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存新 黃聰穎
聽力理解作為一種復雜的知識轉化過程,需要受試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綜合運用語言背景知識,根據所接收到的語言信息做出符合邏輯的思維判斷。中考、高考、大學英語四/六級、專業英語四/八級等一系列大型考試都含有此題型。全國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以下簡稱“專八”)自1991年實行以來,在2004年和2015年經歷了兩次重大的題型調整。根據2015年《關于專八考試(TEM8)題型調整的說明》[1](以下簡稱《調整說明》),聽力部分調整主要體現在聽力時長、講座數量、會話詞數、新聞聽力四個方面[2]。總體上,雖然聽力時長減少,但是講座的文章長度和題目增多,還增加了學生自行歸納詞匯的試題,對考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語料庫在語言測試方面的潛能越來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視[3-5]。語料庫因其容量大、語料真實以及檢索快捷的優勢,在試題的選材、編寫、組卷等方面能夠為編制者提供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但已有的語料庫測試研究大都集中于高考英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對專八的關注相對不足。鑒于此,本文基于自建微型語料庫,運用語料庫分析軟件Readability Analyzer以及Range32,對新專八聽力理解的講座和會話兩部分文本從話題、詞匯難度、聽力語速等方面考察其是否符合《調整說明》的要求。
國內對于聽力理解試題的研究起步較晚,前期成果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不同聽力測試的對比研究,如楊雪將改革后的新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聽力測試與雅思的聽力測試進行了對比研究,發現四級的聽力測試難以考查學生的交際能力,建議從注重測試材料的真實性、控制測試題目難度以及更多設置多項選擇題等方面進一步改進聽力測試材料,以適應大學英語課程要求[6]。第二類為聽力對教學的影響研究,如張靜對山東省四所高中的410名學生和51名教師進行了調查研究,以考察高考英語聽力對教學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不管對于學生還是教師,總體來說,高考英語聽力的積極影響大于消極影響,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部分學生和教師過分注重考試分數的提高而忽略能力的提升[7]。第三類為測試的效度研究,如莫玉秀、覃元姣在不考慮考試環境、被試者個人特征等因素的情況下,從共時效度、預測效度、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四個方面,對四級網考聽力測試部分的效度進行了剖析[8],發現四級網考聽力測試的審查程序嚴格,具有較好的共時效度保障手段;從內容效度和預測效度上看,四級考試設計語音文本難度較大,且缺乏一定的多樣性;而結構效度還有待研究進一步證實。此類研究雖然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但研究對象多集中于高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專業英語四級考試等,而對專八的研究又多集中于試題的總體內容效度或閱讀理解方面,專門針對聽力理解的研究較少,且缺乏歷時的視角。本研究將豐富基于語料庫的專八聽力研究,同時期望為專八聽力試題命制提供一些參考。
本研究收集2016年至2019年專八聽力理解部分的語音和文本資料,并且全部轉寫成文字存為TXT文件。將轉寫后的文本制作成微型語料庫,包含講座和會話兩個子庫,各四篇文本。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講座和會話部分文本材料的選材、語速、難度如何?
(2)會話部分的問題類型以及聽力技能考查設計如何?
(3)聽力理解部分的命題是否符合《調整說明》的要求?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運用語料庫工具Readability Analyzer以及Range32對文本的Flesch易讀度數據、詞匯難度等進行定量研究,并對試題的話題、會話部分的問題類型等進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步驟:(1)對聽力文本進行話題統計(見表1);(2)運用語料庫分析軟件Readability Analyzer分別對講座和會話文本進行Flesch易讀度檢測(見表2);(3)運用語料庫分析軟件Range32對講座和會話的詞匯等級進行分類(見表3、表4);(4)對講座和會話的聽力語速進行統計分析(見表5);(5)結合會話部分的測試題型,分析其問題類型以及所考查的聽力技能(見表6、表7)。
根據《調整說明》的要求,“聽力部分選材需要遵循:講座部分的內容與本專業方向課程相關;會話部分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和學習活動相關”[9]的原則。如表1所示,2016-2019改革后的四年來,專八聽力理解的話題選擇較為貼切。講座部分的話題主要圍繞語言展開;會話部分的話題既有求學、學科素養等學習活動,也又有氣候變暖、選舉等社會活動??梢?,專八聽力理解的命制未超出《調整說明》所規定的范圍,相對來說較為穩定,但講座部分的主題局限于語言方面,缺乏多樣性。在未來的命題中,可考慮在與英語專業方向課程相關的范圍內,適當增加英語文學、歷史等其他方面題材的考查,增加題材的豐富性和時代性。

表1 2016-2019年專八聽力各部分話題統計
由于聽力理解與其他測試題型存在明顯差異,考生的作答很大程度上受到聽力信息提取的影響。因此,聽力理解原文文本除了要注意話題的選擇外,更需要把控文本的詞匯難度,才能更好地做到難度適當且考查合理、全面。在詞匯難度的衡量上,易讀度(readability)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李紹山指出,易讀度是閱讀文本易于閱讀和理解的程度或性質[10]。它是應用語言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關于易讀度的研究不斷發展,至今出現了上百個檢測易讀度的公式。其中,較常用的是弗萊什(Flesch)易讀度公式。該公式將文本材料的詞匯和句長作為檢測因素,對文本因素與易讀度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處理。一般來說,易讀度指數(Flesch Reading Ease)處于0到100的區間內,指數越小,難度越大。
聽力理解由講座和會話兩部分組成:講座部分采用填空題形式,出題者會基于主旨框架的信息文本有目的地去掉某些詞組或短語形成空格;而會話部分采用選擇題形式,問題在錄音中呈現,受試者僅在試卷中看到問題的選項。雖然兩部分的試題形式不同,但解題時都必須充分理解錄音內容,才能夠根據所聽到的內容進行解答。而適當的易讀度指數能夠反映出文本的可理解性程度,因此在選擇聽力理解的原文材料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表2顯示了用語料庫統計分析軟件Readability Analyzer對2016-2019年專八聽力理解講座及會話部分原文進行Flesch易讀度檢測的數據。

表2 2016-2019年聽力理解各部分原文文本的易讀度數據統計
表2顯示,改革后的四年來,專八聽力理解講座部分原文文本的易讀度數值在50.06-71.29間浮動,結合Flesch易讀度參考量表(表3)可知,2017年和2018年同屬于比較難的等級(50-60),2016年處于標準等級(60-70),而2019年難度相對簡單(70-80)。說明四年來講座部分文本難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動。會話部分原文文本的易讀度數值在57.02-69.56間浮動,2016、2017年的數值屬于標準等級,2018、2019年屬于較難等級。說明四年來會話部分文本難度較為穩定。綜合來看,四年來專八聽力理解講座和會話文本易讀度數值處于標準和較難的等級內,基本符合《調整說明》“聽力材料難度中等偏上”[11]的要求。

表3 易讀度參考量表
為更好地了解聽力理解兩部分的詞匯難度以及各年的變化,利用Range32統計軟件分析這四年高頻、低頻等不同等級詞匯的占比情況,詳見表4和表5。其中,詞匯級別根據常用率編排,1-3級分別對應最常用、常用和次常用詞匯,而不在級別則為非常用詞匯。

表4 2016-2019年聽力理解講座部分詞匯等級分類

表5 2016-2019年聽力理解會話部分詞匯等級分類
對比表4和表5可以發現,改革后四年的專八聽力理解講座部分的高頻詞匯占比在80.12%-86.05%間浮動;而不在級別的詞匯,2016-2018年基本穩定在7.50%-8.00%之間,2019年的占比則達到10.05%,難度相對較大。會話部分的高頻詞匯占比在79.44%-81.78%間浮動,相對穩定;而不在級別的詞匯,2016-2018年基本穩定在9.41%-10.68%之間,2019年的占比則達到12.69%,難度相對較大。結合四年試題的形符數統計,2019年試題在講座部分以及會話部分均為最大值,這也印證了文本的篇幅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試題的難度。
總體而言,會話部分文本的詞匯難度要大于講座部分。從兩部分的題型上看,講座部分為填空試題,受試者需要在理解聽力錄音的基礎上,完成主旨框架,在試題填寫時需要考慮單詞量的增減、變形以及與其他單詞、詞組形式的統一。而會話部分為選擇試題,雖然問題僅在錄音中呈現,但受試者只需基于聽力材料選擇相應的選項,作答難度小于講座部分。兩部分的文本難度以及題型難度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相對平衡和穩定。
《調整說明》要求,“聽力理解部分的錄音語速為每分鐘約150個單詞”[12]。為了更好地統計各部分的錄音時長,聽力的時間不包含試音及播放題目要求的錄音部分,僅將從正文播放開始到正文一遍結束的時間計為聽力時間。由表6的數據可知,改革后專八聽力理解講座部分最高語速為每分鐘146個單詞(2016),最低語速為每分鐘138個單詞(2017);會話部分最高語速為每分鐘157個單詞(2018),最低語速為每分鐘144個單詞(2016),即會話部分比講座部分的語速快一些。這一點符合英語母語使用者的語言使用實際情況。因為英語母語使用者本來在對話和面試時的語速相對于獨白就要快一些。另外,面向英語非母語聽者的講座,英語母語使用者會有意識地放慢語速[13],這也反映在專八聽力講座部分的語速上。總體而言,四套試題聽力理解部分的錄音語速在每分鐘約143-150個單詞,基本符合《調整說明》的要求,比較理想。

表6 2016-2019年聽力理解各部分的語速統計(形符/分鐘)
為檢驗每個題目預期測試的語言知識或潛在的語言技能,基于鄒申等學者在實際操作中的探索,一般將TEM聽力理解的問題類型分為字面理解題、信息重組和釋義題、推理題和評判題[14]。字面理解題是指通過材料的表面能直接找到答案信息的題目,一般答案就在句子中,難度較小。信息重組和釋義題由兩部分組成,即信息重組題和釋義題。其中,信息重組題需要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超越句子和段落之間的限制,跳躍性地對比多個信息;釋義題則考查考生對聽力語篇中某個部分意義的理解。推理題要求考生基于聽力材料進行合理的推斷和理解,這與字面理解題存在明顯不同,難度較大,一般情況下答案無法直接從所聽材料中找出,需要考生整合材料,進行綜合判斷。評判題則要求對所聽材料的內容進行整體把握,題目一般會涉及文章的核心內容、意義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等。
依據以上分類方法,對四套試題會話部分進行問題類型分析,如表7所示:
改革后,專八聽力理解會話部分的試題中字面理解、信息重組與釋義題所占的比例為67.5%,剩下的32.5%為推理題和評判題。兩大類問題類型較為平均的是2019年,各有5題。可見,四年來四種類型的題數相差不大,比較穩定。這表明專八聽力重在考查考生對材料的字面理解以及信息處理加工能力,考查問題類型多樣且相對較為全面。
對四套試題會話部分考查的聽力技能進行統計,如表8所示:

表8 2016-2019年聽力理解會話部分的聽力技能統計
表8顯示,在這四年的專八聽力的會話部分考試中,獲取具體信息能力考查占到45%,比例較大,同時也不失對材料大意、領會說話者態度、感情和真實意圖以及推斷信息能力的考查,且各年的考查分布相對平均,說明專八聽力測試不僅要求考生具備最基本的信息獲取能力,還要具備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整理歸納的綜合能力。可見,專八的聽力技能考查不僅全面,而且還做到了重點突出。既符合《調整說明》“能理解所聽材料的大意,領會說話者的態度、感情和真實意圖”[15]的要求,又有利于區分考生的層次,提高了測試的有效性。
為了進一步提高專八聽力理解試題的命題質量,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適當豐富講座部分話題內容。《調整說明》要求講座部分的內容與本專業方向課程相關,但在2016-2019年專八聽力理解試題中,講座部分出現的話題大多圍繞語言知識方面,可適當增加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語言文學、翻譯等方面的話題,注重話題的真實性、相關性和時代性。這不僅能夠更加合理地考查英語專業課程知識,還能擴展考生的知識面。
第二,適當控制文本的篇幅和難度。聽力理解作為專八測試的第一大題,是許多考生考試的失分點,也是考生較為畏懼的試題類型。因此,對文本篇幅和難度進行適當調整,合理把控難度,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緩解考試焦慮。同時,建議保證歷年難度的穩定性。
第三,適當運用語料庫輔助試題命制。近年來,對于聽力理解的分析一定程度上缺乏數據的支撐,而語料庫的發展與應用在試題命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議未來在命制聽力理解試題時,可適當運用語料庫資源對聽力的語速、難度等進行檢驗,以提高測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本文基于自建語料庫從聽力話題、詞匯難度、聽力語速以及會話問題類型四方面對新專八聽力理解試題的文本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文本材料的話題選擇基本符合《調整說明》的要求;講座和會話兩部分的詞匯難度以及語速與《調整說明》的要求基本相符;會話部分的問題類型及聽力技能的考查既全面又重點突出,設置比較得當。但也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講座部分話題較為單一,2019年的試題篇幅較長,詞匯難度相對較大等。本研究僅以改革后四年的聽力理解文本作為研究對象,語料偏少,研究結論有待進一步驗證。未來研究可擴大研究范圍及增大語料庫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