝結了湘籍烈士們的英勇忠誠與奮斗犧牲,鼓舞了新時代的湖南人不忘初心、繼續前行[2]。
2.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有形與無形。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內涵分為有形的物質資源和無形的精神資源。一是有形的物質資源。如曾長秋認為,紅色物質文化和紅色制度文化都屬于有形的物質層面資源,其中紅色物質文化由革命歷史遺跡、革命文物、革命場館以及烈士紀念塔、陵園組成,紅色制度文化是黨和政府頒布的綱領路線、研究的理論和撰寫的文獻政策等,有形的物質資源為傳播紅色文化提供了有效載體[3]。其次是無形的精神資源,有學者從紅色精神層面進行概括。如鄧顯超認為紅色精神文化依附于紅色物質文化形態上,是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中凝結著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來的革命傳統、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信念[4]。
1.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靜態發展。革命紀念場館成為傳承紅色基因主陣地,紅色場館通過精心布展傳遞紅色精神,儀式教育強化紅色精神,使其日益成為城市地標。湖南紅色場館以史料檔案為基礎,出版了大批紅色經典文庫,并賦予紅色傳統新的承載形式,結合AR、VR 等新技術推出多媒體數字刊物。“紅色文藝經典對豐富精神世界、引領社會風尚和培根鑄魂具有獨特作用[5]。”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抖音、快手和今日頭條等傳播渠道,以H5、圖文結合、短視頻的方式對湖湘紅色文化進行整合傳播,這些線上傳播平臺能夠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以互聯網+的創意傳播方式對大眾進行愛國主義普及教育。
2.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動態發展。紅色文化資源不僅停留在靜態的紀念場館內,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青少年而言,紅色文化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轉化為育人資源。在課堂教學上老師講授革命英烈事跡,激發學生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以優秀人物的價值追求和精神特質教育、引導學生。開展“移動思政課堂”,將思政課堂從教室搬到紅色遺址,有效實現課堂理論和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增強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性和滲透性,“使得隱形教育和顯性教育相互滲透,實現知、信、行得統一[6]。”除此以外,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發展還推出了動態的旅游線路。路線將湖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串聯起來,這對發展紅色旅游、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和推動湘贛邊區域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學界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意義研究成果頗豐,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功能凸顯了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價值,研究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對國家繁榮、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助推作用,推動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傳承。
1.研究湖湘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提升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紅色文化是革命時期積淀的主流思想意識和先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精神標識,凝聚著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具有中華民族精神的根本屬性。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實現紅色文化資源“以文化人”的功效,需要做好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湖湘紅色資源進行繼承、保護、利用和傳播,可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目標。
2.研究湖湘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培育核心價值觀。在內容形式上,紅色文化和核心價值觀二者是相統一的,都屬于意識形態范疇。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著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義。紅色文化資源中體現了革命時期的優良風尚、理想信念和行為規范,其中包含了艱苦奮斗、愛黨愛軍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為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資源與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導向上相一致。“兩者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在對共產主義、愛國主義的認知上是相同的[7]。”紅色文化資源記載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故事,具有親和力和凝聚力,可以提高大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度和接受度。
近年來,湖南紅色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當地政府正在實現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社會效益向經濟效益有效轉化。
1.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產業化。“十三五”以來,湖南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紅色旅游創意發展和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不錯成績。發揮相關部門聯動效應,重點建設一批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紅色研學基地、紅色文旅小鎮和紅色旅游扶貧村。紅色旅游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融合發展是紅色旅游可持續的未來[8]。為實現紅色文旅強省的目標,2020 年的紅色文化旅游節,重點探索“紅色旅游+區域特色”、“旅游+創意產業”和“創意惠民+鄉村振興”等新型發展模式,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產業化高質量發展。
2.湖湘紅色文化資源體驗化。為提升參觀者的體驗感,目前湖南的紅色文旅行業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加大技術投入,增加紅色場館的科技元素。湖南部分紅色場館正利用投影技術一定程度上復原了歷史場景,運用全息技術全景呈現紅色遺址和紅色文物,創新表現方式,讓紅色文物能夠說話,使紅色歷史能夠觸摸。這樣的體驗方式不僅僅打破了觀眾局限于聽講解、自顧自參觀的困境,更多讓觀眾感受到紅色文化的內涵具有深遠厚重的意義。
1.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學術價值。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有利于為黨史研究提供史實依據,豐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紅色文化是歷史性的形成,具有獨特的價值地位,能夠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破除歷史虛無主義之弊,豐富中國近現代歷史研究[9]。”湖湘紅色文化屬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為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提供了理論源泉。尤其是黨史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改革開放史,這些歷史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盡艱難實現了三個偉大飛躍,重建了人民內心信仰。
2.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的現實價值。開發湖湘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發展湖南紅色文化產業,為提高革命老區經濟水平注入新活力。“紅色文化的思想價值是實現其經濟效益的基礎[10]。”將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能在發展紅色產業過程中傳承保護紅色文化資源,讓大眾參與到創造過程中,增強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另一方面紅色產業的興起也拉動了旅游消費,延伸了文化旅游產業鏈。帶動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為第三產業服務人員提供了就業崗位,使身處革命老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盡管近年來,學者對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多,但在研究深度、手段創新和傳承方式等方面仍有待于深入。
1.研究深度不夠。學者們大多從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狹義角度出發,而忽視了其廣義內涵,在跨學科研究方面有待加強。研究不足體現在:一是分析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僅僅局限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革命文化資源,或是簡單地將紅色文化等同于“愛國主義文化”,沒有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理性支撐。二是對于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僅從馬克思主義學科進行研究,與其他學科結合不夠緊密。三是針對湖湘紅色文化資源的概述,多是從遺址、紀念性場館和故居等物質文化進行描述,對湖湘紅色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定性概述較少。
2.挖掘開發手段單一。在湖湘紅色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由于部分地區無法全面掌握相關資料,有時會對其內涵把握不到位,加上缺乏專業的高素質從業人員,開發時缺少統一規劃管理,從而導致紅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紅色文化產品同質化和商業化等情況出現。在紅色文化教育方面,部分展館僅存在簡單羅列革命事跡、缺乏專業講解人員,部分紀念遺址僅僅陳列了簡單的床、椅子和桌子,參觀者走近看一眼后可能立馬轉身。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未能為開展黨性教育提供優質基礎設施,在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上還存在無法突破傳統觀賞性參觀旅游、無法使參觀人群身臨其境感受革命年代的熱血理想和難以使人對紅色文化產生綜合意識等問題。
3.傳承方式缺乏新穎性。湖南雖然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但在開發、利用傳承過程中,地域特色不夠突出,湖湘人文精神內涵挖掘不夠,大多數紅色景區被動承載歷史,沒有將湖湘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湖湘人文特色進一步突出強化,沒有將其上升為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精神源泉,以至于大眾對湖湘紅色文化的理解較為籠統,難以與其他地區紅色文化區分。特別是在老少邊窮的革命老區,地方財政扶持力度有限,場館多但特色不鮮明,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手段單一化,傳播方式多以紅色文藝作品、紅色影視劇和紅色旅游為主,內容設計缺乏現代化思維,陳舊的形式導致大眾接受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