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春
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江蘇南京210046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由椎間盤、韌帶異常增生導致,對頸部神經產生壓迫,進而引發一系列病癥。近年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概率呈不斷遞增的趨勢發展,并且有老年化和年輕化的趨勢,這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發病后常表現為頸肩部和上肢不適,常常伴有肌肉無力、疼痛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進一步發展為肌肉萎縮。在疾病的治療中,早期多采用保守治療,雖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在使用保守治療方法中,該種方法沒有從根源上對病癥治療,導致病癥復發率高,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應尋求新的治療方法,大量實驗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效果明顯,西醫治療可保證根除病癥,預防疾病反復發作。刃針為一種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該種方法能夠幫助患者快速恢復頸椎疾病,同時在使用刃針治療過程中,輔以中醫保守治療,可充分發揮治療疾病的目的,降低復發率[1-2]。基于此,方便選擇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4例觀察對象進行中西醫聯合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分析其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104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住院號隨機分成一組與二組。一組52例,平均年齡(48.93±5.94)歲;平均病程(3.71±0.65)年;男31例,女21例。二組52例,平均年齡(49.46±5.79)歲;平均病程(3.85±0.68)歲;男30例,女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②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研究;③患者年齡在18~70歲;④患者同意研究;⑤經影像學相關檢查,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者不能夠參與研究者;②有其他疾病影響研究結果者不能參與研究者;③不能夠完成該次研究內容者。
1.2.1 二組 二組患者進行保守治療,具體內容包括:①針灸治療。根據患者病癥,予以相關穴位實施針灸,主穴可選擇列缺穴、昆侖穴、頸夾脊穴、風池穴、完骨穴、大抒穴、頸百勞穴、肩井穴、阿是穴。在選擇主穴治療過程中,還需根據中醫辨證理論,對不同病癥選擇輔助穴治療。針對上肢麻木且有疼痛的患者,可相應增加外關穴、曲池穴、合谷穴。針對有頭痛或頭暈癥狀的患者,可相應增加風府穴、太陽穴。針對有氣滯血瘀癥狀的患者,可相應增加膈腧穴和太沖穴。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風寒濕型,可以增加大椎穴和風門穴治療。行針后,保證留針時間為30 min/次,注意每穴間隔5 min行針,1次/d,連續治療1個月。②按摩治療。在按摩過程中可以選擇風池穴、曲池穴、合谷穴、肩井穴、手三里穴進行按摩,每穴按摩1~2 min,力度需要患者感覺酸脹疼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穴位按摩完成后,適當對按摩頸肩部肌肉,以捏、揉、推等按摩手法為主。1次/d,30 min/次,連續治療1個月[3-4]。
1.2.2 一組 一組進行整脊手法加刃針治療,具體內容如下。
(1)刃針治療:①三步神經定位法。臨床癥狀定位:根據患者主訴定位,該種方法根據患者主訴疼痛位置,觀察皮膚變化情況,結合醫學神經分布情況,對患者病灶定位[5]。觸診定位:根據臨床定位結果,對患者病灶部位觸覺定位,主要是使用手觸摸,感覺病灶是否有突出,是否有異位,或病癥部位有異常等進行記錄。影像學定位:根據以上診斷,使用影像學方法進行病灶定位[6]。②定位和消毒。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需要采取俯臥位,在俯臥過程中低頭,使病灶部位完成暴露。患者完成手術準備操作后,醫務人員對手術部位定位,并且使用記號筆記錄手術部位,完成標記后,采用碘伏消毒,并且醫生佩戴防菌設備,對患者進行無菌操作,減少患者手術后出現感染[7]。③刃針操作。操作人員在操作手術過程中,需使用一次性刃針,完成刃針配置后,對患者垂直進針。當刃針到達骨面后,需要使用刃針切開棘間韌帶,然后調整刃針角度為45°刺入骨面,通過上下移動刃針來確定關節間隙,關節間隙的位置確定后,在刃針的輔助下將關節囊切開,退針,并且使用壓迫止血法,對患者止血2 min。手術完成后,對患者敷設敷料,防止患者手術部位感染[8]。
(2)整脊手法治療:采用牽引下正骨法,即指導患者仰臥位,將患者頭伸出床邊緣,首先對患者的頸項部進行對抗牽引,持續進行1 min,頸前屈5~15°,在拉力作用下推頂患椎復位后將頭扶正,進行對抗牽引,持續進行2 min,揉按、推拿頸肩部肌肉,持續進行5 min。1次/d,連續治療30 d[9]。
①臨床療效。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將其分為痊愈、好轉和無效。痊愈:通過影像學檢查后,病灶消失且臨床癥狀緩解;好轉:通過影像學檢查后,患者病灶改善且臨床癥狀改善;無效:通過影像學檢查后,患者病灶無變化且臨床癥狀無變化。
②McGill評分。McGill評分是一個頸椎疼痛綜合評價量表。該量表總共分成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PRI評分,該評分內容為疼痛分級指數評分,共11個評價維度,每個維度為4個等級,每個等級分別設置0~3分,患者回答問題后可以獲得總PRI評分,且患者評分越高,疼痛等級越高。第二部分為疼痛程度評估,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總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度越強。第三部分為強度評分,使用PPI量表評價,該評價等級為6個,每個等級設置0~5分,患者評分越高,疼痛強度越大。
③治療滿意度評分。治療滿意度評分采用該院自制滿意度量表評價,共100分,分值越高越滿意。
④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GRQ問卷評價,共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15%,二組為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一組和二組選詞陽性項目數、PRI感覺評分、PRI情緒評分、PRI總分、VAS評分、PP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一組和二組選詞陽性項目數、PRI感覺評分、PRI情緒評分、PRI總分、VAS評分、PPI評分對比中,一組上述指標均優于二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McGill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McGill評分比較(±s)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McGill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McGill評分比較(±s)
?
一組滿意度評分是(93.87±7.74)分,二組是(85.16±6.25)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
?
治療后,一組SGRQ評分是(37.17±4.26)分,二組是(46.69±4.68)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
神經根型頸椎病病程長,病情容易反復,患者發病后由于肩頸部神經受到壓迫,進而引發頸椎疼痛的癥狀,早期疼痛具有間歇性,可進一步發展為持續性疼痛,甚至造成患者活動功能受限。同時患者有神經根型頸椎病后,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容易引起頭暈,有些患者還出現頭痛等臨床癥狀,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目前,對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使用保守治療方法,該種治療方法對患者創傷性小,患者治療后可以恢復身體健康。但保守治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疾病治療不徹底,容易反復發作。因此,需在中醫治療基礎上聯合西醫療法,達到徹底根除病癥的效果[10-12]。
在該次的治療中,予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刃針治療,該治療方法源自中醫的古九針,并且結合現代中醫理論,對古九針改良為以針帶刀的模式,在疾病的治療中,將中西醫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該種方法中有中醫理論,也使用了西醫的操作手法,兩種醫術相結合,可以幫助患者根治病癥,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同時,在該組的治療過程中,還使用了中醫整脊治療方法,中醫學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為血氣淤堵,因此,采用整脊手法治療后,可以幫助患者行血理氣,使頸椎血氣流暢,以此來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達到治療病癥目的[13-16]。
在該組研究中,采用對照研究,分析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及效果。一組和二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6.15%、76.92%(χ2=8.254,P<0.05)。從該組數據分析獲得,該研究數據和鄭國良等[17]研究的治療有效97.32%相近,可以證實該組研究數據真實性很高。證明整脊手法加刃針治療經根型頸椎病的優勢,可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從一組和二組治療后SGRQ評分對比中,一 組 是(37.17±4.26)分,二 組 是(46.69±4.68)分(t=10.848,P<0.001)。從該組數據分析獲得,該數據研究和王以超[18]在《刃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效果觀察》中的SGRQ評分(38.26±4.78)分相近,證明該次研究數據的準確性。也可以獲得患者采用整脊手法加刃針治療后,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其恢復生活的自信心[19]。
綜上所述,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單一的治療手段并不能很好地解決患者的病癥,且極易導致疾病反復發作,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應采用中西醫聯合的方式進行治療,而整脊手法加刃針在治療該病方面極具優勢,可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