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李育梅
1.東海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連云港222300;2.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江蘇南通226000
慢性乙型肝炎即乙肝,是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的傳染率及發病率。肝臟屬于人體重要新陳代謝器官,于體內的營養物質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蛋白質類的物質,而肝組織受損是指感染乙肝病毒,促使機體存在多類特殊的免疫反應,從而導致肝細胞存在病理性的免疫損傷[1]。該病癥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欲下降、惡心嘔吐、乏力、腹部疼痛等癥狀,少數患者還會存在黃疸、體溫上升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出現肝癌、肝硬化等病癥,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故而,盡早對乙肝患者展開診治,對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改善其預后起著積極作用[2]。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夠準確反映出機體肝功能的受損情況,將其應用于乙肝患者診療中,具備一定指導價值[3]。該研究隨機選擇2019年1月—2021年2月在該院就醫的80例乙肝患者與健康體檢者80名,研究檢測其體內免疫球蛋白水平對疾病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在該院就診的80例乙肝患者(研究組),分組方式選擇病情程度,對納入對象進行分組,分為輕癥組(38例)與重癥組(42例),與同期在院內接受體檢的80名健康體檢者(常規組)對照研究。在常規組中,健康體檢者年齡25~72歲,平均(46.0±9.4)歲;男45名,女35名。研究組中,年齡30~75歲,平均(46.5±9.7)歲;男49例,女31例;其中輕癥組男20例,女18例;平均病程(2.5±1.0)年;重癥組男29例,女13例;平均病程(2.7±0.9)年。常規組和研究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研究組滿足《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②經臨床診斷確診為乙肝。排除標準:①無完整臨床資料者;②入組前短期內接受過抗生素藥物治療或者免疫調節療法者;③腎功能及心功能異常者;④無正常交流、溝通能力者;⑤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與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
1.2.1 檢查方法 檢測3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以特定蛋白分析系統IMMAGE800來檢測。在清晨患者處于空腹狀態下,抽取其靜脈血液2~4 mL,將其放入抗凝管內,并做好相應標記后,以3 600 r/min離心速度展開10 min的離心處理,進分離出血漿后,以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IgA、IgG與IgM,在血清樣本內加入羊抗人IgA抗體、IgG抗體與IgM抗體,待結合形成了免疫復合物之后,評定上述3項指標水平是否處在正常值內;之后以化學氧化法測定總膽紅素(TBIL值),并使用自動凝血分析儀與相關配套試劑測定患者凝血酶原時間(PTA),所有的檢測內容均根據相關說明書來操作。
1.2.2 研究組治療方法 以常規療法對研究組患者展開治療干預,主要包括抗病毒療法、抗炎保肝療法,結合患者病情程度、有無并發肝硬化、有無基礎性疾病存在、是否有抗病毒治療史、患者年齡及經濟情況等,對患者予以抗病毒治療,藥物包括替比夫定、阿德福韋酯、拉米夫定、恩替卡韋及干擾素等。持續對患者展開為期6個月的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指導患者科學性用藥,及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確保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且不可飲酒。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定期對其肝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進行檢查。
①統計常規組和研究組的檢測結果,主要檢測指標包括IgG、IgM、IgA、PTA及TBIL,各項指標正常水平如下:IgA為0.7~3.3 g/L;IgM為0.2~2.1 g/L;IgG為8.0~16.0 g/L;PTA為75%~100%;TBIL為17.1~34.2 μmol/L。②統計輕癥組和重癥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水平變化情況。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相較于常規組,研究組的IgA、IgG、IgM、TBIL水平均較高,PAT指標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常規組和研究組檢測結果對比(±s)

表1 常規組和研究組檢測結果對比(±s)
?
與輕癥組相比,治療前重癥組的IgA、IgG、IgM、TBIL等各項免疫球蛋白指標均較高,PTA指標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輕癥組和重癥組治療前的檢測結果對比(±s)

表2 輕癥組和重癥組治療前的檢測結果對比(±s)
?
治療后,兩組患者相關指標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與輕癥組相比,治療后重癥組的IgA、IgG、IgM、TBIL等各項免疫球蛋白指標均較高,PTA指標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輕癥組和重癥組治療后的檢測結果對比(±s)

表3 輕癥組和重癥組治療后的檢測結果對比(±s)
?
乙肝主要是因感染乙肝病毒而引發肝臟病變,屬于傳染性疾病。乙肝病毒傳播途徑主要包括3種,分別是母嬰、血液與性生活,并且主要的“襲擊”對象是嬰幼兒群體與青少年群體[4]。現階段中,雖然現階段中乙肝疫苗已得到普及,然而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對于乙肝疾病防治效果并不顯著。在乙肝疾病治療中,預防乙肝病毒傳染、強化病情監控為主要思路,并且在臨床實踐研究中,通過檢測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有利于醫務人員借助專業儀器來分離血液樣本,將所得檢測數據來評價乙肝病毒對于患者肝臟與其他臟器受損情況,以及其病情發展情況。乙肝病毒除了能夠誘發患者出現肝炎,促使肝細胞發生一系列病變,包括壞死、纖維化、炎癥等,同時還會損傷到患者機體其他的臟腑器官,進而對患者日常生活及機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故而,及時得到有效診斷與治療,對提升患者療效,改善其預后起著重要意義[5]。
當乙肝患者發病后,會增加其體內HBV病毒的數量,加重患者肝功能受損情況,進而使得機體B淋巴細胞產生功能亢進,降低抑制性T淋巴細胞的數量,最終導致患者體內的免疫功能各項指標存在異常,而免疫球蛋白是反映出機體免疫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可在臨床診療乙肝疾病中有著較高意義[6]。免疫球蛋白屬于一種免疫活性分子,不僅能夠作為抗體化學基礎,同時也是對機體免疫系統進行衡量的一項重要指標[7]。當機體受到病菌侵入后,免疫球蛋白合成就會發生異常,主要體現為數量顯著增加,故而臨床通過檢測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就能夠判定其是否存在乙肝疾病。與此同時,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數量和乙肝有著密切關聯,同時也是檢測乙肝患者的重要指標[8]。而總膽紅素和肝膽功能的運作存在密切聯系,是檢測肝道及肝臟功能異常的一項指標,若患者的肝道或者肝臟發生異常,會導致膽紅素代謝發生障礙,增加血清中膽紅素水平,進而導致患者產生黃疸癥狀[9]。對于乙肝患者,尤其是重型乙肝患者而言,對于膽紅素代謝的能力相對較低,由此可見總膽紅素也可作為檢測及診斷乙肝患者病情重要指標[10]。另外,凝血酶原的活動度對于肝臟合成維生素能力有一定影響,對于肝硬化與重型乙肝患者而言,其體內凝血酶原的活動度降低,且病死率高于輕度乙肝患者[11]。因此,以凝血酶原的活動度能夠對患者肝臟功能進行判斷,尤其對于重型乙肝患者病情診治起著重要作用[12]。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IgA指標水平為(2.51±0.60)g/L、IgG為(14.18±2.45)g/L、IgM為(2.62±0.43)g/L,均高于常規組的(1.59±0.42)g/L、(9.87±2.06)g/L、(1.87±0.60)g/L(P<0.05);輕癥組IgA指標水平為(2.20±0.62)g/L、IgG為(14.26±1.72)g/L、IgM為(2.21±0.48)g/L,PTA為 (50.15±8.26)%、TBIL為 (170.73±51.24)μmol/L,均優于重癥組的(3.75±0.71)g/L、(17.02±1.38)g/L、(2.75±0.70)g/L、(30.16±5.46)%、(328.17±65.28)μmol/L(P<0.05)。這與王壘等[13]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其選取132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30名健康者進行研究發現,觀察組組IgA指標水平為(2.54±0.53)g/L、IgG為(13.87±2.64)g/L、IgM為(2.73±0.59)g/L,均高于對照組的(1.53±0.41)g/L、(9.47±2.02)g/L、(1.98±0.49)g/L(P<0.05);輕度組IgA指標水平為(2.24±0.51)g/L、IgG為(13.47±2.15)g/L、IgM為(2.16±0.52)g/L,PTA為(48.46±5.23)%、TBIL為(184.32±57.31)μmol/L,均優于重度組的(3.14±0.68)g/L、(16.33±2.58)g/L、(2.78±0.74)g/L、(32.43±4.52)%、(313.14±65.67)μmol/L(P<0.05)。表明與健康體檢者相比,乙肝患者各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較高,而相較于輕度乙肝患者而言,重度乙肝患者IgA、IgA與IgM3項指標水平較高,故而臨床可通過檢測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來判斷其是否患有慢性乙肝疾病,與此同時,該指標還能夠判斷出乙肝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14-15]。同時,經治療后,病情顯著好轉的乙肝患者因體內肝臟功能得到改善,PTA指標大幅度上升,故而臨床在判定療效時,若患者血清IgA、IgG、IgM及TBIL值呈顯著下降,而PTA呈上升狀態,則可判斷為病情好轉,由此可知通過動態化監測患者血清內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變化情況,對科學性評估患者治療效果與預后治療有著積極意義[16-18]。
綜上所述,臨床在診治乙肝患者時,可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作為重要檢查指標,不僅能夠將患者肝臟的受損情況反映出來,同時還能夠明確判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中起著重要指導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