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嵐,李麗賢,孫麗娟,林俊紅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廣州510010
消化性潰瘍(PU)指的是胃蛋白酶或胃酸消化胃腸道黏膜后引發的潰瘍。PU可發生在十二指腸、食管、胃-空腸吻合口、胃等附近,其中十二指腸和胃部發生潰瘍最多見[1-3]。PU的一年發病率約0.1%~0.3%,終生的患病率約5%~10%,患兒中男性居多,無年齡差異,近些年PU的發生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可能和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的合理應用以及幽門螺旋桿菌(Hp)的感染率降低有關。PU根據潰瘍數目分為單發性和多發性,PU需及時開展有效治療的效果較好,多數均可治愈,但若延誤病情,會引發并發癥的出現,其中出血是PU常見并發癥,出血量的多少、急緩和被侵蝕的血管大小有緊密的聯系,侵蝕的血管為較大動脈則出血量多且急促。PU出血治療的主要原則是保護胃黏膜、控制出血、防反流、糾正休克、抑胃酸,而抑酸和止血是其中的關鍵,臨床治療多選用保守治療[4-6]。該文針對2018年4月—2020年4月該院接收的52例PU出血患兒,予以其保守治療,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接受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的52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抽簽法均分樣本為保守組(n=26)和對照組(n=26)。保守組10例男童,16例女童;年齡3~13歲,平均(8.23±2.72)歲。對照組14例男童,12例女童;年齡4~12歲,平均(7.41±2.24)歲。對比兩組樣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入組患兒均符合消化性潰瘍的臨床診斷標準;同期未參加其他臨床研究;患兒家長了解該研究的目的與方法,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半年內無消化道手術記錄的患兒;該研究已經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與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并發癥的患兒;存在用藥禁忌證;患自閉癥的患兒;患兒家長不認同該研究的患兒;依從性較差,無法全程參與該研究的患兒。
為所有患兒開展維持電解質和水的平衡、保護胃黏膜、補充血容量等基礎治療,并按照實際病情與貧血情況為患兒輸注紅細胞懸液以及支持治療。對照組應用進口洛賽克(國藥準字H20030945,規格:40 mg)治療,劑量為0.6~1 mg/(kg·d),1~2次/d。保守組選擇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奧曲肽(國藥準字H20030555,規格:1 mg/mL/支)治療,方法:初始快速給藥1次1~2 μ/kg的負荷量(最大0.1 mg),后續以1~2 μ/(kg·h)維持靜注。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7 d的藥物治療。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臨床指標、不良反應發生率、再出血率、凝血功能指標。臨床指標:嘔血停止時間、大便潛血轉陰時間、止血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臨床療效:潰瘍愈合、出血停止且臨床癥狀消失則為顯效;潰瘍面積縮小、出血減少,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則為有效;潰瘍面積為縮小,出血癥狀與臨床癥狀均未改善則為無效;顯效占比+有效占比=總有效率;不良反應:惡心、腹瀉、皮疹等,總發生率為上述3項癥狀的發生率之和。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保守組顯效13例(50.00%),有效12例(46.15%),無效1例(3.84%),總有效率為96.15%(25/26);對照組顯效12例(46.15%),有效6例(23.07%),無效8例(30.76%),總有效率為65.23%%(18/26),與對照組從相比,保守組總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37,P=0.027)。
保守組嘔血停止時間、大便潛血轉陰時間、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指標對比(±s)
?
保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保守組再出血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數據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再出血率比較[n(%)]
保守組APTT、TT、PT、FIB等數據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凝血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兒凝血指標對比(±s)
?
PU是世界性的消化疾病,臨床很常見。PU的基本病因有胃酸分泌過多、Hp感染、長時間服用NSIDs,而相關疾病、情緒緊張、應激反應、吸煙、高鹽飲食、食用過多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等均可誘發PU的發生[7]。反酸與中上腹痛是PU的典型癥狀,且具有節律性與周期性,胃潰瘍的疼痛多在餐后1 h左右發生,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則多在夜間或空腹時出現[8]。部分PU患者沒有顯著癥狀,部分患者首發表現是穿孔、出血、納差、惡心、腹脹、厭食等癥狀。胃出口梗阻、穿孔、出血是PU的主要并發癥,其中出血最多見,10%~20%的PU患者首發癥狀均為出血,出血癥狀輕微者以黑便為主要表現,重者則會出現嘔吐、循環衰竭等表現,嚴重患者則可出現休克癥狀,危及PU患者生命[9-11]。
研究發現胃酸變化、胃pH水平和PU出血有密切關系,當胃內的pH水平發生降低后,會導致胃蛋白酶原更快速地轉化為胃蛋白酶,而血痂則會被快速溶解,出血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只有當pH>6.0時,血小板才可正常地發揮凝聚功能,所以提升胃內的pH水平、抑制胃酸的分泌,是醫治PU出血的關鍵,因此臨床針對PU出血患者的治療多選用抑酸方案。抑酸治療能降低出血處受到的刺激,從而推動凝血的進程,達到止血的目的。但是PU患者若發生大量出血,則會使得胃腸的黏膜呈現缺氧狀態,導致胃黏膜發生損傷,患者有二次出血的風險[12]。
奧美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為脂溶性弱堿性的藥物,是一種強效的抑酸藥。奧美拉唑進入機體后,可與質子泵巰基以及二硫鍵結合,對K+-ATP酶與H+的活性產生抑制作用,從而阻斷胃酸的分泌,使得壁細胞中的H+無法轉運至胃腔內,胃液中存在的酸含量則有明顯降低,進而達到72 h的長效抑酸功效。PU患者應用奧美拉唑后,其體內胃酸的分泌量有顯著降低,胃內的pH則可快速升高,胃的疼痛和灼熱感也能得到有效緩解,其止血成功率很高,效果頗佳,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很廣泛[13-14]。
奧曲肽為人工合成生長抑素的一種八肽衍生物,其生理活性和天然生長抑素非常相近,但是奧曲肽作用的時間更長。奧曲肽具備多種生理活性,能夠降低膽囊排空和胃運動,胰腺分泌也有明顯減少,從而保護胰腺的實質細胞膜;抑制胰高血糖素、胃酸、胰島素、胰酶的分泌;抑制促甲狀腺素、生長激素;減少內臟中的血流量,門脈壓降低,腸道不易發生過度分泌,強化腸道對鈉、水吸收。奧曲肽的止血效果非常好,在其進入人體后,會在血管平滑肌處發揮作用,提升食管下擴肌的張力,有效抑制胃泌素、胃蛋白酶、胃腸肽的分泌,并刺激機體的胃黏液分泌,加速血塊收縮和血小板凝聚,降低血痂的破壞和溶解,并加速血痂的形成,從而達到有效止血的作用[13-15]。該研究將上述兩藥聯合應用后,發現具有協同效果,抑酸效果更佳,出血處的酸性環境有明顯改善,pH水平有明顯提升,PU出血的情況可在短期內得到控制,機體血紅蛋白的水平也能盡快恢復,得到了醫師和患者的一致認可。
經該研究可知:保守組總治療有效率96.15%,高于對照組65.23%(P<0.05),該結果與陸雪梅等[16]的實驗數據相近,在他們的實驗文章中,患者接受內科藥物保守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1.7%(55/60),說明藥物保守治療PU出血的效果較好;保守組嘔血停止時間、大便潛血轉陰時間、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保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7.69%,再出血率3.84%,均低于對照組38.46%,23.07%(P<0.05),其中的不良反應的數據結果與湯勤等[17]的實驗數據相近,在他們的實驗文章中,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僅2例,占比6.66%;再出血率方面的數據與馮俊芬等[18]實驗數據相近,在他們的實驗文章中,患者出現再出血癥狀的發生率為3.3%(2/60),說明藥物治療能有效減少不良反應,降低再出血率,同時也說明該研究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保守組APTT、TT、PT、FIB等數據指標均低于對照組(P<0.05)。
PU屬于慢性疾病,患者要長時間用藥,同時健康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所以日常中患者應多食用新鮮的瓜果與蔬菜,若有飲用牛奶的習慣要適當降低攝入的量,因為牛奶進入機體后產生較多的酸,導致潰瘍加重,保持少食多餐,禁煙酒,食物要全熟后才可食用,平時注意衛生,日常多用肥皂對手部進行清潔,注意休息,每天應保持充足睡眠,不要有過大的精神壓力,每天適當運動,增強體質,同時注意治療期間要遵醫囑回院復查,而且HP感染所引發的PU治療周期在4周以上,因此需注意復查,避免發生假陰性的情況。
綜上所述,應用藥物保守治療PU出血的效果較好,能有效改善患兒的臨床指標,減少不良反應,降低再出血率,改善凝血指標,加速患兒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