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10月底,重慶大學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進了3名中青年人才,進一步夯實了人才隊伍。這些年來,研究中心始終堅持人才培養和引進“兩手抓”,不斷在事業發展中用好人才。據了解,研究中心已擁有研究和開發人員270余人,其中國家級人才7人,教授和副教授50余人,博士后20余人,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200余人,形成了一支高水平人才隊伍,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鎂合金研究機構。目前,研究中心各項事業發展勢頭良好,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鎂及鎂合金標準化委員會”主席單位、國際鎂協會負責單位,其創辦的鎂合金國際刊物位列全球80多種同類SCI期刊之首,體現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研究中心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潘復生認為,人才是各項事業發展中最關鍵的因素,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針對人才隊伍建設和發展的問題,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采訪了潘復生,以下是記者整理的采訪內容。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發展重點,當前的重點之一就是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當前,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演變,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更加凸顯了加快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緊迫性。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這樣才能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
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史,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現在的科技創新不同于以往,學科交叉融合更加緊密,必須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團結協作精神,依靠一批具有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的科學家來領兵作戰,才能在科技創新中取得新的突破。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順應了新發展階段的人才需求。當前,尤其需要一批心懷“國之大者”的戰略科學家,堅持“四個面向”,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推動決策層形成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規劃和布局,協助主管部門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組織各方面科技力量協同作戰。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戰略科學家的培養使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從各個方面為其提供好的成長和發展環境。各級各部門必須極端重視,不斷完善戰略科學家培養使用機制,同時要堅持長遠眼光,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
簡政放權為人才“松綁”
科技創新需要科研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但由于種種原因,制約科研人員發展的制度藩籬依然存在,科研人員仍然被迫將很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處理大量匯報、會議等繁文縟節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充分信任人才,但怎樣才能做到對人才充分信任呢?最實在的體現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積極為人才“松綁”。近年來,盡管一些地方在人才管理制度上加大了改革力度,但目前我國人才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還存在“一刀切”現象,這個現象的背后反映出行政色彩較濃和少數領導干部不擔當等問題。科研人員的管理與其他行業人才的管理有所不同,“一刀切”的管理制度嚴重影響其工作效率和積極性。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關鍵就是要解決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積極為人才“松綁”的問題。要拿出更大勇氣,不斷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用人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特別是更大的時間支配權,讓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束縛中真正解放出來。
處理好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的關系
要想做大做強人才隊伍,人才培養是基礎和關鍵。要正確處理好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的關系,千萬不能本末倒置。現在,部分地區和部門一味強調人才的引進,每年在梳理人才工作時,只講引進了多少人才,很少提到流失了多少人才。實際上,人才外流的背后,反映的是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工作做得不夠好,導致人才發展后勁不足。實踐證明,一個地區如果做不好人才培養和使用工作,就無法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潘復生認為,各個地區每年都應針對人才的引進和流失情況建立同比數據庫,通過數據的變化來分析人才培養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利用好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新引進的人才也需要加強培養,幫助他們不斷提高能力,找準自身優勢與地區發展的結合點,更好地發揮所長。與此同時,還要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允許失敗、寬容失敗,為人才提供更寬松、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為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人才的聚集必須依靠好的平臺,只有一流的平臺,才能凝聚一流的人才。一個地區如果想要引進國家級人才,就必須得有國家級平臺,地區級平臺很難吸引到國家級人才,這就是平臺建設要與人才發展相匹配的問題。為什么有的地區會存在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一個客觀原因就是平臺不夠高、舞臺不夠大?,F在,部分地區建設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平臺,但很多平臺并沒有落到實處,其定位沒有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人才的培養使用緊密結合。最近,潘復生團隊正在推動重慶大學和兩江新區共建能源轉型材料與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基地,這個平臺在“雙碳”目標下進行謀劃,將對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大學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機械傳動、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進行優化組合。潘復生表示,希望能夠利用這個平臺,積極推進學科交叉,充分整合政府和高校的資源,形成新的科學前沿,取得大的科學突破。如此一來,這個平臺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就將國家戰略和地區經濟發展及人才的培養使用緊密結合在了一起。目前,重慶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應該將建設國家級平臺和世界級平臺當作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尤其應當注意的是,平臺建設并不只是把現有的實驗室、研發機構等進行簡單的聚集和整合,而應堅持“四個面向”,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找準切入點和落腳點,確定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戰略發展方向。
(采訪整理: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唐余方)