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鵬 李永杰 胡時靜 孟思進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漢 430079;2.武漢大學健康學院,湖北武漢 430071;3.武漢體育學院健康科學學院 運動訓練監控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武漢 430079
懸吊運動訓練(sling exercise training,SET)作為一種新式康復訓練方法,近年來,一些研究將其應用于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的康復治療,并取得了一定效果[1-2],但缺乏SET 改善CP 患兒的循證醫學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 分析對SET 應用于CP患兒改善下肢運動功能的療效進行系統評價,以期為臨床康復提供循證醫學證據支持。
納入標準:(1)研究設計:利用SET 治療CP 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2)研究對象:CP 患兒符合腦癱診斷標準[2-3],無其他相關疾病,年齡≤18 歲,性別不限。(3)干預措施:試驗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SET 或單純SET,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常規康復治療包括中醫傳統療法、神經發育療法、肌貼等。(4)結局指標:①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中的D 區(站)和E 區(走、跑和跳);②最大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MWS);③內收肌和腓腸肌表面肌電信號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排除標準:①文獻重復發表;②無法獲取全文;③數據無法提取。
1.2.1 檢索范圍 利用計算機對相關數據庫進行檢索,中文數據庫包括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CBM;外文數據庫包括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ience Diect。語種僅限中文和英文。
1.2.2 檢索時間 各數據庫自建庫至2020 年8 月。
1.2.3 檢索詞及檢索策略 中文檢索詞包括腦癱、腦性癱瘓、懸吊、懸吊技術、懸吊訓練、懸吊運動療法;英文檢索詞包括cerebral palsy、SE、SET、sling exercise、suspension exercise training、sling exercise training。檢索策略:自由詞和主題詞相結合。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對文獻進行檢索。EndNote X9軟件剔除重復文獻后,再閱讀標題和摘要,排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獻。若遇分歧,則由小組討論決定。文獻篩選結束后,在Excel 表格中對所納入的研究進行數據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 系統評價員手冊Version 5.1 中的評價標準對所納入的文獻進行標準質量評價。若遇到分歧時,由小組討論通過。
采用RevMan 5.1 軟件進行meta 分析。本研究結局指標均為連續性變量,故效應值采用加權均數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95%CI 表示。通過χ2檢驗來判斷研究間是否存在異質性,若P >0.1、I2<50%,則認為具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若出現P <0.1、I2≥50%,則認為具有異質性,選擇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當納入研究數量超過10 個時,通過漏斗圖對其進行發表偏倚評估。
通過對相關數據庫進行檢索,文獻篩選后最終確定18 篇[4-21]文獻。具體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本研究納入均為RCT,語種為中文,發表時間集中在2016—2020 年,年齡1~14 歲,共1499 例患者。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有13 項[4-5,7-9,11,13-17,20-21]研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或隨機抽簽法產生隨機數列;1 項[18]研究使用了分配隱藏;所有研究均未對患兒和治療師實施盲法;未發現納入研究存在數據不完整的現象;未有足夠的信息證明納入研究是否存在選擇性報告和其他偏倚。見圖2~3。

圖2 風險偏倚比例圖

圖3 風險偏倚總結圖
2.4.1 兩組GMFM-D 區得分比較 12 篇[4,8-9,11,14-21]文獻比較兩組GMFM-D 區得分,納入研究有較大異質性(I2=79%,P <0.000 01),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GMFM-D 區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MD=4.36,95%CI:3.06,5.67,P <0.000 01)。見圖4。

圖4 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D 區得分比較森林圖
2.4.2 兩組GMFM-E 區得分比較 12 篇文獻[4,7-9,11,14-18,20-21]比較兩組GMFM-E 區得分,納入研究具有較大異質性(I2=79%,P <0.000 01),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GMFM-E 區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MD=5.89,95%CI:4.33,7.45,P <0.000 01)。見圖5。

圖5 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E 區得分比較森林圖
2.4.3 兩組MWS 比較 6 篇文獻[5-6,10,12-13,21]比較兩組MWS,納入研究之間具有同質性(I2=43%,P=0.12),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MWS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MD=3.04,95%CI:2.29,3.80,P <0.000 01)。見圖6。

圖6 兩組最大步行速度比較森林圖
2.4.4 兩組內收肌表面肌電信號RMS 值比較 4 篇文獻[4,14-16]比較兩組內收肌表面肌電信號RMS 值,納入研究之間具有較大異質性(I2=86%,P <0.0001),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內收肌表面肌電信號RMS 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性意義(WMD=-2.23,95%CI:-3.24,-1.22,P <0.0001)。見圖7。

圖7 兩組內收肌表面肌電信號均方根值比較森林圖
2.4.5 兩組腓腸肌表面肌電信號RMS 值比較 4 篇文獻[4,14-16]比較兩組腓腸肌表面肌電信號RMS 值,納入研究之間具有較大異質性(I2=80%,P=0.002),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腓腸肌表面肌電信號RMS 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WMD=-2.42,95%CI:-3.36,-1.48,P <0.000 01)。見圖8。

圖8 兩組腓腸肌表面肌電信號均方根值比較森林圖
基于GMFM-D 區得分和GMFM-E 區得分進行漏斗圖分析,結果顯示納入研究在漏斗兩側分布不對稱,提示存在發表偏倚的可能性。見圖9~10。

圖9 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D 區得分偏倚漏斗圖

圖10 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E 區得分偏倚漏斗圖
SET 是基于神經肌肉激活技術的一種新式康復訓練,通過開鏈、閉鏈交替運動來達到對神經肌肉的刺激,使神經與肌肉之間建立正確的反饋機制,促使CP 患兒重建正確的運動模式[22-26]。此外,SET 通過對“失活”的神經肌肉進行“激活”[27],進而提高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重新構建大腦對肌肉運動控制的傳導通路,達到降低肌張力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CP 患兒下肢運動功能、提高步行速度和降低下肢痙攣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因此,SET 應用于CP 患兒康復治療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值得臨床推廣。但由于納入文獻質量等原因未能對異質性來源進行充分探討,故仍需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的RCT 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