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宗帥
(滄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北 滄州 061001)
大運河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穿越時空,使我們能與古人對話,并在今天煥發出新的活力。正如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所說“當歷史的塵埃落定,許多東西灰飛煙滅,唯有文化以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形式流傳下來,它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稀世物證,是我們與遙遠的祖先溝通的唯一通道,是我們走向未來的堅厚基石。”[1]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和深厚的底蘊。傳承與發展優秀文化遺產,對于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以及人類文明進程有著重大意義。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突出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以此統領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我國歷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2003 年10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 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詳細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及其范圍。目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的發掘和保護,這是一項人類為保護精神世界而開展的偉大的文化工程。2004 年,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標志著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正式與世界接軌。
在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2]
傳統武術是我國歷代先輩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一種活態的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傳統武術是一個既有表現為拳種套路,器械功法,技擊格斗的外顯層,也有表現為傳承訓練,禮儀規范的中間層,還有表現為諸如價值取向、思維特征、武德等內隱層的復雜文化系統。[3]程大力認為“傳統武術是建立在我國傳統文化基礎之上,融會了中國傳統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并不斷積淀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4]
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雜技、武術、蹴鞠、秋千等多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明確表明傳統武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將我國的傳統武術劃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中的第八類,也說明了傳統武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滄州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發源地之一,與武當、少林齊名,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滄州武術始于春秋,歷代薪火相傳,明清時期興盛,至民國達到鼎盛。民國時期涌現出許多著名的英雄人物,在中國近代史上為懲奸除惡、抵御外敵、發揚武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后,滄州的各類武術學校、武術基地培養出了許多青年拳師、武術名家、電影明星等,為傳播滄州的體育文化和提高城市知名度起到了推動作用。
滄州市在1992 年獲得了全國首批唯一地級市“武術之鄉”的稱號,滄州武術2006 年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 年被確定為奧運精品旅游線路。武術也成為了滄州的一張城市名片和中國甚至世界了解滄州認識滄州的一個窗口。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形勢和文化生態的急劇變化,滄州武術的生存土壤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師徒傳授方式已不再適應今天的社會環境,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沖擊,青少年中習武人數的銳減和一批老武術家相繼離世,導致部分傳統武術面臨后繼無人甚至消失的危險。滄州武術由過去的興盛到現在的困境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因此,探索滄州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的傳統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武術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情感和凝聚力是其他體育文化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要增強人民對傳統武術的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新時代體育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對傳統武術作為文化遺產進行認識和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從戰略角度去關注,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關注并參與其中。
劉雪玉認為“非遺體現了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獨特的表現力、創造力和感染力,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獨特的生產生活風俗,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與向往,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基因,承載著特色鮮明的民族記憶,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民族發展的源泉。對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應該按照三點:首先是構建‘口傳心授’的模式。其次是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最后是搭建校地合作的平臺。”[5]
馮驥才先生曾說:“歷朝歷代,除了一大批彪炳史冊的軍事家、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以外,各民族還有一大批杰出的民間文化傳承人,后者掌握著祖先創造的精湛技藝和文化傳統,他們是中華偉大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核心是“人”的問題,首先要加強對武術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活態的人所展示的武術文化比技術、理論和文字記載更為重要,有了“傳人”才能實現傳統拳術和器械的延續,緩解傳承危機。
傳承人是民間文化代代薪火相傳的關鍵,杰出的民間文化傳承人往往還把一個民族和時代的文化推向歷史的高峰。傳統武術的傳承人傳承的不僅僅是智慧、技藝和審美,更是一代代先人們的生命情感,它讓我們直接、真切和鮮活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滅的傳統文化。只有代代相傳才能使傳統武術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息。[6]滄州傳統武術傳承體系比較完善,但傳承人和練習者都在大幅減少,同時受競技武術的沖擊,部分拳種甚至在失傳邊緣。
在對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方面,可以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從國家層面對傳承人進行認定,通過立法對武術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保障,保護傳承人的法律地位和社會威信,從而使武術傳承人能夠立足本職工作,完成歷史使命,使傳統武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一方面,建立科學的制度體系為傳統武術的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硬性環境保障,授予傳統武術傳承人榮譽稱號,并明確傳承人的責任和義務,成立國家級的武術協會和地方分會,定期開展工作和交流活動,建立相應的監督與考核機制,激活傳承人對武術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國家要落實對武術傳承人的經濟補貼。有一部分傳承人因為經濟壓力迫于生計而不得不棄武從他,另謀職業,導致了一個門派或拳種的衰落甚至消亡,極大地制約了傳統武術的傳播。只有保證傳承人的生活,才能使他們安心傳授技藝,培養接班人。國家和政府以及各類團體組織要積極發揮作用,擴大傳承人的影響力,通過多種渠道促進武術文化在全社會的普及與傳播。
傳承方式現代化。新時代武術的傳承要將傳統的師徒、家族等民間傳承方式與現代教育傳承相結合,在各級各類學校,以及武館校中實現傳統武術的教育傳承。進一步推進傳統武術進校園活動,在體育課上適量增加傳統武術內容。在全國范圍內選取各種類型的“武術學校”,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武術拳種教學進行傳承,并由傳承人來進行指導。根據各年齡段人群的不同需求對武術實施分類教學,提高大眾人群學習的積極性和鍛煉長期性。實行等級考核制度,推進傳統武術的大眾傳承。
定期開展武術賽事。武術賽事作為體育賽事的一部分,擁有許多其他項目賽事沒有的優勢,武術賽事集娛樂性、競技性、觀賞性和文化性于一體,并且內容豐富多彩,在武術比賽中可以領略到各個拳種和流派的獨特魅力,武術比賽也是弘揚和繼承中華武術的重要方式之一。[7]滄州武術節創辦于1989 年,是全國舉辦武術節最早,經驗最豐富,比賽表演項目最多的一個群眾性武術節日,在海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2010 年10 月第八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正式升格為國家級節慶和國際級賽事,在傳承優秀武術文化、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等方面,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保護傳統武術的文化空間。“就一個民族來說,每一個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動的地域,該地域的自然環境對該民族有很大影響,進而會在此基礎上形成該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產生的,與該環境息息相關,該地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生產、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習慣、習俗都從各個方面決定了其特點和傳承,既典型地代表了該地域的特色,是該地域的產物,也與該地域息息相關;離開了該地域,便失去了其賴以存在的土壤和條件,也就談不上保護、傳承和發展。”[8]在武術的傳承中,我們要注意傳統武術的地域特色,除了保護傳統武術本體,更要保護其賴以生存的環境。興建滄州武術特色博物館,打造武術小鎮,加強文化載體建設。建設全國性武術培訓基地,定期開展武術比賽和武術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對文化空間進行保護,從而達到對傳統武術整體保護的目的,并最終實現傳統武術的活態傳承。
滄州作為國家首批認定的“武術之鄉”享譽國內外,在滄州地區形成并廣為流傳的拳種多大52 個,占到全國近40%。各門派武術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別具特色。目前,滄州傳統武術傳承體系比較完善,但傳承人和練習者都在大幅減少,同時受競技體育的沖擊,部分拳種甚至在失傳邊緣。滄州傳統武術同樣存在自身問題:與當前快節奏社會發展不適應;傳授方式方法陳舊導致內容趣味性不強;傳承人思想保守、文化素質偏低;政府支持和媒體宣傳不足,學校傳統武術教育發展滯后,外來文化沖擊等因素制約著滄州地區傳統武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