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菊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東臺224200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約占腦卒中的80%,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出現壞死,致殘、致死率及復發率高[1]。靜脈溶栓是治療該病的有效手段,均經臨床認可[2-3]。但靜脈溶栓時間窗限制嚴格,在發病4.5 h內給予溶栓治療,方能恢復血管正常血流,修復受損的神經功能[4]。但患者受診時間長、治療期間出血、藥物不良反應等情況均會影響溶栓效果,增加醫患矛盾。同時患者溶栓后恢復效果及預后與臨床護理的合理性、科學性呈正向關系[5]。因此強化溶栓患者臨床護理,提高醫護之間的合作能力,給予其高效、便捷護理,能改善患者預后。預見性護理是整體護理主要內容,預測患者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問題,確定護理重點,以預見性、前瞻性思維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以此提高護理有效性[6]。但關于預見性護理是否能減少溶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康復效果,鮮有報道,且具有研究意義。因此,該次研究分析預見性護理對2019年1月—2020年10月到院溶栓的31例患者的影響,以期為疾病恢復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6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摸球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60~80歲,平均(68.51±3.20)歲;梗死部位:前動脈、中動脈及椎基底動脈各有16、12、3例;發病至溶栓時間30 min~4.5 h,平均(1.98±0.47)h;基礎病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各15、6、10例。觀察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齡60~80歲,平均(69.10±3.18)歲;梗死部位:前動脈、中動脈及椎基底動脈各有15、14、2例;發病至溶栓時間30 min~4.5 h,平均(2.01±0.45)h;基礎病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各18、5、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①入組患者經臨床表現、頭顱CT、MRI等綜合檢查,符合疾病判定標準[7];②發病時間≤4.5 h;③無意識障礙、溶栓禁忌證;④未伴其他臟器疾病;⑤患者其家屬對研究的目的、具體事宜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錯過溶栓時機或有溶栓禁忌證者;②伴局灶性癲癇、阿-斯綜合征等病癥者;③伴顱內出血、腫瘤及血管畸形等疾病者;④凝血障礙、血常規異常者;⑤曾有顱腦手術史者。
1.2.3 倫理要求 研究未有倫理糾紛,遵循臨床研究的透明、公開、實事求是的原則,符合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
兩組患者由同一組醫護人員實施靜脈溶栓,rt-PA溶栓,0.9 mg/kg(最高不得超過90 mg),總劑量10%藥物靜脈推注,于1 min內完成,剩余90%藥物,靜脈泵入,60 min內完成。對照組:常規護理。溶栓前持續心電監護、低流量吸氧,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溶栓后取仰臥位,清潔體表,觀察是否存在出血傾向,指導其營養支持及康復護理。觀察組:預見性護理。①成立預見性護理小組,獲取循證支持。由1名主治醫師、4名責任護士、2名康復醫師組成,對小組成員進行溶栓培訓,了解溶栓知識、發病機制、康復措施等。由小組成員運用循證知識,從維普、知網、萬方、PCNI數據庫等探尋溶栓后遇到的問題,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法。②預見性基礎護理。溶栓后密切監測意識、瞳孔、呼吸等體征變化,觀察是否存在頭痛、血壓急性升高、焦慮等癥狀,若懷疑腦出血,停止抗凝、溶栓的治療,行組織搶救。患者溶栓2 h需要絕對臥床休息,體位更換時,頭顱保持平穩,調整血壓使其維持在180/100 mmHg左右。觀察是否存在黑便、嘔血、血尿等情況,若有消化道出血,可偏向一側,以免嘔吐導致呼吸道窒息。少量出血用生理鹽水沖洗,大量出血則注射奧美拉唑,并給予云南白藥。待溶栓24 h無繼續出血,給予流質飲食。同時治療護理期間減少有創性操作,以免發生黏膜或皮膚出血。③預見性并發癥護理。患者溶栓期間及溶栓后,每15~30分鐘巡視1次,觀察皮膚、鼻腔、黏膜等有無瘀斑或出血點,大便有無隱血,呼吸道、消化道是否有出血傾向。出血性轉化是早期溶栓主要并發癥,占比10%~30%,嚴密觀察意識、體征、瞳孔等變化,溶栓24 h內出現嘔吐、頭痛、雙側瞳孔不等大等情況,提示腦出血或再灌注損傷,因此需要報告給醫生,給予脫水、降顱內壓等常規護理。④溶栓后預見性康復干預。患者溶栓后2 h內需要絕對臥床休息,1周內準確運動,不可大幅度運動,以免加重顱腦損傷。待意識恢復后,采用健康手冊、視頻、一對一溝通等方法,說明疾病病因、危害及并發癥防治等知識。耐心傾聽患者的疾病訴說,了解情緒變化原因,運用鼓勵、轉移、暗示宣泄等方法,介紹成功案例,減輕其心理負擔。對意識障礙者,宜清理呼吸道內分泌物,短期不能清醒或通氣障礙者,采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痰多、痰液黏稠者,霧化吸入,并及時吸痰。對患者進行翻身叩背,每2小時翻身1次,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感染。⑤溶栓后預見性神經功能康復護理。溶栓結束、待其意識恢復后,要求患者自行讀書、認字,或播放音樂,要求患者分辨清楚歌詞;通過益智卡片、數字對對碰等方法,使其能準確分辨顏色,學會數據計算,恢復認知功能。采用電刺激治療,于四肢放置電極陽極,陰極置于頭皮,電極下方由蘸有鹽水的棉墊固定,30 min/次,1次/d,每周連續5次,連續兩周。
1.4.1 溶栓效果 溶栓兩周后評價,基本痊愈:無病殘,神經缺損評分(NIHSS)減少≥90%;顯效:功能恢復良好,NIHSS評分減少46%~89%;有效:病殘1~3級,評分減少18%~45%;無效:NIHSS評分減少<18%[8]。
1.4.2 NIHSS評分 評估患者溶栓前、溶栓24 h、7 d后的NIHSS評分,評分計0~42分,分為4個缺損等級(0分:無;1~15分:輕微缺損;16~30分:中度;31~42分:重度),評分越高,缺損越明顯[9]。
1.4.3 并發癥 統計溶栓后發生的鼻出血、牙齦出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發生病例數。
1.4.4 情緒變化 采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10]評估,各有7個條目反映焦慮、抑郁變化,條目0~3分,分值越高,負性情緒越明顯。
1.4.5 日常生活能力及認知功能 于治療前、護理兩周評估,分別用Barthel(BI指數)[11]、簡易精神狀態表(MMSE)[12]分別評價,前種量表總計100分,后者計為3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越好。
觀察組溶栓效果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溶栓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4 h、治療7 d后,評分減少,且以觀察組評分降低最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
兩組護理前情緒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情緒評分減少,且以觀察組評分降低最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情緒評分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
觀察組有1例牙齦出血,1例肺部感染,占6.45%;對照組有3例牙齦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鼻腔出血,2例肺部感染,占25.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2,P=0.038)。
兩組護理前BI指數、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2周日常活動及認知能力均提高,且以觀察組評分提高最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BI指數、MMSE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BI指數、MMSE評分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
急性腦梗死是高發性腦血管疾病,早期靜脈溶栓是其首選手段,溶栓時間窗是降低疾病致死、致殘率的關鍵,可迅速溶血栓,恢復組織血流循環,糾正神經障礙[13]。但溶栓時間窄,溶栓后并發癥多等情況,均會影響其預后效果[14]。因此對溶栓患者,溶栓后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利于治療進展,改善患者預后。既往常規護理是憑經驗實施,護理干預缺乏計劃性、科學性,只觀察病情變化,可缺乏前瞻性、預見性護理特征,對患者心理、生理等功能重視不足,或針對已出現的問題進行干預,難以完成預期護理,且難以落實護理要求[15-16]。因此需要采用一種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提高護理效果,減少溶栓差錯。預見性護理是一種前瞻性護理,要求醫護人員以敏銳的觀察力、高度的責任意識,提前、準確分析就診期間可能遇到的問題,早期發現、早期診治,并能積極配合醫生救治,將被動護理轉為主動護理,可提高護理效率[17]。對溶栓患者采用預見性護理,建立小組,獲取循證支持,利用循證知識提供生理、心理、康復等功能干預,減少治療風險,提高護理安全性;同時提前、主動評估患者溶栓后可能發現的問題及并發癥,做好觀察及護理防范,以此提高護理效果,降低護理差錯[18]。
該組研究,觀察組總有效率(96.77%)高于對照組(74.19%),治療24 h、治療7 d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論述預見性護理能提高臨床效果,緩解神經缺損程度。推測是該護理方法能提前預測病癥變化,觀察是否有惡心嘔吐、血壓波動、頭痛等不適表現,提前采用康復護理、病癥觀察干預,以此能使患者盡快進行腦細胞重建,減少腦細胞缺損程度,提高神經功能恢復效果[19]。溶栓后并發癥多,加之腦梗死發病后更易發生軀體、心理等異常變化,影響疾病恢復。出血是溶栓后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在8.5%~30.0%;同時患者臥床期間,氣管插管、靜脈輸液等有創性操作等,均會增加感染發生率,使預后質量差[20]。該組研究,觀察組護理2周后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率(6.45%)低于對照組(25.81%)(P<0.05)。郭艷俠等[21]報道,預見性護理后有效率(83.33%)高于對照組(69.05%),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賈愛紅等[22]研究表明觀察組并發癥率(7.50%)低于對照組(27.50%)(P<0.05)。多結果證實該護理方案的應用,可提高護理安全性,減輕其負性情緒。同時觀察組護理2周日常活動及認知能力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預見性護理能提高患者發病后日常生活能力,使認知功能恢復正常。可能是預見性護理可提前預測患者心理情緒變化,介紹疾病發生機制、治療措施,說明溶栓方法及效果,解除其治療期間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時重視患者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血壓在正常值。溶栓24 h內禁食,觀察有無黑便、出血風險,質量、護理操作動物輕柔,減少有創操作,以此提高患者護理安全性,緩解負性情緒。此外注重患者精神狀態,對其進行早期預見性肢體康復護理以及認知功能干預,通過益智游戲、聽歌詞等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認知功能。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模式可改善急性腦梗死溶栓患者的預后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輕神經缺損程度,臨床意義高,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