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春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福建泉州362214
冠心病的臨床常見治療方法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該術式創傷小、操作簡單,能夠明顯緩解患者心肌缺血[1-2]。但據相關研究報道,冠心病PCI患者因自身認知不足,加上術后疼痛、并發癥等因素影響極易出現抑郁等負性心理,嚴重危害其預后[3-4]。因此,尋找有效干預方式具有重大意義。雙心醫學通過將心理障礙和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對心血管病變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其負性心理,促進病情恢復[5-6]。近年來,該模式備受醫護人員關注,為進一步證實該方法的有效性,該研究隨機選擇2018年6月—2020年6月該院收治的冠心病PCI 3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基于雙心醫學的放松訓練干預對其應對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冠心病PCI 300例患者。納入標準:①與冠心病診斷標準相符[7];②均行PCI;③病情穩定,認知正常者;④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重大腦血管疾病者;②存在凝血機制障礙者;③聾啞或智力低下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按照投擲法隨機設為觀察組(A組)151例與對照組(B組)149例。A組中男83例,女68例;年齡48~75歲,平均(61.87±5.65)歲;冠心病分類:68例心絞痛,53例心肌梗死,30例心肌缺血;學歷:25例小學及以下,76例初中,39例高中及中專,11例大專及以上。B組中男84例,女65例;年齡49~77歲,平均(62.14±5.71)歲;冠心病分類:69例心絞痛,54例心肌梗死,26例心肌缺血;學歷:24例小學及以下,78例初中,38例高中及中專,9例大專及以上。以上年齡、學歷、分類等一般資料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全部患者均給予冠心病常規治療方法,如強心、擴管等藥物治療。B組采取常規護理,主要為入院宣教,并講解冠心病及PCI相關知識;指導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油炸等食物;按醫囑指導患者用藥;穿刺處制動;康復指導;定期隨訪等。A組在B組基礎上采取基于雙心醫學的放松訓練干預,具體如下:①由護士長、心內科護士、專科醫生、康復師及心理治療師組成雙心管理小組,各成員均通過系統組織化培訓且達標后開始分工合作。②小組成員利用文獻研究法系統總結相關文獻資料,以雙心醫學為出發點,以認知行為理論為依據進行干預方案的制定。小組通過團體方式開展放松訓練,囑患者坐在椅子上,姿勢以其感覺舒適為宜,再開始放舒緩柔和的輕音樂,同時以柔和、勻速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放松和收縮全身肌肉的交替訓練,并指導其采取鼻吸嘴呼的勻速呼吸方式以與肌肉交替訓練相配合。護士多與患者交流以獲取其信任;利用面對面針對性訪談鼓勵其訴說自身真實感受,以了解其心理、對疾病與PCI術認知等,并對其認知不足或錯誤認知給予講解與糾正,同時對其正確、積極行為與進步進行表揚與肯定,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向患者列舉成功案例并邀請恢復良好的病友與患者進行交流分享自身經驗,促使其樹立戰勝冠心病的信念;同時鼓勵親屬對患者給予家庭支持,一起參加團體活動,促進社會適應力,并監督其按時服藥,協助其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減輕負性情緒,正確面對疾病。
①自我效能感:采取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8]評價干預后兩組自我效能感,該量表包括10項條目,每項評分1~4分,分數愈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愈好。②睡眠質量:采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9]評價干預后兩組睡眠質量,該量表包括7個維度,每個評分0~3分,評分愈高表明患者睡眠質量愈差。③應對方式:采取醫學應對問卷(MCMQ)[10]評價干預后兩組應對方式,該量表包括20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1~4分,共有屈服、回避、面對3個維度,分數愈高表明患者運用該應對方式愈顯著。④生活質量:采取SF-36量表[11]評價干預后3個月兩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生理機能、活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軀體疼痛8條評估因子,每條滿分100分,得分愈高表明兩組生活質量愈好。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干預后GSES評分高于B組,PSQI評分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GSES、PSQ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GSES、PSQI評分比較[(±s),分]
?
A組干預后屈服、回避方式低于B組,面對方式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MCMQ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MCMQ評分比較[(±s),分]
?
兩組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生理機能、社會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干預后活力、精神健康、總體健康、軀體疼痛評分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分]
?
近些年越來越多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治療,但有研究發現部分冠心病PCI患者術后會有負性情緒出現,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2-13]。為此,尋找一種積極有效的干預方案有助于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促進患者康復。
雙心醫學作為一種治療模式,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該模式要求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中納入心理障礙治療,以“心血管”“心理”雙心為出發點,對患者實施全面治、護工作[14-16]。劉媛媛等[17]對PCI術后伴抑郁患者進行“雙心醫學”模式干預,發現患者抑郁情緒有所改善。放松訓練作為一種促使患者全身心緊張得以放松的方法[18-19],張耕瑞等[20]報道對老年冠心病PCI患者進行正念放松訓練干預能夠明顯緩解患者心理狀態,促進睡眠質量。何虹遐等[21]報道,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采取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后患者GSES評分(46.32±5.25)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5.23±5.47)分。李玉東[22]發現對老年冠心病PCI患者給予雙心護理聯合放松訓練后患者PSQI評分(1.33±0.4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57±0.52)分。該研究中,A組干預后GSES評分(31.24±2.35)分、PSQI評分(7.16±1.73)分,均優于B組GSES評 分(27.18±3.21)分、PSQI評 分(9.06±2.12)分,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表明基于雙心醫學的放松訓練干預更能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及自我效能感,這可能與放松訓練可以減輕患者負性心理,促進其睡眠,而認知重建與健康指導利用訪談、視頻等方式強化患者對疾病及PCI認知度,增加其自信心有關。呂涵等[23]報道,PCI患者術后心臟不良事件的中介因素之一為屈服應對方式。該研究中,A組干預后面對(25.86±2.41)分較B組的面對(22.12±2.94)分高,這與劉蓉等[24]報道的研究組干預后面對(26.75±2.37)分較對照組的面對(22.11±3.02)分高結果相似,說明基于雙心醫學的放松訓練干預更有助于幫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究其原因可能是該干預方案由多學科雙心團隊制定,確保科學可行,而面對面的針對性訪談更有助于了解患者自身感受及認知水平,然后通過耐心開導、答疑解惑等方式糾正其誤區,協助其逐漸認識并形成自我決定,同時家庭支持及對其進步的表揚均能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信心,加上不斷的健康宣教,進一步促進其應對方式向積極面對方向轉變,從而改善預后。另外,相關研究表明,冠心病PCI患者因病情影響可出現擔憂、焦慮等心理,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影響[25]。孫少清等[26]報道,對冠心病PCI患者實施阻力呼吸結合運動訓練后患者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健康、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分別為(83.59±5.11)分、(68.19±7.42)分、(85.62±7.35)分、(71.96±7.41)分、(78.49±7.42)分、(74.62±10.43)分、(75.81±10.58)分、(75.88±10.37)分,比對照組的(78.59±5.76)分、(67.85±5.61)分、(80.88±6.47)分、(65.28±6.68)分、(73.47±6.73)分、(59.68±10.71)分、(68.73±10.52)分、(70.59±10.65)分高。該研究中,A組干預后活力(75.42±7.14)分、精神健康(73.12±6.39)分、總體健康(73.69±5.85)分、軀體疼痛(74.62±6.48)分較B組活力(70.35±8.06)分、精神健康(69.28±7.11)分、總體健康(71.76±6.01)分、軀體疼痛(72.15±6.73)分高,與上述研究結果類似,說明基于雙心醫學的放松訓練干預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這可能是因為該干預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心肺能力,幫助其更好完成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促使其積極融入正常生活中,加上放松訓練、成功案例列舉、面對面談話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緒的改善,加強其自信心,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PCI患者采取基于雙心醫學的放松訓練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應對方式,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