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英波
(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北京 100875)
我校針對碩博開設的人文通識課程群是由美國歷史與文化、美國文化解讀、文化社會與交際、西中文明對照等緊密相連又相輔相成的四門研究生高階英語必修選修課構成。該人文通識類課程群的建立宗旨都是通過課堂內外的文化教學加強碩博研究生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幫助學生了解美國及西方社會的文化背景及淵源,同時對中西兩種文化進行對比學習;提供跨文化學習的平臺,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學術英語的應用能力。其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具體客觀地了解西方文化與歷史,并通過對比分析來凸現我國中華文化的精髓,增加學生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只有對本民族文化充滿信心,這些高水平人才才能客觀地看待西方文明的長處與缺陷,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發揮所長,為中華文明的復興與繁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課程群的四門課程各有所長,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例如美國歷史與文化側重從歷史進程中來探討美國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是如何形成的,通過剖析美國歷史的演變來解析美國價值觀的形成原因,從而理解美國人的意識形態和思維邏輯,這將十分有利于未來的國際溝通與學術合作的順利開展。第二門課程美國文化解讀更側重現代美國社會部分,提供跨文化學習的平臺,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學術英語的應用能力。學生具備對文化文本如小說、媒體及美國時事的基礎分析能力。不會無故受到西方媒體的不良影響,會針對其文化及思維意識客觀分析后作出自己的正確判斷。第三門課程文化社會與交際注重從英語交際能力,在課堂中加入大量的交際實踐教學,從日常生活到學術會議的各類場景進行了分析和模擬,幫助學生明晰必要的西方禮節與溝通策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而從有利于未來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順利開展。第四門課西中文明對照從更寬廣的角度闡釋兩種文化的同性與不同,旨在引導學生對中西方文明在教育傳統、家庭倫理關系、對人體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社會規范體系、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異同進行比較和深入探討。希望學生通過本課程能夠對中西方在教育傳統、家庭倫理關系、對人體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社會規范體系、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等具體方面的異同有相當的了解,并對西中文明形成差異的原因有深層次的認識和思考,增強跨文化敏感性。這四門通識課程雖然各有所長,該人文通識課程群的宗旨實一致的,即以文化促理解,提升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為后續的國際學術活動做好前期的英語準備工作。現以其中的一門課程即美國歷史與文化課程為例簡要介紹一下課程構建思路和課程教學反思。
美國歷史與文化是針對非英語專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開設的英語類必修選修課,課程主要是通過課堂內的八次大講座,并輔助于課外的配合課堂主題的一系列線上微課視頻,來引領碩博同學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美國的歷史和社會,并思考美國何以成為現在的美國及美國的社會價值觀是如何在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的。本課程的八大講座主要以批判地眼光討論了下面幾個方面:美國概況介紹、美國殖民地時期、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國家結構形式和政治制度、美國兩黨制及政權組織形式、美國內戰、美國西進運動、美國教育等。同學們在每個章節的講座前都要進行大量的相關英語文獻閱讀;課堂上除了老師講座外,同學們要根據課前的微課視頻學習進入到問題討論環節并進一步進行東西方文化對比。除此之外,老師會在課后布置學生看相關的歷史事件的電影或紀實視頻,以加強學生對這些歷史事件的直觀理解,并提升學生的聽力水平。配合本課程的進行,老師會邀請美國駐北京使館教育部的專家來到課堂給同學們做相關講座,或者帶同學們參加美國使館教育本的活動,這兩項活動要根據課程進行時的狀況而進行,不是每次都有。因此,本課著力于線上線下相互支撐的混合式教學方式,真正實現了課堂內外的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學期末,最后學生要通過平時作業,課堂討論,期中考試和期末論文等幾個環節來獲得最終成績。本課程的授課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階段:線上學習,本課程線上資源包括三種形式的內容:文字材料+視頻+課件學生通過閱讀文字材料進行前期輸入,了解相關主題的背景,之后觀看視頻,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課件學習進一步了解課程即將學習的內容。
第二階段:線下學習,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教室,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線下討論,除師生互動外,積極開展生生互動和小組學習。
第三階段:課后學習與后續服務,課程結束后,學生就教師布置的問題進行反饋,形成文字。并及時完成課程布置的拓展閱讀和推薦視頻,完成影評或者書評。在微信群和課程群與同學積極互動,進一步討論所學內容。
從上述案例實踐可知,該課程群屬于學術型高階研究生課程,目的是幫助碩博學生了解西方語言與文化,提升學生們的國際視界,以適應國際化學術環境的需求,本課程群在教學實踐中達到了如下創新點:
一、在教授課程時把自己博士期間的政治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融入到課程中,讓學生分析美國政府的政治話語來理解不同文化間的思維模式的差異,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本質。
二、本課程群雖然以英語語言學習為主要目的,但同時提高了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幫助學生提高文化敏感度和對不同文化的欣賞能力。主要是增強對英語國家歷史及文化的了解;學習其他民族與群體文化的意義和價值,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四、促使學生形成了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學生們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夠更加可觀和求實地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
五、本課程加入了大量的一手視頻材料,讓同學們有對歷史的直觀了解,并通過閱讀而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事件,同時根據自己的調研求證歷史對現在社會的影響。
總之,本課程群進行了四輪實踐后,已日趨成熟。但在前期授課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聽說能力滯后于本課程的要求,所以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和不能很好地理解文課程。鑒于此,在后期授課時,任課教師做了很多修正,降低了閱讀及聽力難度,但加大了閱讀的量和聽力的總量。同時提前兩周就把下次講座需要用的材料布置下去。例如,在講美國獨立戰爭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起因,學生們需要提前閱讀Thomas Paine的“Common Sense”,并帶領學生挖掘當時的社會環境對這部作品的反饋是什么以及這部作品對美國殖民者的心靈影響力等。因此,經過幾輪授課實踐和不斷地改進,本課程得到不斷地提升,受到學生們的好評。本課程群的授課教材也正在進一步修正,改進后將推薦給更多的老師做參考。在此基礎上,該通識課程群老師將進行下一步合作,推進云課堂的實用,強化線上教學的力度。計劃再進行幾輪實踐后,將根據教學進行下一步的反饋與探索。
綜上所述,本課程群在大學英語語言教學中以英語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教學為主導,強化了通識教育在整體教學中的重要性,但這并不意味著英語教學中只重視文化而輕視了語言基本規則的學習。對于任何英語學習者來說,只有在語言基礎知識和文化內涵都很好掌握的情況下才能真正擁有語言交際能力,從而避免在未來的學術實踐中語言交際失敗現象的發生。總之,語言與文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在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與研究環境下,在課堂上適時準確地進行文化導入并加強中西文化對比分析確實是對英語教師自身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的挑戰。這就要求英語教學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英語知識儲備,同時在外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并在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更好地完善當前的理論體系。基于此,本課程群的建設與探索有利于強化我國高校的優秀人才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未來的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也有利于推動我國大學英語通識類課程教學的科學研究。也只有經過這樣的不斷探索,我國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才能進一步發展,而從培養出符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的實用型國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