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參 宋 敏 楊順銀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六安醫院(六安市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安徽六安 237000
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可替代受損腎臟功能,連續清除水分和毒素,目前在急性腎衰竭、膿毒癥等重癥監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中常被應用到[1]。大量研究證實,CRRT 治療具有良好的心血管穩定性,可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且對機體內環境的影響較小[2-3]。但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因CRRT 技術較為先進、治療操作較為復雜,在CRRT 治療期間,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易出現非計劃下機[4-5]。而非計劃下機能夠導致患者有效治療時間縮短、獲益降低,可進一步影響疾病的轉歸,增加患者預后風險[6]。而目前臨床尚缺乏對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影響因素的研究,尚無法制訂有效預防措施。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觀察ICU重癥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的影響因素。具體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醫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80 例重癥CRRT 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30~70 歲,平均(52.93±6.61)歲;男45 例,女35 例;入住ICU 時間4~10 d,平均(6.90±1.81)d;置管部位:左股靜脈18 例,左頸靜脈42 例,右股靜脈13 例,右頸靜脈7 例。
(1)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腎衰竭有關診斷標準[7];②入住ICU 時間≥72 h;③經檢測,行CRRT 治療前血壓水平正常;④年齡、性別、入住ICU 時間、置管部位、血常規指標等資料齊全。(2)排除標準:①合并活動性出血;②因主訴下機而導致非計劃下機;③治療期間死亡;④入組前1 個月應用過抗凝藥物;⑤合并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1.3.1 基線資料 設計基線資料調查表,收集患者基線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入住ICU 時間(由護理人員記錄)、置管部位、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脫水速度、血流速度、置換液速度、靜脈壺栓塞容積比、間歇性生理鹽水沖洗(由護理人員記錄)、輸注濃縮紅細胞(由護理人員記錄)、輸注白蛋白(由護理人員記錄)、血細胞比容、治療劑量[治療劑量=置換液量+透析液量+超濾液量+其他補充液(如碳酸氫鈉液量及枸櫞酸液量)],參照儀器說明書設置)、凝血酶原活動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指標檢測方法: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 的速度、8 cm 的離心半徑離心10 min,取血清,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細胞比容采用山東康宸電子科技有限公司ZC980 型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脫水速度、血流速度、置換液速度、靜脈壺栓塞容積比以患者行CRRT 治療2 h 內血液凈化治療機記錄的數據為準;PTA 采用法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TAGO 型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
1.3.2 非計劃下機評估 患者均采用上海日機裝公司Aquarius 連續性血液凈化治療機行CRRT 治療,選取連續靜脈-靜脈血液透析濾過模式,并行肝素抗凝治療。以未能達到透析治療時間或完成透析治療目標時,患者終止CRRT 治療為非計劃性下機。參照有關文獻[8]中非計劃性下機指征:血凝塊堵塞體外循環裝置,導致血流無法通過;跨膜壓>300 mmHg(1 mmHg=0.133 kPa);血泵停止運轉;濾器凝血Ⅱ級或以上;滿足以上任意一條可進行非計劃性下機。其中濾器凝血等級參照《血液凈化治療標準手冊》[9]中有關內容評估。
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ICU 重癥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的影響因素。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0 例CRRT 患者中,有35 例(43.75%)為非計劃下機,有45 例(56.25%)為計劃下機。
非計劃下機組與計劃下機組年齡、性別、入住ICU 時間、置管部位、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脫水速度、置換液速度、間歇性生理鹽水沖洗、輸注濃縮紅細胞、輸注白蛋白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非計劃下機組血流速度低于計劃下機組,靜脈壺栓塞容積比、血細胞比容、治療劑量、PTA 高于計劃下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納入初步比較結果顯示P <0.1 的基線資料血流速度、靜脈壺栓塞容積比、血細胞比容、治療劑量、PTA 作為自變量,將非計劃下機發生狀況作為因變量(1=非計劃下機,0=計劃下機),建立logistic 回歸模型。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流速度慢、靜脈壺栓塞容積比高、血細胞比容高、治療劑量大、PTA 高是ICU 重癥CRRT 患者發生非計劃下機的危險因素(OR >1,P <0.05)。見表2。

表2 ICU 重癥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影響因素分析
目前CRRT 技術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被證實可提高危重癥患者的存活率,延緩腎功能衰竭發展[10]。但CRRT 技術在臨床應用時,非計劃下機較為常見。多方研究指出,非計劃下機可造成危重癥患者治療時機延誤,影響患者整體治療效果,增加血液丟失風險,并可增加護理工作量,延長患者ICU 停留時間,加重患者經濟負擔[11-12]。
張仲華等[13]研究結果指出,無抗凝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率達48.61%。本研究結果顯示,80 例CRRT 患者中,有35 例為非計劃下機,非計劃下機發生率達43.75%。結合該研究與本研究結果得出結論,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風險相對較高。對非計劃下機發生相關風險因子進行分析,并制訂預防措施,對提高治療的連續性與安全性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流速度慢、靜脈壺栓塞容積比高、血細胞比容高、治療劑量大、PTA 高是ICU 重癥CRRT 患者發生非計劃下機的危險因素。對各項影響ICU 重癥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的風險因子進行分析。血流速度慢:研究指出,血流速度是影響體外循環凝血的主要因素[14]?;颊邫C體血流速度較慢時,CRRT 運行中透析導管內血流量減少、低于設定血流量,可影響治療連續性,增加體外循環裝置栓塞風險[15-16]。靜脈壺栓塞容積比高:靜脈壺位置及結構較為特殊,主要作用是過濾掉血液循環中產生的顆粒物及白色血栓、捕捉從上游進入體外循環裝置的空氣[17]。靜脈壺栓塞容積比可反饋靜脈壺栓塞風險,容積比越高時,易出現血凝塊,可進一步造成體外循環裝置栓塞[18-19]。血細胞比容高:血細胞比容越高,患者機體血液黏度越高,在行CRRT 治療時,跨膜壓較大,血流速度減慢,易發生濾器膜孔阻塞,血凝塊形成風險增加,可增加CRRT 體外循環裝置堵塞風險[20-23]。治療劑量大:CRRT 治療劑量越大時,置換液量、透析液量、超濾液量越大,廢液泵流速越高,經超濾清除的液體量較大時,血液流經濾器,局部血液的血細胞比容及黏度增加,跨膜壓升高,易發生血凝塊[24-25]。PTA高:PTA 與凝血酶原時間的意義相同,且能更準確地反饋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PTA 高水平可反饋為患者多項凝血因子合成過多,凝血功能亢進,CRRT治療過程中易形成血凝塊[26-27]。因此血流速度慢、靜脈壺栓塞容積比高、血細胞比容高、治療劑量大、PTA高均可促進血凝塊形成,有引起體外循環裝置堵塞、血泵停轉的風險,可造成CRRT 治療無法順利實施,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風險增加。
針對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的多個風險因子,可參照《抗凝治療醫護指南》[28]中有關標準,對CRRT患者實施合理抗凝治療,調整肝素抗凝劑量,或應用更有效的抗凝藥物(如枸櫞酸)進行抗凝治療,使患者凝血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圍內,以減少體外循環裝置栓塞,預防非計劃下機發生。此外,在CRRT 治療過程中,若遇患者血流量不足而致儀器報警時,應先檢查儀器,觀察置管情況,可通過適當調整CRRT 治療劑量,調整置管位置,以使儀器繼續運轉,預防非計劃性下機發生。而因本研究未能觀察患者血磷及血鈣水平、炎癥因子、免疫功能及腎功能等指標,結論尚有局限,未來還應持續觀察多項指標水平,進一步分析CRRT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的風險因子,完善預防措施。
綜上所述,ICU 重癥CRRT 患者非計劃下機發生風險高,與非計劃下機發生相關的風險因子包括血流速度慢、靜脈壺栓塞容積比高、血細胞比容高、治療劑量大、PTA 高,臨床可針對各項風險因子實施合理抗凝治療,調整CRRT 治療方案,以預防非計劃下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