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能學
(常州市武進區湖塘實驗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0)
所謂核心素養就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而需要具備的品格和關鍵性的能力,這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以落實的重要舉措之一,一方面是對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適應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我國國際競爭力得到提升的迫切要求。我國學生在核心素養發展方面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分別是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并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核心,實際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有六個方面,即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要具備科學的精神、要懂得如何更好地學習、要學會健康的生活、要有責任有擔當、要勇于實踐和創新,這些內容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都有明確的體現。
2016 年9 月份,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當年的年底,國家正式進行了我國學生關于核心素養的發展的具體要求的發布,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和說明。核心素養的提出成為了當下教育課程當中改革的重點,有助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可持續推進,也為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得課程改革的理念得以豐富,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宏觀的教育理念與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學的具體實施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核心素養的提出對于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應該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強建設,將學生核心素養與課程體系的關系處理好,做好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在校本課程中的滲透。
簡單來說,學生學習了某一個學科之后按照學習的要求表現的行為就是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體現,這是學校育人的根本價值所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德育學科,在研究核心素養的滲透之前,需要對其本質進行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就是培養學生所要具備的責任心,這是“以人為本”的中心;三個基本點則指的是健康的生活,道德品質,法制觀念。
所謂健康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主要就是要求以健康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需要學生從三個方面進行積極的表現,分別是自我的認識、身心的發展和人生的規劃。健康生活最為首要的要求就是要具備積極樂觀的心態,要為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實現而努力,要甘于奉獻。第二個方面就是要有較強的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這樣才能培養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三個方面就是要具備健康的人格,也就是個體要有良好的人格特征,這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體現。所以需要不斷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溝通能力,要讓學生善于交往,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要獨立、要自信、要有較強的能動性和進取精神。
道德品質主要通過人在平時的生活中、工作中表現出來,一般是比較穩定的,是一個人道德和思想的行為方式的主要體現。我們經常說一個人一定要明大德,這里的大德實際上與國家與民族的發展密切相關,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每個學生都應該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要遵守社會公德,要有助人為樂之心,要關心集體,要關愛他人,要有團隊合作的精神,要有感恩之心,要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這些都是良好道德品質的主要體現。
法治觀念就是學生在要對法律的相關知識和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法律是法治觀念的基礎,每一個人都需要守法,也要會用法。對于學生而言,遵守法律首先就要尊重法律,要從內心對法律產生權威感,要有較強的法律意識,要培養自己的法治信仰,要敬法懼法,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另外,學生還要通過學習學會如何正確使用法律,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關于學生核心素養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政治認同。學生政治認同感的提升首要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能夠正確地進行自我和社會的關系。初中生的普遍特點就是年紀不太大,接觸社會的時間不長,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政治的認同感不是很強烈,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借助于課程內容進行政治認同感的強化,比如結合課程需要進行必要的相關類型電影的觀看,看完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每一個學生來談自己的觀后感,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核心素養的另一個要求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在這個方面更加努力的完成這個培養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的幫助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的遷移和學習能力的遷移,進而完成知識的建構,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要將學生個人的學習經驗充分發揮出來,鼓勵大家相互探討互相學習,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融合。能力遷移當中,思維能力的遷移是最為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對學生的道德和法律思維能力進行重點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提升是學生核心素養得以培養的關鍵所在,也是學生學習能力得到提升的關鍵。具體來說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首先就是多開展辯論賽,通過辯論來鍛煉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第二個方法就是多召開討論會和交流會,這樣也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也能借此機會進行學習的交流,從而更好地實現能力的遷移。
學生的核心素養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可以將上面提到的六大素養進行具體細化,體現為國家認同的十八個基本要點。為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效果的促進,真正使學生具備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需要在教學當中將學科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要重點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深刻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并將此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明確教學目標。詳細來說,教師需要以學科的特點為著眼點,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基本原則,結合教學內容,積極進行課堂教學和核心素養結合點的尋找,確保教學目標有針對性。
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課程資源的開發一定要與校本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將校本環境資源創造性的融入到核心素養的培育當中,要積極營造法治環境的氛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下進行學習,自覺地進行法律意識的建立,促進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和有效發展。具體來說,需要在德育教育當中多進行法治系列活動的開展,學生只要生活在校園當中,就能時時刻刻感受到法治的氛圍,學校的墻面、宣傳欄要充分地利用起來,普法教育的漫畫、標語等都可以進行使用,尤其是漫畫,這是學生都容易接受的宣傳和教育方式,學在欣賞之余會長時間地進行內容的關注,通過反復地念讀來加深印象,然后將這些內容真正地融入到自身的知識結構當中。學校還可以進行普法專欄的設置,借助于小故事、手抄報、征文等形式進行環境的營造,學生長期處于濃厚的法治氛圍當中,自然就會積極地進行法律知識的自覺學習,最終實現學生法治素養的全面提升。
教學情境的創設,也有助于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從建構主理論角度來看,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主動而又積極的,學習的人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識的獲得,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情境的創設,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有助于在情境實踐當中進行認識的提高,境界也能相應的提升,從而更好地完成核心素養的培養。比如可以結合網絡熱議的問題進行情境的創設,“到底應不應該扶起摔倒的老人?”,教師進行相關情境的創設,學生進行模擬表演,剩下的學生一邊觀看一邊討論,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這樣的行為有可能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影響,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才能夠得到更加深刻的啟示。
除了校園氛圍的營造之外,還要經常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法,這樣有助于學生真實的進行法治活動的體驗,能夠更為深刻的進行法律的感受,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將感受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更有助于學生樹立學法意識,并主動的進行法律法規的遵守。法治相關的主題活動很多,比如“反對校園暴力”的主題活動,學生可以借此活動進行相關信息的收集,也可以進行相關電影的觀看,從而深刻體會校園暴力的危害,同時學習到如何借助于法律來保護自己。主題活動的開展,使得學生在說話辦事當中更加冷靜的進行生活與法治的關系的思考,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熱情,明確法治的重要性,利用法治更好地保護自己,從而促進學生更加健康的成長。
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開放性和發展性,核心素養一直伴隨著學生的發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教學過程強調互動性,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借此過程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再加上教學方法的綜合性運用,學生和教師真正實現了平等的對話,有助于雙方更好地融入,有助于學生道德學習能力的增強。
小結: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十分重要的思政課程。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的體現就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與宏觀教育理念、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實現緊密聯系著。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今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對于學生品格和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初中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一定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