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潘林香,李白玲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創傷中心,江蘇揚州225000
嚴重創傷患者是臨床急診救治工作開展中比較常見的患者類型之一,在當前臨床研究中發現,嚴重創傷患者多為暴力性創傷、骨折以及其他損傷患者[1]。患者在受到創傷之后,需要及時為其實施護理指導[2]。而在患者救治指導過程中,實施整體護理模式,能夠提高患者救治管理能力,對患者自身救治工作開展有一定指導意義,因而在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需要就患者護理工作實施的方式及有效性進行評估,同時也應該不斷改進患者護理思路,優化患者護理流程[3]。總的來說,整體護理模式在當前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的應用價值是非常高的,可以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指導,提升了患者護理水平,突出患者護理優勢[4]。該研究方便選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該院就診的60例嚴重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嚴重創傷患者整體護理模式的應用意義,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就診的60例嚴重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結合患者護理方式不同,將其中實施整體護理模式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他30例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4:16;患者年齡均值為(48.36±3.25)歲;組內患者頭胸腹合并骨盆骨折17例,四肢骨折13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6:14;患者年齡均值為(49.21±2.33)歲;組內頭胸腹合并盆骨骨折21例,四肢骨折9例。納入標準:患者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患者符合嚴重創傷患者納入標準;患者有明顯的失血現象;臨床資料完備者;患者均自愿參與該研究。排除標準:非自愿參與者;臨床資料不全者。該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指導:①建立患者護理風險指導機制,及時評估患者病情,隨后為患者實施搶救治療;②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給予患者鎮靜止痛用藥指導,第一時間幫助患者降低疼痛感知能力,以此提高患者護理指導水平;③給予患者健康指導以及心理干預,讓患者做好急救后的注意事項,為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消除患者內心恐懼,提高患者心理耐受力;④做好患者生命體征信息監測和評估,發現有指標異常時要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以此提高患者管理安全性。
研究組患者采用整體護理模式,具體實施如下:①構建整體護理小組。完善急救護理指導工作,細化患者搶救管理工作,完善患者急救方案,給予患者科學的救治評估指導,做好組內護理人員的技能培訓指導,提高相關人員技能培訓管理指導水平。②分階段護理。術前護理:按照患者護理工作實施需求,在術前護理分析中,需要做好患者術前各項指標的監測,尤其是在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監測和分析上,更是應該作出嚴格的篩查[5]。術中護理:醫護人員需要按照患者護理需求,對患者護理中的相關知識做出指導,幫助患者解答疑惑,做好患者護理指導中的環境干預,以此穩定患者情緒。術后護理:在患者術后恢復期的護理工作開展中,應該適當地加入康復訓練和飲食護理指導。在康復訓練指導過程中,可以采用牽引訓練、負重訓練以及針灸指導等多樣訓練方式,幫助患者刺激受損神經組織,提高神經調節能力,從而為患者康復提供幫助[6]。在飲食指導上要科學搭配患者術后飲食,整個飲食方案要以營養補充為主,但是不能過量進補,如在術后1周內可以給予患者清淡的雞湯進行進補,術后1個月內可以給予患者牛骨湯加枸杞子進行進補,科學的進補干預能夠提升患者護理效果,因而需要在患者護理中重點分析飲食進補方案[7]。③術后心理干預。心理對于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影響,因而需要做好患者心理干預。讓患者以良好的心態應對術后的各項護理工作,確保在患者護理指導中提高其護理水平,同時在患者護理指導過程中做好疾病的指導,提高其疾病感知能力,為患者自身疾病的控制和管理奠定基礎。④術后康復護理指導。一般情況下,患者在救治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其相關癥狀能夠有所改善。所以當患者創傷救治病情穩定之后,能夠為患者進行健康的康復護理指導,幫助患者做好康復護理工作。如對于四肢骨折患者,在術后30 d可以進行簡單的護具康復,可以在紗布繃帶包扎或石膏固定后進行簡單的肢體主動鍛煉,也可在機器輔助下進行被動鍛煉。幫助患者改善術后康復效果,促進其術后康復。
①急救指標對比,主要從急診科停留時間、急診科入室時間、入室至出室時間和搶救時間等4個方面進行對比;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體溫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采用分組統計原則,做好組內數據的匯總和分析,然后進行組間對比;③乳酸清除時間、PT、PATT恢復時間對比,依然采用組間分組統計法,將數據匯總,然后做好數據的記錄和評價,進行組間對比;④護理滿意度,采用替代評分法,分別以3個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指標,其中,A代表十分滿意,B代表滿意,C代表不滿意,總滿意度=(A+B)/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急救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救指標對比[(±s),min]

表1 兩組患者急救指標對比[(±s),min]
?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體溫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體溫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體溫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s)
?
患者乳酸清除時間、PT、APTT恢復時間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乳酸清除時間、PT、APTT恢復時間對比[(±s),h]

表3 兩組患者乳酸清除時間、PT、APTT恢復時間對比[(±s),h]
?
研究組總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總滿意度為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整體護理模式是當前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常用的護理模式之一,在該模式實施過程中,注重的是對患者護理工作實施的整體性控制[8-9]。由于患者護理的需求較高,所以需要就患者護理方案作出科學的評估。而在整體護理模式構建和實施過程中,能夠為患者護理提供幫助,對提升患者護理指導能力有一定價值,所以可將該模式應用到臨床,以此為患者護理工作實施的全面性控制提供指導。同時整體護理模式指導過程中,能夠從患者心理、生理、日常以及其他方面進行科學的干預控制,細化了患者護理思路,因而臨床對于該護理模式的認可度非常高[10-11]。
嚴重創傷在現階段臨床比較常見的病癥之一,很多患者在患病之后會出現比較顯著的臨床癥狀[12]。由于該病的影響較大,所以需要采取科學的手術治療處置措施,這樣才能保障在患者處置過程中,改善其臨床癥狀。一般情況下,誘發嚴重創傷患者發病的因素主要和車禍、墜傷以及暴力撞擊因素相關,患者發病后會影響其行動功能,所以需要采取科學的護理指導。一般情況下,嚴重創傷患者救治過程中,應該注重患者大出血預防,只有患者救治過程中大出血癥狀能夠得到控制,這樣才能幫助患者做好救治指導工作,完善患者救治指導細節。
當前臨床研究工作開展中得出,嚴重創傷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趨勢,多數患者在發病之后會表現出比較顯著的臨床癥狀,所以需要在患者護理方案的選擇與落實上作出科學的指導[13-15]。而整體護理模式的實施能夠滿足患者護理需求,所以可將其推廣到臨床,以此更為有效地為患者管理提供幫助。總體來看,在現階段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整體護理模式實施的價值在逐漸提高,患者護理質量也在逐漸改進,所以能夠符合患者護理需求。經過一段時間護理后,患者護理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因而得到了患者認可。
陳美芳[16]經研究指出,嚴重創傷患者在當前臨床研究中的發病率是相對較高的,很多患者在發病之后需要給予患者科學的救治工作。通過整體護理模式與患者護理結合后,能夠從多個方面幫助患者做好護理指導,提高患者護理指導的有效性,也為患者護理工作開展和實施的全面性控制奠定了基礎,所以可將該模式推廣到臨床,以此為患者護理質量控制奠定基礎。在臨床驗證分析過程中得出,患者在該模式指導后,其護理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患者各項指標控制效果較好,相關的病癥維護效果突出,所以可得到患者認可。
夏穎[17]經臨床研究指出,整體護理模式在現階段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的應用價值在逐漸提高,人們在該模式指導中,能夠提高患者護理指導水平。并且可以從患者救治評估、基礎處置等多個方面著手,幫助患者制定護理方案,提升患者護理指導針對性。同時患者救治過程中,其各項急救指標的預后控制效果比較明顯,即急診科停留時間、急診科入室時間、入室至出室時間和搶救時間等4個方面指標都有明顯變化,因而這種情況下驗證了整體護理模式實施的價值,所以在為患者救治護理指導過程中,能夠將該模式推廣,從而保障在患者救治護理工作開展中,更為有效地為患者護理質量控制奠定基礎。
賴曉娟等[18]通過研究指出,現階段社會發展中,人們對于護理模式要求越來越高。以嚴重創傷患者護理為例,在患者護理指導過程中,為患者實施整體護理模式后,患者護理效果有所改善,相關的指標控制效果突出,所以得到了患者認可。因而需要幫助患者完善該模式,以此更為有效地為患者護理提供幫助。可以說在整體護理模式指導過程中,患者護理質量較高,各項護理指標控制效果明顯,患者對護理工作開展的認可度較高。該研究與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具有高度重合性,因而表明嚴重創傷患者護理中實施整體護理的價值比價高。
該研究得出,兩組患者護理指導過程中由于選擇的模式不同,使得患者的護理結果對比有了顯著差異,因而這種情況下,能夠在患者救治工作開展中,推廣該護理模式。首先,患者急救指標對比分析中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其次,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優于對照組。再次,術后研究組患者乳酸清除時間、PT、APTT恢復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成果與夏穎等人[17]研究成果相符。最后,患者護理評價中得出,研究組總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總滿意度為73.33%,研究組的滿意度要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成果與賴曉娟等[18]研究成果相符(其中,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8.50%)。
綜上所述,在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由于患者護理的需求在逐漸提高,所以需要以患者護理為中心,科學地選擇護理模式,細化患者護理方案,突出患者護理優勢,從而更為有效地展示出患者的護理特色,而整體護理模式應用的優勢比較突出,能夠細化患者護理方案和流程,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